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近代名门望族和故居(二)

赵健

<p class="ql-block">锦绣江南、英才辈出……江南的锦绣风光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灵感和滋养,而辈出的人才又为江南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活力……上一辑介绍了:薛福成、荣毅仁、杨味云、杨荫浏、唐翔千、唐星海、顾毓琇等名人故居,本辑继续连载之……</p> <p class="ql-block">  6.钱钟书故居 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是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钱钟书在青少年时期居住的地方……钱钟书(1910年~1998年)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无锡新街巷人。中国现代学者、作家,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 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33年毕业。 1935年与杨绛结婚。1937年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副博士学位。 1941年写成《谈艺录》和《写在人生边上》。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 1988年、1993年当选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1998年,因病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进门迎面一尊钱钟书半身像,两侧墙上是他和杨绛的基本介绍。钱钟书一生最为人广知的事大概就是写出了《围城》以及与杨绛共同缔造了完美婚姻,成为了一个不想走出围城的人。1935年,钱钟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与杨绛同往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回国后,被清华大学破例聘请为教授,成为清华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或许正是因为钱钟书聪明才智过人,所以他对许多事都带有一种骨子里的不逊,尽管钱钟书平时为人冲淡平和,但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钱钟书的文字总是尖刻而发人深省。无论是《围城》中对人间百态的讽刺,还是平时与朋友的闲谈,钱钟书先生的“笔刀”与“口伐”仿佛从来都带着一股淡淡的不逊与独有的尖刻。</p> <p class="ql-block">修缮后的故居外墙上,有钱钟书、杨绛、钱媛一家三口的金属浮雕像,三口都在世的时候应该也是三人最幸福的时候……故居属江南庭院式民居,共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由其祖父钱福炯筹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筹建,北部由其叔父,著名工商业者钱基厚(钱孙卿)于1926年续建,总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为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p> <p class="ql-block">南部建筑又名钱绳武堂,由钱锺书祖父钱福烔组织建设,占地面积723.5平方米,建筑面积565.2平方米。是一组近代江南民宅,主体建筑为平房两进,每进面阔七间,东有备弄,中有天井。第一进七间中为大门,门外有钱锺书父亲钱基博撰联砖刻:“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希白是北宋文学家钱易的字;射潮是指吴越王钱缪强弩射潮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祖父钱福烔题名为“绳武堂”,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钱福烔集经史语撰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份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天井</p> <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国王钱鏐,是钱家的老祖宗)说起钱家,都会想到“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家、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p><p class="ql-block">其中,诺贝尔奖是钱永健。是钱学森的堂侄子。两个外交家是:钱其琛、钱复。三科学家就是大家熟知的“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四国学大师: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玄同。其中,钱钟书是钱基博的儿子。钱穆的侄儿子是钱伟长。钱伟长的堂兄钱钟书。章太炎的弟子钱玄同,钱玄同的儿子钱三强。钱玄同的弟子方国瑜。蒋百里的姑娘蒋英,钱学森的夫人是蒋英。</p><p class="ql-block">吴越钱氏家族主要分支有三个,为杭州钱氏,无锡钱氏和湖州钱氏。杭州:钱学森;无锡:钱穆、钱伟长、钱博基、钱钟书。湖州:钱玄同、钱三强。</p> <p class="ql-block">无锡钱氏后裔“新街巷”“钱绳武堂”一脉,有著名文化学者钱基博、钱钟书父子;有著名社会活动家钱基厚(钱孙卿)钱钟汉父子;还有钱钟韩、钱钟鲁、钱钟泰等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更有年仅22岁就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共产党员钱钟仪烈士……</p> <p class="ql-block">无锡钱氏后裔“七房桥”一脉……辗转迁至鸿声东啸傲泾,于此建七宅大院,故名七房桥。七房桥钱氏近代人才辈出,这里有钱穆、钱伟长故居(怀海义庄)近现代鸿声出过七位院士,涵盖文、理、经领域,即使是在人才繁盛的江南,也是绝无仅有。