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是什么?你可能会马上想到,是目标,是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等等。我们特别容易忽略一个因素对于行为的微妙推力,这个因素,就是情境。</p><p class="ql-block">我们会听到这么一个说法,说是凶杀案或者某个丑闻发生之后,肇事者周围亲近的人会表现出极大的惊讶。因为这个人在他们眼里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他们实在想象不到这个人会干坏事。作者认为,这可能真的不是因为这个人会装,而是这个人的品性不坏,但是在特殊的场景之下,情境因素微妙地诱导出了他人性中的恶。这种情境也未必是威胁、逼迫,可能就是一些情境的细微变化,但是对这个人的行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曾经有人做实验,让大学生假扮狱警和囚犯,在监狱中生活。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扮演狱警的学生逐渐变得残暴,扮演囚犯的学生则变得消极服从。这个实验就生动地展示了,情境可以迅速改变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不仅恶事容易被情境诱导,善事也是如此。有研究者调查过不同的国家器官捐赠率为什么那么不同。研究者起初假定,这跟国民的道德素养有关,后来发现,捐赠率的高低取决于一个特别微妙的因素,就是捐赠的参与方式。有的国家的参与方式是:除非你主动退出,否则就被视为捐赠者;而有的国家则是你需要主动地去选择加入捐赠。调研者发现,需要主动选择退出的国家的捐赠率接近100%,而主动选择加入的参与率只有15%。造成这么巨大差异的原因,其实只是捐赠政策提供的默认选项不一样,也就是做捐赠选择时的情境不同。</p><p class="ql-block">正因为情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巨大,作者提出,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一个场论者。在对一个人的行为下定论之前,除了去考察这个人的过往经验、自身的品行等等,还需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那个时候他所面临的情境压力是什么。而一个智慧不足的人,会被情境构建的假象蒙蔽,产生归因错误。</p><p class="ql-block">咱们再来看这么一项研究。研究要求,参与者向其他人提问,问题越冷门、越刁钻越好。比如,晶体管的发明人是谁?谁在某某电影中扮演了门卫的角色等等。接着,研究者调查回答问题的人,他们对于出题者的知识背景有着怎样的评价?这些回答者都认为,提问者对于获取知识有不同寻常的天赋,这么冷门的知识都知道。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在这个实验设定里,提问者是站在自己的知识背景下来提问的。这个站位,赋予了他极大的信息差优势。提问者极有可能只是碰巧知道某个特定主题的知识,甚至是可能在前一天晚上在电视上看到了某个问题。只是他的站位,造成了他知识储备丰富的假象。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在对这个人下结论之前,会多思考一步,我是否完全认识到了他所处的情境呢?</p><p class="ql-block">好,以上咱们说的是情境理论的第一个作用,那就是能帮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情境理论的作用还不仅限于此。既然情境对人的行为影响巨大,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利用一些小小的情境设置,来诱导我们或他人做出预设的行为呢?对,咱们要讲到的就是那个经典的理论了——助推。</p><p class="ql-block">所谓助推,就是充分利用情境的力量来引导正确的行为发生。说白了,就是为你鼓励的行为设置畅通的渠道,让它的实现变得容易,为你需要阻止的行动设置障碍,让它行动起来变得困难。比如说,想让自己多喝水,就买一个漂亮的运动水壶,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样你就不会忘了。想让自己少吃甜食,那就去买小包装的甜食,用小一点的勺子来吃甜食,等等。</p><p class="ql-block">作者说,一个有智慧的人,完成大事的秘诀不是靠意志力,而是为改变创造一个有利的情境,一个顺畅的通道,让球先滚动起来。或许有人曾觉得,助推这类的方法是小把式,但今天咱们可知道了,这是在利用人类最基础的心理状态,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解决方案,咱们得重视起来。</p><p class="ql-block">文字摘自《得到听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