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船承人”游苏州河

cy

日前,受原单位支部邀请去苏州河游船,说是在“水上码头”集合。查看地图后,乘坐地铁13号线江宁路站下来,然后就直接来到苏州河畔的昌化路桥。 沿途路过天安千树一期,二期也已建成,但还没有揭开“面纱”。 向多位路人打听“水上码头”怎么走?回答都是“不清楚”。我想沿着苏州河畔走,应该就八九不离十了吧!但当我走到昌化路游船码头时,既不见船也没有人啊? 联系支书后,在位置共享的引导下,终于来到水上派出所的“水上码头”。因为是内部码头,又地处比较“隐秘”的马路拐角处,所以一路打听都没有人知道! <p class="ql-block">上船后,在水上派出所指导员的介绍下才了解到,这是公安部门的一条“实景党课”的红色游船路线,包括自“光音栈桥 → 真北路桥”沿苏州河北岸西行和自“长寿路桥 → 外滩源”沿苏州河南岸东行的两条航线。该项目主要是服务于公安部门内部,也向社会(团体)开放,预约游船。我们走的是东行线,年轻的女警官一路介绍沿途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及背景。</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那么苏州河就是上海的“外婆河”,旧称“吴淞江”。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黄显勇教授曾说过:“从上海城市历史发展来看,苏州河的地位比黄浦江要高。从文化的角度而言,苏州河也更具备作为上海精神家园符号的可能,因为它积淀了上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文化。”苏州河对于我这个“老上海人”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所以我不用听介绍了,干脆走出船舱,到甲板上换个角度看看苏州河上的一座座桥及沿岸两边的风景。</p> 我们的船从这里出发,沿苏州河南岸东行,经过的第一座桥——长寿路桥建于1953年,是上海解放之后建设的第一座跨苏州河桥梁,连接广肇路(今天目西路)与长寿路之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1998年,为了满足长寿路拓宽所带来的车流量,长寿路桥进行改建,新建的南北复桥设置在老桥左右,中间用绿树相隔,形成三桥并列的独特景观。 在长寿路桥南岸附近有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 安远桥: 2022年建成,是目前苏州河上最年轻的桥,是连接普陀区与静安区的人行过河通道。安远桥为人行慢行桥,只可步行通过,非机动车需推行过桥安远桥西起于西苏州路安远路路口,上跨苏州河水道,东止于光复路长安西路路口;桥长252米,宽3.5至9.35米 。因为船速比较快,本人“菜鸟”级的水平还没来得及拍照就错过了!(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苏州河上的这些桥,部分横跨于苏州河上各座桥的全景图片是参考并借用了一些网上图片,谨此向这些作者致谢!) 在安远桥与普济路桥之间的北岸有“裕通面粉厂宿舍旧址”。 普济路桥:新中国成立前普济路叫通济路,与海防路之间,历史上只有小船摆渡,无桥梁。说到这里,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苏州河澳门路渡口,我乘坐过小船摆渡,票价仅0.01元(当时黄浦江摆渡轮船的票价为来回0.06元)。因为那次经历很新奇,甚至有点惊讶,所以至今还记忆犹新。如今苏州河上有游览船,但肯定再也没有摆渡船了。1996年因长寿路扩建工程,解决民众上下班,行人的通行问题而动工新建此桥。1997年10月普济路桥竣工。 2020年12月6日,上海昌平路桥建成通车。该桥造型“宛若明眸凝望着苏州河”,因而得名“苏河之眼”。 恒丰路桥南接石门二路,北连恒丰路。1903年初建,为木桁架结构,名汇通桥,俗称新大桥。因南岸桥侧有舢板厂,又名舢板厂桥。民国3年(1914年)拆除,民国6年重建。民国16年9月又重建,取名恒丰桥。抗日战争期间,被日伪拆除。民国37年间重建。1987年在其东侧建今桥,以恒丰路得名。桥长570米,宽29.6米。 南北高架桥(成都路桥):是南北高架跨越苏州河的一段,桥南地面是成都北路,桥北地面是共和新路。它是1993年10月开始建设高架内环线的配套工程。由于南北高架路要穿越成都北路与共和新路之间50多米宽的苏州河,因此建造了这座桥,是南北高架道路工程中唯一跨河的桥梁。这座桥桥面宽阔平整,东西两侧有桥堡供行人上下桥,非机动车无法通行。桥体与高架路浑然天成,机动车辆行驶中没有过桥的感觉。 成都路桥北岸有“福新面粉厂旧址”;南岸有“九子公园”。 新闸桥:是沟通黄浦区和静安区的一座重要桥梁。新闸桥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清咸丰年间改建为铁索木板桥 ;清同治元年(1862年)又改建成三孔吊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改建为西式平木桥 ;民国四年(1916年)改建为铰接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梁;2000年改建为穿过式钢桁架拱形桥。新闸桥北起于光复路大统路路口,南止于新桥路新闸路路口,所以此桥也叫新桥路桥 。桥梁全长70米,总宽16.5米,桥面为单向二车道。 乌镇路桥:老桥为6孔木结构桥,在抗战中毁于战火。1948年乌镇路桥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架桥梁,全长60.35米,宽9.4米。原桥于1997年拆除重建,新桥为单跨钢管系杆拱桥,于1999年5月建成。 船过乌镇路桥后不远处,经过“久事水上巴士”的“四行仓库”站。 西藏路桥:始于1853年建成的一座木桥,因毗邻泥城浜,俗称泥城桥。1899年又改建了该桥加长加宽。1922年工部局拆除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42年又对桥梁进行了加固加宽,改称为西藏路桥。200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拆除老桥,在原址重建一座新桥。2004年,西藏路新桥竣工,桥长100米,宽40米,双向6车道。新桥的装饰仍保存其原来的风格又包含现代元素,使西藏路桥变为苏州河上一座景观桥。 从西藏路桥至浙江路桥间的沿岸有衍庆里、怡和打包厂旧址等历史遗迹。 浙江路桥:又名“老垃圾桥”,1880年修建,如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浙江路桥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的老桥之一,从侧面看,整个桥身像一条剔除了鱼肉的鱼骨架。这种结构既兼顾了受力,又使得桥的外观漂亮,非常经典。