<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车”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意为,“公车”是朝廷为了觐见皇帝的人而设立的交通工具,后来送学子进京考试也用这种“公车”。慢慢地,“公车”便成为上京赶考举人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时,这一制度有所改变。朝廷为了收复众多读书人的心,会发放给他们一些上京赶考的路费,而路费的多少是根据具体的路程来决定的。山东地区是每个举人一两银子,是所有地区里最少的。发放最多的是广东的琼州,每一名举人有30两银子。其他地区都是在3两到20两之间。除此以外,云南、新疆、贵州等地的举人,朝廷还给配备火牌,用此来換驿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车”这两个字真正被大家熟悉,还是因为清光绪年间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京城中众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共1300多人,一起上书向光绪皇帝请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举人都一致要求清政府废弃《马关条约》,与日本一战到底。最开始的时候,康有为与梁启超率先发起了广东、湖南两省的举人运动,然后举人们便各自以省为基本单位,上书至督察院。几天时间里,督察院接到的举人上书可以堆成一座山。不仅如此,举人们还围堵督察院官员的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见到这个状况,康有为又连同18个省的应试举人,共同上书一封,呈给光绪皇帝。大家选定康有为来写这封上书。于是康有为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上今上皇帝书》,将近2万字,这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公车上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后来《公车上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让光绪皇帝看到,可是它被印刷出来,在全国上下流传,对百姓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公车上书”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举人们不只是关心自身命运,更心系国家命脉,一旦国家到了危亡时刻,每个有识之士都会勇往直前,不惧生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