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考古札记之九 <br> 千载烟云风流过,一衙雪雨历沧桑<br> ==探访北馆陶老县衙<br> 刘书林<br> 现今,山东省冠县有个北馆陶镇。此镇的存在还要从古时候说起。自金代(1115年)馆陶县(今东古城镇)北迁四十里,在此设县邑治所至1955年,旧县治生存时段高达悠悠800余年。若加上原有形成的二百年以上的永济渠畔小埠城码头,北馆陶城的发迹已越千年。古代北馆陶县城又称龟背城,缘由是至今县衙(民国县署)旧址及周围仍比其他地方高很多,并且龟背城原型和老城墙段及老路影,还有城门、文庙、城隍庙、旧戏楼、名宦祠、乡贤祠、进士牌坊等文物遗址还在。尤其是县衙里的遗存审判大堂(可以说是审判犯人的公堂),迄今为止完整无缺。老县衙遗址现为北馆陶镇政府驻地(面积比原址小些。)下边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北馆陶的古县衙门吧。<br> </h3> <h3> 笔者对北馆陶镇政府大院和办公楼,并不陌生,原因是在过来的十几年中,自县城时常驱车去给其送书报刊物等,尤其去年因撰写编辑校对清水镇《乡村记忆》,就找过郭林章主任两次,去请教或交流有关事宜。但竟然不知道大院西北角向外凸出一块小院落(政府办公楼西边),这里尚“藏着”一座旧县衙的清朝审判大堂。我就从遗留下的这座古老建筑开始,寻找老县衙过往的“蛛丝马迹”。</h3> <h3> 9月1日上午,我来此查看了旧县衙遗址和清朝审判大堂。看到遗址比现今的政府大院要高出两米,拾级而上,见关闭的两扇铁栅栏中间插着大锁。保安说因是周日,保存钥匙的人员不在,我只好隔栏仔细观望,见小院北边是“中共鲁西区委旧址”。西边是旧县衙审判大堂,堂门两边赫然嵌着一幅紫底金字门对:“故址县衙见证沧桑历史;新容镇府开辟锦绣前程。”南北长的大堂属于砖木结构的青砖黛瓦老房,乃清代单体建筑,显示北方民族传统建筑构造,房顶起脊,原三洞拱圈窗已用青砖暂时封住。查资料得知,它面阔五小间,进深二小间,有格棂门窗,堂内敞亮,中间3间是用6根大明柱支撑,两边各一间耳房(是调解问话之地,相当于现今的合议庭)。1958年老县衙被拆掉,仅剩一座完整的审判大堂。我把这座老式建筑与新式办公大楼一对比,形成了特别强烈的视觉反差。又见门右有一石碑,上书“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北馆陶古城.二0一三年十月公布.聊城市人民政府立”。这座审判大堂,可能是鲁西北现存的唯一古县衙遗存,它对研究鲁冀古衙署建筑具有重要意义。</h3> <h3> 接着我又走进办公楼,经值班领导允许,登上大楼最高五层,临窗望外,见审判大堂古建筑西侧,便是全镇的主要南北商业街,灰蒙庄严的古县衙建筑与新颖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据曾在镇政府退休的老人讲,二十世纪90年代,审判大堂北边还保留着旧“水牢”,水牢东北是一大片深坑。笔者又查旧《馆陶县志》和《冠县志》与二0一三年立的“北馆陶古城”碑阴了解到,明代所建的馆陶古城尚有东南、东北、西北三处墙角夯土遗址,有护城河可寻。隋朝大业二年,旧县衙位于丁字路口东街的东西大路北侧。元代初,知县李藻重建。明代洪武初年,县丞欧阳源依式又兴建。再后几百年不断维修和扩建,逐步形成庞大完整的建筑群。自南向北,中轴线上排列的是:庄重威厉的硬山式建筑大门,它面阔三间,前廊后厦,朱门青砖黛瓦,大门两边放置一对高大肥硕的石狮子,门正中间为进出通道,两边有门房(一般门卫用),大门之上建有谯楼。象府州官员、京师钦差、外地同僚、县内巨头等来此,县长陪同登楼望远,一可四顾北馆陶县城全景;二可眺望周遭农田;三可远望西边永济渠码头等;又者仪门,即二重门,比正门略小,它一正门、两偏门,仪门还称作桓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仪门不仅具有使用性,还象征着礼仪和威严,仪门的东偏门经常开着,称为生门或人门,供官员、杂役人等日常出入。