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网购的强大冲击下,昔日繁华无比的王府井大街褪去了往日的繁华,消失了熙熙攘攘购物的人群,所见一些零星悠闲自在的游客。20040918我时隔十多年再次步入王府井百货大楼一楼,店堂内灯火辉煌,全世界各大名牌的化妆品专柜琳琅满目近在咫尺,我却和很多人带着怀旧情怀直奔负二层的和平果局一睹风采。</p><p class="ql-block"> 下了电梯最先看见的是一个巨大的水龙头和它后面的时光机,左侧是一面陈设着几十台老旧电视机的墙壁,头顶上方飞翔着一群鸽子,仿佛阵阵鸽哨划过天空而远去,“您正在做一场关于北京的大梦”的大字提示: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当我们这批50后慢慢远离了青春、丰富了生活阅历,却凭空添了很多白发和百感交集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游客行走在和平果局的胡同里,即刻就穿越时空回到了70-80年代的历史场景中。大北照相馆橱窗里摆放的黑白老照片、店里的手绘老布景;胡同里的电器修理铺、<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门脸的录像厅;</span>胡同口飘着香味浓郁的烤红薯摊、还原逼真的窄幽深煤厂胡同、老式歌舞厅、老浴池、药铺、书摊;家门口藤萝架下的老藤椅、屋内的旧沙发和拨号☎️;百货店门口的老邮筒、邮递员骑的自行车、供销社写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门脸儿,一件件都能让你回忆起陈年往事而共鸣,一幕幕如老电影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当你看到老书摊的旧杂志、小人书,就能联想起停电点油灯读书的夜晚;当你看到冰棍箱子就能想起没有空调风扇的年月,人们汗流浃背的扇着扇子喝着大碗茶熬过了一个个炎热的夏季;当你看到了老邮筒和送信的绿色自行车,就想起了当年收到亲友来信迫不及待拆封的喜悦😀;当你看到绿皮火车,就会想起当年那期望已久而难忘的一次旅行;当你看到那幽深而狭窄的胡同,就想起夜晚路上的黑暗和害怕的经历;当你看到藤萝架下摆放的摇椅,就想起当年四合院邻里和睦融融相处的感人故事……。这几十年日月如梭,一件件的过往经历,在你的身边真实发生,一位位的老师、邻居、同学同事等鲜活人物与你相识相交相处,此时此地让你沉浸在时光机的回旋之中,重新回味那些年无忧无虑、简单快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参观,走出和平果局很久思绪依然不能自拔,那种刻在心里的回忆永远不能淡忘。今日的中国人民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变,科学技术进步让生活变得越来越追求奢华,人们的欲望永不停歇、永不满足,反而增长了攀比炫富之风,平添了许多烦恼,甚至引发了仇恨心态和社会矛盾。让人们不禁深度思考一下:物质的丰富与精神富有是否相背离?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促进社会进步,为何又夺走了底层人的饭碗?教育和医疗、养老事业的产业化为何又导致了社会阶层的细化,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盼望国家出台更合理更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落实“人民至上”的原则,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真正实现中国梦!</p> <p class="ql-block"> 和平果局是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55号王府井百货大楼B2层,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 。它通过重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北京胡同生活场景,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度体验老北京文化的场所。 </p><p class="ql-block"> 和平菓局的名字来源于其内部销售的糕点,老北京人将糕点称为“果子”,因此这个空间被称为“菓局”。</p><p class="ql-block"> 和平菓局内部设有邮局、 药房、粮油店、副食店、点心铺等,装潢怀旧复古,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老北京的生活场景,感受老北京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负二层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时光机一个个齿轮无声的旋转乾坤,迎来了一年又一年的春节欢乐,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乐。他也无情的送走了我们一个个亲人,留给我们一段段回忆。