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行板:赛宗寺朝山的歌

水易

<p class="ql-block">今年青海雨多,宗日发掘工地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大雨滂沱,真是高原变江南了吗?好在渴了几千年的黄土高原对水的吸纳能力很强,即便是头一天下了大雨,第二天并不影响发掘。虽说今天是八月十五,但工地上只有雨天才是休息日,故今日拟继续在电脑上工作,但施兰英说今天应该休息一天,建议去赛宗寺玩玩。我们在宗日发掘5年,居然没去过赛宗寺!而且今年开工以来同学们一天都没休息过,所以听施兰英一说,我马上表示同意。跟逛庙会一样,去寺院过节,这倒也符合当地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个雄伟的大门表示已进入赛宗寺的地界,公路远方云雾飘渺处就是赛宗寺所在的赛宗神山</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赛宗寺因背后的赛宗山而得名。寺前的八座白塔非常显眼</i></p> <p class="ql-block">赛宗寺位于兴海县大河坝乡,亦即今桑当乡西18公里处,距我们发掘地点不到80公里。赛宗寺因背后的赛宗山而得名,赛宗山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风雨侵蚀成挺拔峻峭的样子,形成了雄踞向上和高耸的山势。山上的嶙峋怪石与虬松怪柏是构成赛宗山神性的重要部分,两者都负责塑造赛宗山的古拙性和蛮荒性,也就是远离今天和凡间的时空意义。该寺也是青海最出名的“日朝巴”(Ri khro pa)寺院,相当于苦修僧寺院。寺僧戒规严格,注重避世苦修,所以那些色彩艳丽的高僧坐禅闭关小屋,像彩色蘑菇一样错落有致地洒落在嶙峋怪石和遒劲的松柏之间,望之若童话世界。不过所有地方的彩色蘑菇都是有毒的:把高僧苦修的地方打造成童话般诱人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为了直截了当地展示苦修的天堂目的和淡化苦修的地狱过程——为了僧人,也为了凡人。此外,这里岩羊、麝鹿、普氏原羚、旱獭等动物们经常三五成群地觅食山野,也经常悠闲地在僧舍屋顶上散步,或走到游客面前乞食,这一切都形成了赛宗人文与自然风景的独特性。</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一次看到岩羊穿行于人群之中</i></p> <p class="ql-block">据说赛宗寺的开创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但明确见诸记载的是1923年同仁隆务寺第三世阿绕仓活佛洛桑隆朵丹贝坚赞(1888-1959)到此建囊欠和僧舍,1927年建成小经堂和文殊殿。1951-1954年间,建成百柱大经堂、弥勒殿和护法殿,还设有显宗学院。寺内供奉释迦牟尼、莲花生、宗喀巴、阿绕仓诸师塑像。1998年,赛宗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查百度得知全寺有11个活佛、375名僧人,在当地及周边州县有信众4万余人,常年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在安多藏区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那些色彩艳丽的高僧坐禅闭关小屋,像彩色蘑菇一样错落有致地洒落在嶙峋怪石和遒劲的松柏之间,望之若童话世界</i></p> <p class="ql-block">从同德到兴海之间的黄河由于羊曲水电站的蓄水,现在河面宽阔得如同湖面一样;也由于今年雨水大丰,位于黄河南面的黄河支流大河坝河水汹涌得如同黄河一样!我们两辆车9个人先沿着黄河,然后循着大河坝河驱车两小时,于12:30抵达赛宗寺。赛宗寺所依徬的赛宗山是安多藏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另外三大名山为:海东市平安区夏宗寺、海东市乐都区羊宗寺、黄南州尖扎县阿琼南寺),</span>每逢藏历猴年,这里有隆重的朝山活动。</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玛尼刻石与佛塔</i></p> <p class="ql-block">赛宗寺全称为“智嘎哲宗托桑云丹达杰林”,意为“白岩猴寨闻思功德兴隆洲”。赛宗,藏语意为“猴城”,“猴之城堡”。藏区人民认为每座山都有神明守护,赛宗山山神为猴头人身、神通广大的地方保护神,在山神的本命年转山,相当于给山神贺寿添福,转山功德将以万倍数增长。赛宗寺转山一圈需要14公里左右,转山一圈可洗净一生罪孽,转十圈者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108圈者可得道成佛。我们的时间有限,仔细地参观寺院和转山只能选一样。鉴于赛宗寺的转山更为有名,我们便选择了转山,寺院参观只好留待下次,留个重要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现在14公里的转山道路都以木栈道铺就,方便了转山的人。我们从寺院西边的佛塔和经筒走廊的栈道开始处转山。我们在这里的一处景观中按照藏区古老的文化传统开始了我们的转山仪式。这里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几百个凹穴岩画,这些凹穴岩画应该是几百年以来藏族信徒们用石头不断敲击所形成。