2015年4月18日,浙江路桥封闭,桥身钢结构骨架被移到修缮场地进行维修;10月18日,浙江路桥主体结构修缮结束,复位至苏州河上;12月28日,浙江路桥重新通车。 浙江路桥北岸不远处就是“慎余里”和“苏河湾万象天地”。 福建路桥:俗称老闸桥,桥北面为静安区福建北路,南面为黄浦区福建中路,桥长97米,宽20米。福建路桥桥址处原为清康熙年间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闸,上设浮桥可供行人通过。1864年,建成木桥,1885年6月,工部局将旧木桥拆除,新建一座7孔木桥,取名老闸桥。1946年因旧桥毁损严重,遂将旧桥拆除重建成长长61.6米的新木结构桥,并更名福建路桥,1966年,木桥拆除,改建成长71.4米,宽11.58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于1968年建成。因桥遭遇多次船撞事故而变为危桥,2001年,旧桥拆除。目前的福建路桥2004年2月开工建设,2007年底竣工通车。 山西北路桥(人行桥):原为六孔木桥,1956年,原桥因其陈旧而被拆除。直到2006年,河南路桥改建时,为方便行人过河,才建造了现在的山西路桥。 河南路桥:桥长111.5米,宽29米,为5孔拱形连续梁桥,是苏州河上重要的景观桥梁。桥北面为虹口区河南北路,桥南面为黄埔区河南中路。由于河南路桥所在地在1843年的时候曾设置过苏州河口的第三个摆渡口,人称“三摆渡”,因此得名“三摆渡桥”。1885年在此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1925年又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桥北吴淞铁路筑成后,又称铁马路桥、铁大桥。1883年,桥北的天后宫竣工后,又俗称天后宫桥、天妃宫桥、天妃桥。2006年6月,老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于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车,桥由原来的四车道拓宽至六车道。 “上海总商会旧址”就在河南路桥北岸桥堍。 这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河滨大楼”,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为上海单体建筑总面积最大的公寓住宅楼(时称亚洲第一公寓),建筑面临苏州河,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它曾是英美高级白领的居住圣地,如今依然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很多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高楼顶层还能一览陆家嘴的美景。 四川路桥:又名“里摆渡桥”,北接虹口区四川北路,南接黄浦区四川中路,始建于清末,《上海县自治志》称为“白大桥”。因位于邮政局(旧称)大楼南,俗称“邮政局桥”。原系木桥,1922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下部设木基础桩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总长度70.97米。 乍浦路桥,又名二摆渡桥(1873年工部局建木桥)。桥南接虎丘路,北连乍浦路,东距外白渡桥248米,西距四川路桥95米。工部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27年竣工,总长72米,除特大潮汛外,其他时间驳船都能在桥下航行。1994年2月15日政府公布乍浦路桥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在乍浦路桥上是拍摄外白渡桥和陆家嘴三件套的最佳位置,还有很多新人会选择在这里拍摄婚纱照。 苏州河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桥梁当属建于1906年的外白渡桥,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56年的威尔斯桥。外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桥建成,定名为“公园桥”。1907年,外白渡桥建成并沿用至今。外白渡桥南起于南苏州路,北止北苏州路,整桥长104.24米 ,桥面为三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40千米/小时。 这里是“上海划船总会旧址”和“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旧址”。 通常苏州河与黄浦江相交处的苏州河水闸是关闭的,我们那天去的时候正逢13号台风“贝碧嘉”逼近上海,为了做好台风防御工作,所以这个水闸被打开处于开放状态。 船在这里调头,我们的行程即将结束,很难得在这个位置观景,抓紧时间再多拍几张。 正面拍到上海大厦全景也是机会难得啊! 外滩源这里也有一个“久事水上巴士”的码头。 这里原是1864年创办的“公济医院旧址”,后来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现在已是苏宁宝丽嘉酒店。 我们在这里结束游船,下船后在党旗下合影留念。今年我时逢“在党五十年”,感谢原单位的党员朋友邀请我参加这次活动,既是纪念也是一次难忘的回忆! 苏州河,见证了上海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全过程。从最初的自然河流,到近代的工业用水,再到现代的城市景观,苏州河的每一次变化都与上海的发展紧密相关。上世纪80年代,苏州河曾因工业污染而变得不再受人欢迎,1988年开始的苏州河改造,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苏州河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实现了干流全部消除黑臭,水环境面貌大为改观,苏州河逐渐恢复了生机,成为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br> 苏州河上现在共有33座桥梁,这些桥梁不仅是上海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各个时期上海的生活空间改造情况。苏州河沿岸也正逐渐发展为“处处皆可行,所见皆风景;江河有温度,水岸添活力”的滨水空间。有机会再从昌化路光音栈桥出发,沿苏州河北岸西行至真北路桥,或乘坐苏州河游船,或沿苏州河岸边citywalk,应该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