</p> <p class="ql-block"> 大北照相馆是一代代北京人的美好记忆,那一张张的全家福照片是北京人年代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春节对联摊位让人不禁想起那热闹非凡的逛庙会经历</p> <p class="ql-block"> 黑白电视机从九英寸开始走进中国人的家庭,赵忠祥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p><p class="ql-block"> 电器维修店</p> <p class="ql-block">敕建小觉寺内的佛像</p><p class="ql-block"> 这个佛头和一支佛手被发现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地下,据传是在建设王府井大街时从地下挖出来的。专家考证认为这个佛像是明代的文物,放置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镇风水。佛手的姿势是佛教“释迦五印”中的说法印,这引发了一些猜测,比如佛祖是否在这里弘扬佛法以镇压鬼魅。这个发现不仅展示了明代的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当时北京城市建设的背景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 录像厅设施简陋但却是人们捷足先登看西方大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胡同录像厅</p> <p class="ql-block"> 真实胡同口的烤红薯摊没有这样装扮的那么惹眼,但那股飘散的香味绝对让你流涎不止。</p> <p class="ql-block"> 炮局胡同悬挂着的众多多彩的多样的彩灯,可是只有在过年前后才能见到的哦!</p> <p class="ql-block"> 自行车商行。自行车当年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70年代自行车凭票供应。家中能有一辆28加重自行车🚲是富裕的绝对优势标志。</p> <p class="ql-block">和平果局霓虹灯</p> <p class="ql-block"> 旅馆在那个年代很便宜,设施很简陋。一般是硬板床,四人间甚至是8人间,大家共用楼道里的洗浴间和厕所。</p> <p class="ql-block"> 能住在这种院子里的都不是一般人家</p> <p class="ql-block">百乐唱片行</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十年代的广告吧?</p> <p class="ql-block"> 活灵活现的泥人</p><p class="ql-block"> 2024年春节期间,我在北京东岳庙庙会上又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煤厂胡同</p> <p class="ql-block"> 大户人家的门楼,右侧门口挂衣服的倒是常见</p> <p class="ql-block"> 胡同口的瓜棚也不是很常见,因为当年即是大杂院地方也很紧张。</p> <p class="ql-block">老歌舞厅</p> <p class="ql-block">歌舞厅舞台</p> <p class="ql-block">仁丹老广告</p> <p class="ql-block">汲古斋-售卖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松鹤堂</p> <p class="ql-block">松鹤堂店内陈设有点不伦不类</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街道和八十年代的标语口号</p> <p class="ql-block"> 多么熟悉的供销社门脸及标配牌匾,大碗茶在当年是何等的受百姓欢迎?当年熟悉的各种小饮料价格便宜又好喝。</p> <p class="ql-block"> 老式糕点铺里售卖的糕点品种没有现在种类繁多,只有蛋糕、桃酥、中果蛋、小麻花、十几个品种,但百姓只有过年节才舍得买上几斤给老人和孩子们解解馋。</p> <p class="ql-block"> 冰糕在当时售价1-2角不等,当然也没有如今这么多口味和花样。当时家中有冰箱的寥寥无几。</p> <p class="ql-block">当时人们都是亲自动手给孩子们制作风筝的</p> <p class="ql-block">面塑、泥塑是一项心灵手巧的技术活</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人们家中没有洗澡设施,每周洗一次公共浴池很普及,票价很低1-2角不等。</p> <p class="ql-block"> 当年能手持大哥大的人都是有钱人,家中安座机的也不是很普及。</p> <p class="ql-block"> 书摊、老年画。 </p><p class="ql-block"> 黑白小人书几分钱到几毛钱售价不等,陪伴着一代人反复借阅,直到长大成人。</p> <p class="ql-block">和平二厂食堂</p> <p class="ql-block">老火车站和老火车</p> <p class="ql-block"> 绿皮车是一代人出行的唯一选择,以票价低、运行时间长为特点。