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一本书,品一盏清茶,倚栏静静地远眺,在明月如水的夜晚,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繁华,宁静皆人生。以积极心态,过乐活人生。让我们以阅读开启智慧,以书香沁润心灵,追寻幸福人生,让生命向阳绽放。</span></p> 关于书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书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取自于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心花怒放,原意是像花朵一样灿烂。作者用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表达了人生就应该是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生机旺盛的状态。</span></p> 关于作者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作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并获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闫伟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联合培养社会心理学博士候选人,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学习中心副主任。她在《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书中与彭凯平教授合作,共同探讨幸福与生活的意义。她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丰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该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追求幸福生活。</span></p> 关于内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内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本该是幸福的,物质充盈、信息发达……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沮丧、难以专注,也因此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这本书是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结合了他20余年的心理学研究实践所写。书中主要讲述了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这种意义来自我们在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交往、亲子等人生课题中的创造与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本书中,彭教授用理性思辨的语言、丰富接地气的实验案例,揭开了关于幸福的六大谜题、28条法则,帮助我们找到职场幸福、成为受欢迎的人、寻找真爱、积极养育子女。本书对于希望理解幸福、追求幸福,以及更好地生活的人们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span></p> 关于书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书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引自——自序2 用感恩之心,领悟生命意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老师经常说,他这一生最有成就感、幸福感的事情就是站在讲台上,把那些有关人性、人心、人情、人群的科学知识传递下去,并通过科学的积极认知与行动,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意义感,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登上生命之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的报告,中国15~24岁的年轻人中,约有120万人患有抑郁症。中国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高达23.8%。我们享受着这个时代无与伦比的繁华,可我们的内心又同时经历着超越年龄的沧桑。这些工作让我在这几个月里克服了疫情带来的紧张、焦虑、孤独和郁闷,领会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现了奋斗与创造的升华效应。子衿青青,风华藏栋宇之梁;世事流变,沧桑染少年之心。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信念,更是行动!让我们一起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去憧憬伟大的生命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引自—— 反转情绪,你需要方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克·吐温说过,“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自我激励也包括提升自己的勇气,朝着理想不断奋进,这就需要控制自己任性的冲动,延迟满足,对目标与梦想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雷蒙德·马尔(Raymond Mar)教授和同事发现,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不失为提高同理心的一个好方法。他们比较了长期阅读小说和非小说的读者,发现前者在解读他人心理活动的测试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小说阅读量越大的人越擅长观察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 引自——拥抱生活,不惧改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的划分,45~59岁才算中年人,但在国内,不少80后早就开始吐槽自己身陷“中年危机”了。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丹尼尔·吉尔伯特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提摩西·威尔逊(Timothy Wilson)发现,人的心理判断经常会出现一种误差,叫作“历史终结的幻觉”。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容易高估过去已经历的变化而低估未来会经历的变化,历史的变化到了自己所在的这一时刻好像就终结了。关于如何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我听过一种有趣的说法:要让你的心变得很大,大得像苍穹,那么,当在你身上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时,你并非无感,只是你的心大得像宇宙,里面包含了对人生所有事情的觉察。当你这样想时,别人的负面之词就像是云彩飘过天空,不会让你受到干扰。而有些人的心就像一块海绵,每个人对他们说的每句话都会被吸收,到最后他们的心就会变得又湿又重,他们很难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在别人的想法和感受里。你需要花很多时间练习,才能让自己的心大得像苍穹,而不是像海绵,但这样做非常值得。</span></p> 关于笔记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笔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读书籍并做笔记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学习习惯,它让我们受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加深理解:</b><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将阅读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书中的主旨、观点让我们对书中的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 增强记忆:</b><span style="font-size:20px;">做笔记的过程中,我们会反复思考、整理和回顾书中的内容,这种重复性的过程有助于巩固记忆。当我们在后续需要回顾或引用书中的内容时,笔记可以成为我们快速回忆的助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 促进思考:</b><span style="font-size:20px;">做笔记不仅仅是复制粘贴书中的内容,更是我们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见解和看法,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培养习惯:</b><span style="font-size:20px;">阅读书籍并做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长期坚持这种习惯,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阅读书籍并做笔记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span></p> 关于感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感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就在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的可以做到心花怒放吗?所以我对这本书特别的感兴趣。书中所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彭教授以为:快乐和幸福是不同的概念,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问题一: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不快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太快了,而很多人的关注点大多都在物质生活上,而没有停下来好好的欣赏自己内心的感受。其次,就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竞争,攀比,导致自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其实做自己就好。但是有谁能真正的做到 做自己不攀比呢?几乎很少,那么这就引入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问题二:怎么正确的跟别人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怎么比,什么时候,跟谁比,根据自己的目的,功能,需要,来进行比较。就像我们不能拿自己跟马云比,因为马云虽然非常有钱,但是他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也是我们寻常人所不能解决的。这并不是阿Q精神 阿Q精神是有一种否定现实的前提在里头,而积极心理学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只不过参照标准不一样,参照的方向不一样,参照的群体不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卡尼曼教授提出鲜明性思维误区,就是我们比的时候,往往比的是人家的鲜明特征,这样是不的。因为你老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去比,这不是自己找虐受吗?所以要学会用弹性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找丰富的维度,保持心态积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问题三:为什么强调渴望不等于喜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需要的是感情,健康,愉悦,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但是有些东西往往是因为欲望,不需要,却想要。有些东西是社会文化强加的,实际上未必需要。许多人不开心是因为想要的太多,多,则惑。就像小孩子玩玩具一样,以前我们小的时候 一个玩具我们可以玩很长时间,还非常的喜欢它,珍爱它。但是现在的小孩子生活水平高了,玩具很多,却又不知道该玩什么了。所以一些人就认为给孩子买玩具一个就够,还有平时孩子的鞋子呀,衣服呀,一定不能太多,有替换的就好,太多,反而又给自己增加了选择上的烦恼。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书中提到,最快让自己开心起来的方法是闻香。以前有这方面的体验,总是觉得闻到了好闻的香味之后,心旷神怡,非常舒服。却不知道是为什么。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原来那是因为鼻子后面有一个情绪加工中心,叫杏仁核,其他器官都需要经过大脑,但杏仁核不需要,所以闻香可以让人立马开心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问题四:怎么才能在工作中找到那种幸福的心花怒放的感觉?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的实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彭老师说一定要找到工作的意义感。我们工作一定要意识到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说工作其实除了养家糊口之外,除了赚钱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自己活的开心,活的让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感,让自己看到自己的目标和前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就是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找到自己成长的一个路径,工作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对我自己终身的价值的一个体现。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刚开始进入这一行的时候,觉得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跟其他工作相比,只是工作对象不一样,工作性质不一样。但是慢慢的发现自己真的是非常喜爱这份工作的,并愿意为了这份工作而去提升自己。每次论文获奖、公开课得到肯定时,就让我觉得有满满的成就感,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然后就会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一个就是自控力。我们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一些自己不太如意的地方。每当这个时候,自我的心态调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可以把生活中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如意当做一个磨炼。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一句名言,就是很多时候不是这个事情本身,而是我们怎么想这个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会更加巨大。非常喜欢这句话,随着现在年龄越来越大,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有时候真的觉得事情的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对待这个事情的态度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说时间是一朵花,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每一天,精心对待每个当下,培育出属于自己的时间之花。现代生活,现代职场,现代人际,现代婚姻,都需要让我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给自己一独处思考的机会,也给自己放空大脑的空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