</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转山木栈道开始处的凹穴岩画和敲击凹穴的盘状石器</i></p> <p class="ql-block">凹穴是指岩刻画中(petroglyphs)以敲击法制作于岩石表面上的坑状杯形(cups)图案。这种图案大小不一,一般在2-20cm之间;深浅各异,一般在2-10cm,其横剖面大抵为锅底形。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岩画主题,而且是世界性早期岩画的主题,特别是亚、欧、美三个州分布最为广泛。英语称其为“cupules”(凹穴)或“cup-and-ring marks”(杯-环印),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世界上时代最早凹穴岩画是法国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图案。这种体量巨大的凹穴岩画象征着什么?有着什么样的文化意义?学者们对此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看法。澳大利亚著名的岩画学者贝德纳里克最近将国际上关于凹穴岩画的主要解释分成11类69种,举凡人们能想到的,悉数加以列举。</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宗日文化出土的盘状石器</i></p> <p class="ql-block">赛宗寺的凹穴直径要比古代凹穴岩画(譬如新郑具茨山)的直径要大,也要深一些,光滑一些,说明被敲击的频次要高得多。曾经在西藏很多地方都见到凹穴,也在凹穴附近捡到各种敲击凹穴的石锤。但赛宗寺凹穴岩画前面却发现藏族竟用盘状石器敲击凹穴,而且这种盘状石器有大有小,很像我们在宗日文化中发现的为数众多的盘状器!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是所有的石器(包括器物)都是生活中的实用器具。就青藏高原的藏族文化而言,敲凿凹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通天”仪轨,是精神生活。早期的凹穴如同任何形式的钻孔一样,都会涂以红色(赭石)。在崖壁上敲击凹穴是一种“敲门”形式,借以告知山神,我有事相求:有吃、有喝;无妄无灾……,有的还在凹穴中涂以酥油,撒以糌粑等。在藏区凹穴与佛塔、玛尼石、天梯共存一处,其“通天”之意味不言而喻。藏族制作凹穴岩画的习俗不仅非常古老,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将此古俗延续至今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七旬老人也可健步如飞。经幡是我们凡人与山神交流的象征</i></p> <p class="ql-block">敲击崖壁的祈福仪式之后,我们循着木栈道,开始攀爬第一个山坡。在近两公里长的木阶梯中,要完成300米高度的攀爬。距离不算远,但攀登很费气管,毕竟是3900米的海拔高度。布满经幡的地方就是山口或山巅,那些五颜六色的经幡是信徒们每次攀爬的记录和喧喻,是与神的沟通。爬到山顶向山后面望去,木栈道一直绵延到目力所及远方,消逝在山脉重叠处。看到这样一个遥远的距离,刚才登上山顶的喜悦迅速转换成一种担忧,还得走多远?不过山那边的好奇和神秘强烈<span style="font-size:18px;">吸</span>引着我们继续前行。我不喜欢走路时聊天,这样会错过好多风景,于是甩开众人,一个人大步流星地向前赶去。</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木栈道一直绵延到目力所及远方,消逝在山脉重叠处。</i></p> <p class="ql-block">长长的木栈道铺设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是一种奢侈还是蛇足?抑或实为了保护草场?平坦草原的北端尽头是直上直下很深的涧沟,涧沟北面仍是草场和石山。草场上游荡着牛羊,天上盘旋着很多老鹰,石山上长满了松柏,人间和仙界交织在一起的景致是这段步行最大的回报和红利。在山峦重叠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股清泉恰到好处</span>地从山峰流下来,因为这时正值你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这股清泉的纯净与甘甜胜过任何市面上的纯净水。</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草场上游荡着牛羊,天上盘旋着很多老鹰,构织出天上人间的景象</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苏轼《三槐堂铭》中说:“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这正是赛宗山这些枯柏败松的写照</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些枯柏即便被人砍伐了,那些像八爪鱼一样紧紧扣入岩石和土壤里的根须,仍倔强地表现出曾经的生命方式与生命过程</i></p> <p class="ql-block">喝完山泉再往前走,就到了寒林天葬台,难怪天上很多老鹰一直在盘旋。天葬台是一个内凹的岩厦构成,看不出有任何血腥或骨肉痕迹,只是在岩厦中央有一块石灰岩巨石,石面很平整,尸体的肢解应该就在这块石面上进行。作为考古学家,我对古代的墓葬毫无感觉,对头颅和人体殖骨视如陶器或石器一般,可以说是熟视无睹,但现在面对这块天葬石,即便是大白天,我也感到背上发冷,雨打在身上,感觉如同利刃划过。