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僧侣山现代美术馆

wendy

<p class="ql-block">马赛克作品</p> <p class="ql-block">展览“玩规则”:游戏是体验世界的特殊方式,是社会共存的隐喻,愉快的游戏有助于我们发现自我,有趣的比赛让我们体验到社会合作和竞争,了解规则系统如何运作,以及改变和打破它们意味着什么。</p><p class="ql-block">艺术家通过游戏为主题,从自然、身体、运动到通信、媒体图像,互动和即兴创作展现了艺术家如何利用想象力来扩展可能性的极限,以及游戏在表现甚至颠覆社会关系方面的潜力。</p> <p class="ql-block">通过与物体、身体、语言及动作的自由互动,艺术家为艺术创造了新的空间,他们设计开放式系统,让艺术家、物体、材料、表演者、观察者积极合作,创作出一件全新艺术品。</p><p class="ql-block">音乐中有一个术语“开放式乐谱”,体育中也适用,只提供框架,表演者可以在其中相对自由地表演,而不需要绝对地定位自己。</p><p class="ql-block">视觉艺术中的“开放式乐谱”,是艺术家相对自由的即兴创作和实验,是打破规则甚至失控的探索,是融合了机会、变化的重新组合。</p><p class="ql-block">“开放式乐谱”同样适用于社会政治方面,邀请我们思考如何识别和打破根深蒂固的模式、固化的角色、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p> <p class="ql-block">当你轻轻触摸植物时,虚拟生命就会在屏幕上生长。</p> <p class="ql-block">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体育很有趣,因为它代表了一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领域,它的竞争元素遵循一套基于公平的规则,这里展出的作品将体育做为民主交流和公平社会互动的象征,从而对压制性政治制度持批判立场。</p> <p class="ql-block">在互动与游戏中成为艺术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Rose Enalish1950年出生于英国的赫里福德,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概念艺术、舞蹈和女权主义场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她的作品跨越50年,融合了戏剧、舞蹈、马戏、歌剧、喜剧、和诗歌的元素,打破性别认同,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p><p class="ql-block">Rose对物体物质性的热爱和对跨学科合作的浓厚兴趣,在她是利兹理工学院艺术系学生时就显现。她对芭蕾舞和盛装舞步的迷恋(欧洲巴洛克宫廷表演的共同根源),是她创作著名表演《四对方舞曲》(1975)以及后来和马一起进行开创性独舞的《我的数学》(1992)的动力。</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Rose成为伦敦女权主义艺术界的重要一员,她与电影制片人SallyPotter 一起,将对男性主导的等级制度、当代艺术、社会结构的批判转化为新的实验形式,创作了史诗般的4部分特定场地表演《柏林》(1976)。</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一系列的国际表演之后,Rose与其他众多演员一起登上伦敦各大剧院舞台,作为表演者、作家、导演,她创作了《水上漫步》(1988)、《双重婚礼》(1991)、《坦塔芒特·埃斯佩兰斯》(1994)三部曲,娱乐观众,令观众陶醉其中,在这里,她将短暂的存在放在了前台,探索表演的形而上学,并在舞台上展现不可能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马一直是Rose English 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角色,经过数十年对马术运动和盛装舞步文化的研究,她于90年代创作了《我的数学》,这是她与马一起进行的国际知名舞台表演。</p><p class="ql-block">时长90分钟的两幕剧于1992年至1994年间巡回演出,曾经在纽约林肯中心,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皇家剧院,爱丁堡节日剧院,以及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及悉尼上演,在不同国家她都与不同的马匹合作演出。</p> <p class="ql-block">Rose English和Sally Potter 于1976年于伦敦创作了开创性的现场表演《柏林》,表演由四个部分组成,三个周末的六个晚上在私人住宅,溜冰场和公共泳池进行表演,作为编剧、导演和表演者,她俩是唯二会说话的主角,并由沉默的男合唱团和一个小男孩共同表演。</p><p class="ql-block">两位女性将她们对表演的共同探索结合在一起,通过混合和重叠各种媒体、时间、主题,她们创造了一种打破传统线性叙事形式的实验结构。</p><p class="ql-block">Rose最终专注于表演实践,Sally 则成为一位著名电影导演。</p> <p class="ql-block">Rose和Sally 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柏林:回忆奇观》(2023)重温了1976年创作的表演《柏林》</p> <p class="ql-block">任何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都与体验它的场所息息相关,艺术作品赋予其环境以意义,同时,环境也会影响人们对其感知,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人们一直强调“白立方”,即在白墙空间中展示艺术,艺术家们开始反思与这一概念相关展览惯例。因三维作品占用空间的特性,从而形成与博物馆空间的独特关系。雕塑概念的扩展不仅包括对传统雕塑材料和技术的背离,还包括对艺术作品做为成品概念的拒绝,取而代之的是:艺术作品是空间和时间中体验到的动态过程,艺术家依靠参观者和作品之间的高度互动,跨媒体作品和基于时间过程的视听媒体作品展现新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脑海中浮现的联想:艾未未的“明式家具”</p> <p class="ql-block">成为小木凳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成为熨衣板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成年人的童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女人身材无标准,每一位都是独一无二的美丽存在…?</p> <p class="ql-block">脑海中浮现的联想:张恩利的绳和线</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沉浮于幻想和超现实世界中</p> <p class="ql-block">脑海中浮现的联想:米勒的《晚祷》</p> <p class="ql-block">克莱因蓝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咖啡店平台望出去</p> <p class="ql-block">这里《音乐之声》相同镜头位置。</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推荐的网红小吃</p> <p class="ql-block">橱窗里的梦</p> <p class="ql-block">衣褶立体般展开,可以想像穿它的人的模样:优雅中的飘逸,独立中的果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