</p> <p class="ql-block">米心堂-百货店</p> <p class="ql-block">中国手霜广告</p> <p class="ql-block"> 广告窗前的老邮筒和中国邮政自行车的标配报纸兜多么熟悉</p> <p class="ql-block"> 老家庭的用具标配,这种在文革期间大多都无法幸存</p> <p class="ql-block"> 王府商厦</p><p class="ql-block"> 明代北京十王府</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王府井大街,过去不叫这个名字。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元朝那时候,王府井这儿叫“丁字街”,那时的北京城也不在现在的位置上,南面只到今天的天安门附近,北面出德胜门到今天的安贞桥附近,元代在此设有安贞门。那时的丁字街就有点南郊区的味道了。丁字街到了大明朝的时候,就不叫丁字街了,改名为“十王府”,或者叫“十王府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明朝皇帝朱棣要迁都北京,在北京大修土木,重新修建了北京城。当时的北京城,放弃了德胜门外的大片土地和北面健德、安贞二门、东面光熙门、南面隶清门,在北面砌上了一道城墙,并且重新修建了两个城门,就是今天的德胜门和安定门。南面最初没有动,仍然在原来的位置上,只是到了后来的嘉靖皇帝时,为了北京城的安全,又在南面修建了一道外城,一直修到永定门。这样,北京城的建设就基本上完成了。由于清代沿用了明代北京城,除了在一些地方增修之外,北京的内城、外城等大的格局都没有改变。所以,我们今天住的北京城跟明代那时候的北京城,没有什么两样。</p><p class="ql-block"> 皇帝要迁都北京,将原有的南京城放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那些皇亲国戚就不大好对付,为了安抚他们,永乐皇帝朱棣又在北京城建起了10座王府。按理说,当时的诸侯分封应该各就所封之地,就是古人所说的“就土”,各位所封之王应该到自己所封的属国居住,而不应该居住在京城。这也许是当时永乐皇帝的缓兵之计,先让这些人得点好处,免得给迁都带来麻烦。当时的王府是什么样子的呢?明代官书《明成祖实录》上说:“永乐十五年六月,于东安门下东南,建十王邸,通屋为八千三百五十楹。”好家伙,10座王府竟然建有8350间房子,平均一座王府有835间房子,可见其规模是相当的大了。按照书上所说,当时所见王府的位置在“东安门下东南”。东安门,如今已经见不到了,它的位置在东华门的东边。过去的老北京都知道,北京有3道城墙:一是紫禁城,以东华门、午门、西华门、神武门为标志,形成东、西、南、北四门的长方形格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北京故宫;二是皇城,以东安门、天安门、西安门、地安门为标志,也形成了东、西、南、北的长方形格局;三是北京城,就是从明代以来的内、外城的格局。如今东安门没有了,只给我们留下了一条很短的东安门大街。还有就是坐落在今天王府井大街上的东安门市场,使人们还能够想起北京当年还有个东安门的存在。据老北京们说,明代的十王府就在烤鸭店的帅府胡同到长安街一带,与史书上所说的在“东安门下东南”的位置相差不远。</p><p class="ql-block"> 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不久,宣宗继位,并在北京城里又建了几座公主府。据《宣宗实录》记载:“宣德三年四月,新作公主府三所于诸王府之南。”这里面虽然没有详细的记录公主府的建设规模,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气派不会次于十王府,并且紧挨着十王府。</p><p class="ql-block"> 明代皇帝在北京修建王府和公主府,这在北京还是第一次。,从此,掀开了北京开始修建王府的历史。可惜的是,我们今天一点也看不见明代王府的样子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王府井大街,其中的王府就是指明代曾经存在过的十王府</p> <p class="ql-block"> 工美大厦</p><p class="ql-block"> 王府井大街与井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由于明朝在北京修建了王府,过去的丁字街就逐渐被叫作“十王府”了。从时间上看,至少到了明朝嘉靖皇帝的时候,这一带已经叫“十王府”或“十王府街”了。这就是过去的王府和今天的王府井大街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那么,王府井大街和井又有什么联系呢?</p><p class="ql-block"> 过去,北京的水井很多,许多地名都有“井”字。有人统计北京城区在1949年以前。带“井”字的胡同竟有87条之多。现如今,虽说少了点,但带“井”字的胡同仍然随处可见。据专家们考证,“胡同”的叫法从元代开始,并有“胡洞”、“火弄”、“通”等不同的写法。“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Hudag,意为“水井”。在清代,满族人称“水井”为Hucin,与蒙古语十分相近,也算是一个旁证。也就是说,我们叫了几百年的胡同是从蒙古语水井一词转变来的。有了井,才有人;有了人,才有胡同、街道之分。