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后过起了双城生活,今年因腿伤行走不便只好选了一条最近的路线回家,行至湖北鄂州时休整了两天。在鄂州的吴王城、武昌门、西山等多处风景名胜,追忆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在此的足迹是此行的目的。湖北简称“鄂”便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分封其子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这就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公元208年孙权凭借强盛的武力得到这块土地,于公元221年改鄂县为武昌,寓意建立“以武而昌”的宏图霸业,筑吴王城。公元229年,孙权在此称帝,定年号“黄武元年”。从此,武昌城历经六个朝代的起伏跌宕,故史称六朝武昌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站——吴王城遗址:行走在市区内,追寻岁月流动的痕迹来到了这里,发现伸手便可触摸到的历史就在眼前,在这片土地之下藏着一座“国宝级”的文物。看碑文介绍对这里有了大概的了解,吴王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500米,存在达三四百年之久,隋代以后渐渐荒废,仅剩下一些残垣断壁。据考古证实,现存的“吴王城遗址”是南方现存六朝古城中最早的一座,也是我国仅存的三国都城遗址,具有非常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吴王城,原为六朝时期的武昌城,因是孙权称王建国时的第一个正式都城,故称“吴王城”,它见证了这里9年吴都、50余年陪都的辉煌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文献记载,吴王城内有一座“武昌宫”,亦名“安乐宫”,四周有宫城,城内有太极殿及礼宾殿。武昌宫四角各有望楼一座,宫墙外皆有御沟。考古发现了吴王城的城墙、护城河等明显遗迹。“吴王城”是湖北第一个帝都,占地800亩,它的发现和研究为了解古代城市规划和军事防御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以此为基础创造的意境,仿佛再现了1700多年前的盛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这片古老的城区似乎都在投影着三国时期的故事。历史的硝烟散去,昔日的“吴王城”如今的居民小区。遗址碑文旁有凉亭和广场,市民在此下棋乘凉。“吴王城”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和历史的遗迹得以保留下来,它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也展示了鄂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这处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解鄂州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难窥吴王城真容,但紧邻的“武昌门”依旧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城昔日的辉煌。第二站——武昌门:“武昌门”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走进这里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城门高大雄伟,门洞上方有“武昌门“三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城门两侧是古老的城墙,显得古朴典雅。“武昌门”作为都城的城门之一,见证了东吴的兴盛。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昌门”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但其作为历史遗迹的价值始终未变。今天看到的“武昌门”是根据文献复刻而出,为弘扬孙权“以武而昌”的开拓精神,2008年新建武昌门以纪念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宏愿。“武昌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古城的兴衰和变迁,成为鄂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的“武昌门”伫立江岸,雄伟恢弘、大气磅礴。时间的印记镌刻在城墙上,孙权当年修筑的吴王城已湮没在六朝的风雨中,只有重建后的“武昌门”,穿过前尘旧事再看今朝繁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武昌门”是一座城楼风格的建筑,周围风景秀丽,空气宜人。沿着石阶梯观光走廊,与帝王将相一同感受江景的震撼,真是超爽。万里长江疏朗开阔,沿着玉带萦回般的美景穿行,抬手就能拥抱江风,听着往来船只的汽笛声,感受岁月的温暖,生活美好又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日的江畔,连江风都带着几分温柔,古城墙之下,更是浸透着千年古都的遗韵。雄伟的城墙,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与岁月的流逝。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古老文明的沉淀和现代生活的交融。走在城墙上,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繁华与安宁,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古老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历史的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绕过城墙来到江边,一座大名鼎鼎的古建筑闪现在眼前,这是此行的第三站——“观音阁”:它位于长江龙蟠矶之上,是一座始建于元至正五年的古建筑。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阁内布局得体,构筑精巧,朱槛回廊,重檐飞楹,显示出典型的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建筑风格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资料介绍,“观普阁”的基座以条石垒成,阁内有一亭二楼三殿,阁身以青砖砌就,再布以木质框架的窗棂。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阁身正壁镌有”观音阁”三个遒劲的大字,阁正门石碑上刻的“龙蟠晓渡”四个大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笔。阁内自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和纯阳楼,独特的设计显示出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观音阁”下半部那如同船舷样的弧形石,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任凭江水拍击咆哮,总是稳于泰山。石墙上的几棵古树,原已枯萎多年,近年竟死而复生,正舒展着嫩牙初吐的新枝,拥抱春的到来。阁中的那一口老井,自古水清见底,水位要高出江水数尺,令人称奇。这老井、古树和神鳖眼,被称作“观音阁”三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登阁的可能,只好尽可能用手机相机的长焦端拍摄,清晰地看见其精巧的构筑。