西偏门却经常关闭着,称为死门或鬼门,一旦有了命案犯在大堂被宣判要正法时,方可从西偏门推出去行刑。而审判大堂和水牢及监狱都在大衙西部,可能与此有关。试想,凡犯科的罪人,既没权限行走于中轴线的光明大道上了,又丧失了“如日中天”的大好前程,还无机会踏过中轴线游走东方,真可谓区区小命“日薄西山”。仪门通常装饰着象征权威和地位的元素,譬如匾额、名言、锦旗、雕刻等。仪门院内,东有南明亭,房后是土地祠。西有荆善亭。还有“忠爱堂”、幕厅、仪仗楼、钱粮库等;仪门北边是大堂,此为知县公开审理案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上悬“明镜高悬”匾,象征着公正无私。大堂也是知县发号施令、审理案件的法堂,同时还是迎送圣旨、接待上级和举行庆典活动的法定场所。大堂东有吏、户、礼科房,西有兵、刑、工科房;大堂北是二堂,有东西厢房,主要用于处理日常政务,调节息诉民事案件和调解民事纠纷等;二堂北边是三堂,又称知县廨,主要用于审理密案、花案等机密案件,同时也是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还有东衙,据说,兹为知县宅院,是县官到异地任职,带着家眷子女上任后,一家老小居住之所;再有西衙(主簿宅)、南衙(典吏所居之处)、钟鼓楼、审判大堂、总铺四合院、医学房及后边的监狱等。试看大门、大堂、二堂、三堂,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开,中轴线两边的附属建筑单元犹如众星拱月,又相依相偎,形成了一座完整的建筑体系。但是,几百年中的老县衙一直处于很高的地基上,这也暴露了旧朝破国的官员“高高在上”之能事。所以这些几百年积攒下的宏伟气派的建筑,被天龙八卦教起义军于咸丰十一年三月(1861年)攻破县城后,就解恨地付之一炬(此为清朝中期及以前的县衙)。后来,清朝在以后的50余年中,几政县衙虽然再利用旧砖老瓦从“焦头烂额“的原址所建,格局依照旧式,只是中轴改为东西走向,但比原来的弱小多了。</h3> <h3> 这里还要向读者说明的是,北馆陶在古代称为县衙或县治,民国早期称为县公署,后期改称县政府,都有着它的执政首脑、行政机构。从古代到近代,这些县级政权,当然都有一些吏员衙役(办公官员及人员)执掌。解放后到1954年,新中国在此县设立了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办公人员叫人民公仆。此即为新国与旧朝的区别。<br> 这天,我游走了一些北馆陶小城的大街小巷,访问了9位男女老人,最后,又来到镇政府大院,伫立于老县衙旧址,心想,这赫赫旧县衙及其“大堂”,精准浓缩了千百年北馆陶的人文历史,它是古今北馆陶和全冠县人民的骄傲。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虽已褪去了让劳苦大众敬畏的神秘面纱,但仍安然地守护着自己的厚重与豪迈,为北馆陶镇留下了一片浓郁文化和长久骄傲。它也见证了北馆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兴衰荣辱史,这是鲁西北历朝文化传承较好的封建时代的县级衙门,且有“文革”时期没拆毁的老旧实物建筑“审判大堂”。兹堂更见证过往昔县城的繁华与衰落,也见证了今天乡镇的繁荣和富裕。</h3> <h3> 另外,还查看到古城留下的一些遗物,如老城墙、老民居、老寺庙、老槐树、老砖井、老土路、老松柏坟墓等,它们尽显岁月的沧老,看尽时代的变迁。<br> 北馆陶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文古迹众多,我有机会漫步于这“历史文明的长廊”中,迈步历经风雨沧桑的旧县故址,诉说旧衙门的片段往事,领悟旧县衙的兴衰气息,观赏审判大堂的古色风貌,缅怀数百年中代代作古的北馆陶官民,感触颇深,心中久久难以平静。<br> 呵,北馆陶古县衙,还会有很多待讲的故事。<br> 24年9月19日初稿于冠县城区晴阳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