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合理的。</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王府井大街一带肯定有井。据明代人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载,当时的十王府旁边有一个“甜水井”的地名。清代人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中,注明“王府街”有“二井”。而今,在王府井大街的南段仍有大甜水井胡同、小甜水井胡同(现大纱帽胡同)的地名。也就是说,在当年的王府街确实有井存在。那么,王府井的“井”到底指的是哪一口呢?有一日本人前些年认认真真地做了一次实地考察,他在旧人民日报社内、在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对面的人行道上、在大甜水井胡同都找到了井。但到底指的是哪一口,很难确定。在老北京中曾流传着《王府井的传说》,这个传说把王府井大街的那口井定在了原人民日报社大楼的北面,是一种较为明确的说法,也比较可信。</p><p class="ql-block"> 王府井大街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明代称王府井大街为“十王府街”或“王府街”,与这条大街有关的地名还有大草厂胡同、小草厂胡同、八面槽、灯市口、大纱帽胡同、小纱帽胡同等。明代每年一次的灯市也在这里举行,故有灯市口的地名。在这条街的南面有大、小纱帽胡同,说明了明代这条大街的商业发展情况。总的说来,从元代不大起眼的丁字街变成了具有10座王府的“王府街”,促进了这条街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十王府街逐渐冷落。一方面是因为清代八旗驻防,将内城的所有人迁到了外城或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此地靠近皇城,不便经商。清初的时候这又改成了“王府大街”。乾隆年间人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一书中,就将这条街名写作“王府大街”,更接近于今天的叫法。’</p><p class="ql-block"> 从民国年间起,清代的王府大街被分为3段,北段仍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称“王府井”,现在这条大街则统称为“王府井大街”。(来自北京市政府网站)</p> <p class="ql-block"> 东来顺饭店</p> <p class="ql-block">中华老字号-全聚德</p> <p class="ql-block">德顺源烧卖</p> <p class="ql-block"> 中国照相馆从1956年由上海迁京落户到王府井大街已44年。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中国照相充分利用优秀摄影人才,在服务领域中创新。中国照相馆三大支柱服务项目是:婚纱摄影、艺术肖像摄影、广告摄影,并与之配套的还有证件、护照、移民、儿童照、团体照、“全家福”家庭合影照等项目。</p> <p class="ql-block"> 艺术肖像照,久负盛名。众所周知,室内人像艺术照是中国照相的看家本行,曾为毛泽东、周总理、班禅大师、李铁映、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过拍照、精修、巨幅制作等技术含量极高的服务;也为侯宝林、茅以升、姜昆,李素丽等社会名流留下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为千千万万普通百姓记录了美好的人生瞬间。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添曾赠墨宝“凝聚光和影,融汇美与情”。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慕名而来。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两会”代表、奥运冠军、科技专家、明星名流及芸芸大众。</p><p class="ql-block"> “全家福”照,享誉京华。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若是在哪个京城百姓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百看不厌的全家合影照,十有八九是出自中国照相的手笔;那生动的构图,和谐的影调和洋溢在全家老少脸上的幸福的笑容,都显现了中国照相技艺的优良品质。</p> <p class="ql-block">丹耀大厦</p> <p class="ql-block">王府井大街上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儿童用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东安市场</p> <p class="ql-block">安踏专卖店</p> <p class="ql-block">最北端东侧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