面对大江,依石就势,垒石筑墙,与龙蟠矶巧妙融为了一体,彰显其古建筑的风韵。“观音阁”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漫长的时间和一代代重复的、富有默契的修缮行为,构成了“观音阁”的独特性,也给了它无与伦比的魅力。即便是汹涌的江水涌入阁内,仍气定神闲、屹立不倒。这座古老的建筑,直至如今每年还会登上热搜。央视《航拍中国》第四季第四集中鄂州再现,“万里长江第一阁”爆火。2006年,“观音阁”经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格独特的造型艺术,令人驻足留连,赞叹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119米的历史文化长廊临江而立,解读了千年古都的风韵。廊中的36幅浮雕作品,是一幅浓缩的鄂州历史画卷。集中表现了发生在鄂州的60余次重大历史事件和50余位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或称帝拜相,文韬武略;或悲哭当歌,气贯长虹;或诗赋翰墨;抗金击倭;或参禅悟道,植柳画梅;或高举义旗,改朝换代;或追随先贤,寻求真理;或立马横刀,叱咤风云;或旭日普被,伟人同农;或古城逢春,又展新容。这些事件和人物虽已走进辉煌史籍,但仿佛仍见金戈铁马之势,又闻黄钟大吕之声,感受时代前进的脉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江边走上堤岸就是著名的滨江公园,这是今天的第四站——孙权广场:这里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莫过于总高11.8米的吴大帝孙权铜像,孙权雕像背靠长江,一手执剑,一手指向前方,象征着孙权与鄂州的不解之缘。这是目前全国最高的孙权雕像,不仅是对孙权这位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鄂州丰富历史文化和三国时期辉煌历史的缅怀。孙权作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鄂州,是吴王们成就非凡梦想而或恋恋不舍却不得不离开的地方;鄂州,是鄂州人随心所欲就能吸天地之灵气不想离开的故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盘龙柱”上分别刻有“魏”、“蜀”、“吴”三字,寓意着三龙戏水,扶摇直上,融于一体,直插云天,象征着三国时期的鼎立之势;“承乾亭”是为了纪念孙权“以武而昌”成其大业而建,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有今人的用心,立于其中,感受鄂州人的含蓄浪漫和蓬勃生机;“二乔梅苑”以其浓厚的东吴文化氛围和江南园林的风格著称,不仅花草繁茂,而且凉亭、假山错落有致,勾勒出雅致而幽静的景致。在这里,人们仿佛可以穿越时光,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静谧和深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城墙经历了千年风雨的洗礼,承载了无数次战争与和平,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更迭。贴着墙壁仿佛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岁月赋予的深邃与庄重。古城墙边的一组雕塑群像,向人们展开了一幅三国故事的历史画卷。雕塑的内容围绕孙权的历史事迹展开,通过艺术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孙权如何通过武力统一江南,建立吴国的过程。同时,还描绘了孙权广纳人才、发展经济的历史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这组雕塑不仅是鄂州滨江公园的一大亮点,也是了解吴文化和三国历史的重要途径。这种艺术的形式,让人们直观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人物的风采,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城墙下,古树参天,沿着青石板路仿佛走入了另一个世界。第五站——吴王避署宫:千年前,孙权倚靠江水建起了一座古城武昌,彼时的西山,就是吴王孙权讲武修文、避暑郊天之所。避暑宫,为吴大帝孙权的离宫,建于公元221—229年之间,后因兵火荒废,1998年“吴王避暑宫”迁址椅子山顶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王避暑宫”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步入宫门,汉时遗风扑面而来,沿御道拾级而上,宛若走进一轴历史画卷。这是一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的仿汉风格的殿堂,依山势而建。该建筑群由武昌楼、避暑宫、读书堂和议政殿等组成,总占地面积超过80亩,殿前有清泉,殿后有松岭,绿荫蔽日,冬暖夏凉。有书载孙权在武昌居住八年,每当夏六月就在此避暑,故此处被称为武昌城中的清凉福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王避暑宫“读书堂”原址在西山寺后面,环境清幽,修竹茂密。孙权是一位勤奋好学的皇帝,他在治国理政之余,经常来读书堂秉烛夜读,博览群书。孙权所建的读书堂早已毁坏,后移至此处重建。“读书堂”作为吴王避暑宫的一部分,是供吴王及其随从阅读、学习之用。整个建筑群不仅展现了汉代风格,而且成为了西山又一个新风景区。漫步其中,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英雄辈出的时代,体验古代的读书生活和文化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议政殿”是孙权在西山避署修文时经常在避署宫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军政大事,吴国许多重大军政决策都是在这里商议而定的。为纪念孙权勤于治国的情怀,1998年在此新建议政殿。吴王避暑宫不仅是孙权的避暑之地,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议事场所。“议政殿”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孙权时代政治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对鄂州乃至中国三国时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武昌楼矗立于椅子山顶,是一座五层高的建筑,气势恢宏,摩云映日,巍峨秀挺。这座楼是1998年为重现吴王避暑宫原貌而迁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楼门横额上飘逸的“武昌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的手迹。“武昌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传说中武昌楼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军事瞭望塔,后人根据孙权的“以武而昌”命名了这座楼。因此,武昌楼的建立,体现了对孙权“以武而昌”的历史记忆和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登上“武昌楼”,看万里长江烟波浩淼、百舸争流,给人一种天宽地阔、气势磅礴之感。迎着四月的清风,与灿烂春色相拥,令人大饱眼福。风光旖旎的古城,历史之鞭甩出千年,人文与自然相谐,高古而绵长。一座城市的文明如同万古江河、奔流不息。历史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尽在这座鄂州城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