</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寒林天葬台,据说与印度寒林天葬台的解尸石相似,故名</i></p> <p class="ql-block">没有做太多的停留,继续前行,进入到黑云下面,天空开始飘雨。越往前走雨越大,不一会儿,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反正已经湿透了,且无处避雨,干脆不再躲闪,迎着雨水昂首挺胸往前走。走了一段路后突然看见垂直的崖壁上有几个石洞,最高的距地面有15米左右,洞口挂着五颜六色的经幡。其中两个洞口处有一男一女正在盯着我,这种情境好生古怪,仿佛在梦中。也许他们觉得我奇怪,一个人冒着雨行进在阒无人迹的山谷内。蓦地,那个男的向我招手让我上去,虽然心里有些疑惑,但经不住好奇,于是我顺着绑经幡的绳子爬了上去。原来这几个外面看起来是好几个洞口的内部是上下相通的三个石洞,而且上下可以穿行通过。那一对藏族男女在着洞子里避雨,看到我冒雨前行,所以也叫我进来避雨。男的随后告诉我说那女的是他妹妹,我点了点头,但心里想:你这不此地无银三百两吗?我又没问你她是谁。一般想解释某些嫌疑的人,他一定有某些嫌疑。男的叫我从下洞爬到上面的石洞,他说这是通天洞,爬一下后就通天啦。我看了看太湿滑,于是对他说:我这会儿还不急着上天,以后再说。他让我在洞内避一会儿雨,我想已经浑身湿透了,还避什么雨?况且,对他们一对年轻男女而言,我待在这里肯定碍事。于是我就说要赶路,不待了。结果那个小伙子说他们也要赶路,竟抢在我之前爬出了山洞!看来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洞中有洞。</i><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当地人称此洞为金刚洞,相传莲师在洞内禅修时,鬼域七兄弟趁其不备,用巨石堵住洞口,想害莲师无法出关,没想到莲师手持金刚杵往上猛地一敲,洞顶立刻出现一个天窗,莲师往上一跃,便跳出去了。莲师敲出的天窗。据说洞内有莲师足印、密勒日巴自然像、莲师宝座、莲师圣水及壁上自显的千手千眼观音法像等,但我没看见,只看到一堆旧衣服,不知是谁的</i></p> <p class="ql-block">此刻享受天赐沐浴的不止我一个人,约40多只一大群岩羊在我右方30米的山坡上或站或卧着,在烟雨中静静地注视着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察岩羊群,感受此刻我们之间的共性:在雨中欣赏着对方。双方都没有害怕,我试着接近到10米的地方,最近的岩羊才慢腾腾往远处走了几步,毕竟这种无端的接近使它们感到了不舒服:是巡山的妖精吗?我的左侧草地上是一群驯养的绵羊,安静地吃着草。我很好奇它们会意识到对方吗?它们之间会有来往吗?或者会被对方的帅哥美女所吸引吗?我听说过野公牦牛经常闯进牦牛群与母牦牛进行交配的事,不知道这种事会不会发生在岩羊和绵羊之间?我所发掘的宗日遗址出土很多羊骨,但据以往的鉴定,都是岩羊、黄羊、羚羊等,目前尚不能确定有驯养的绵羊。岩羊能驯养吗?绵羊是怎么从什么羊驯养过来的?行进在烟雨中的我是想不清这些问题的。</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里的岩羊根本不怕人,我走到离岩羊十米处,才有一只猩猩离开</i></p> <p class="ql-block">把我浑身上下淋透后,老天爷觉得任务完成了,雨也停了。虽然只是九月初,但在3800米的海拔高度,带着一身雨水,还是感到了高原的寒意。为了保持体温,只能快步前行。大约20分钟以后全身上下(一件衬衣和一条牛仔裤)已被体温烘干!古稀老翁火力壮,毋需太阳晒衣裳,想到这里竟油然产生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古稀老翁火力壮,毋需太阳晒衣裳。不止是我,其实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体温烘干衣服</i></p> <p class="ql-block">赛宗神山的巡游始于上山和下山,也结束于上山和下山。也就是说转山开始和结尾的两端,是两座山坡。两座山都是石灰岩构成,所有有很多溶洞和岩厦,特别是在结尾的山坡上,一些较大的溶洞被利用开凿成佛教的经堂或寺院,我怀疑这些溶洞的地层里会有早期的文化堆积,至少这些溶洞曾被苦修者们用于打坐和冥想的地方。很多溶洞我都想去看看,但时间不够了,只能用考古学家的思绪想象着对洞内地层的发掘和发现——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会再来的。</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山顶上的石灰岩体甚至有两处对穿的溶洞,可以望见山那边的天空,如同山体的两只眼睛,这种景色可以说是赛宗山独一无二的</i></p> <p class="ql-block">网上说赛宗神山的木栈道14公里,但感觉没那么长,我觉得只有10公里左右。我们从1:30开始攀爬,3:30结束,用了两个小时。建议读了此文而萌生去赛宗寺转山的朋友们也跟我一样,挑一个下雨的夏天去,无太阳之炙烤,享受雨淋,感受湿衣(诗意)。同时也检测一下,你有多年轻或多衰老,多久才能靠体温烘干自身。</p><p class="ql-block">最后突然想起一首歌:</p><p class="ql-block">大王叫我来巡山</p><p class="ql-block">我把人间转一转</p><p class="ql-block">打起我的鼓</p><p class="ql-block">敲起我的锣</p><p class="ql-block">生活充满节奏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