按出生时间排序是这样的:国学钱穆,物理钱临照,经济钱俊瑞,力学钱伟长,力学钱令希,生化邹承鲁,环境钱易,其中钱穆、钱伟长是叔侄,钱穆、钱易是父女,钱临照、钱令希是兄弟。</p> <p class="ql-block">钱基博与钱钟书……无锡市新街巷人。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一位在文化学术上影响很大的人物,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与太仓唐文治、余杭章太炎、吴江金松岑并称四大国学大师。张謇赞其:“大江以北,未见其伦。”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小说《围城》热的兴起,钱钟书的大名闻名遐迩,被学界誉为“文化昆仑”,影响之大在当时的文化学术界几乎无人出其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钱钟书为何一生只有一个女儿?105岁杨绛哭笑不得:他太“痴。 钱钟书先生虽然著书立说,工作忙碌,但是在女儿钱瑗心里,他却是个长不大的“老顽童”。那时候的夫妻往往生育数个孩子,尤其是他们这样生活优渥、社会地位高的家庭,但是钱瑗一直以来都是家里的独生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钱钟书很早就跟妻子提起:“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瑗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瑗呢?”杨绛哭笑不得: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p> <p class="ql-block">据杨绛说:那年(1925年)钱钟书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有回家。钟书寒假回家没有严父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恣意阅读。暑假他父亲归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轮船,辗转回家,假期已过了一半。他父亲回家第一件事是命钟书、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这次“痛打”,给年幼的钱钟书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其玩心收敛了不少。此后他开始发愤用功,心无旁骛,不过一两年功夫便判若两人。据杨绛说:他看见钱钟书写应酬信时,从不起草,提笔就写在八行信笺上。几次抬头,写来刚好八行,一行不多,一行不少。钱钟书对她说,那都是父亲训练出来的,他额头上挨了不少“爆栗子”呢!换句话说,钱钟书的八行书是被打出来的。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强调:“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钱基博对儿子的“棍棒教育”极具传统也极其有效。</p> <p class="ql-block">钱穆(1895—1990)终年95岁。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市七房桥人,汉族,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成名,代表作有《钱宾四先生全集》《先秦诸子系年》等。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获香港政府尊崇;1968年膺选中研院院士。1990年在中国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p> <p class="ql-block">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终年98岁。江苏无锡七房桥人,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 民盟盟员[22],物理学、力学、应用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生前是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这句话,是无锡七房桥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说的。</p> <p class="ql-block">钱基厚(钱孙卿,1887-1975)终年88岁。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社会活动家,著名右派。别号孙庵老人,无锡市新街巷人。1911年肄业于南京两江法政学堂。1921年先后当选为无锡县自治促进会副会长、商会会长、江苏省议会议员。他在地方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曾为稳定无锡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作出突出贡献……1949年后任无锡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任等职。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 表。1955年当选为民建中央委员。1975年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昭雪。著有《锡山学务文牍》、《孙庵年谱》等传世……父亲生前经常提起此人,留下好多记忆……</p> <p class="ql-block">钱钟汉(1912~1982)钱孙卿先生的次子,东林小学1924届校友,无锡市新街巷人。在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得金牌奖。解放前夕作为代表赴苏北解放区商谈无锡迎接解放等事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无锡市副市长、无锡市政协副主席。晚年为无锡、江苏、全国政协,写了大量回忆性文章,还涉猎诗歌、探案小说等文学创作,并根据近代无锡工商业为时代背景创作小说《商埠春秋》。父亲生前经常提起此人,留下好多记忆……</p> <p class="ql-block">  7.荣德生旧居 位于钱钟书故居对面,健康里16号,荣耀花园居民小区内……荣德生(1875~1952) 终年77岁,名宗铨,字德生,号乐农氏居士。他出生于1875年8月4日出生在江苏无锡,他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的父亲,民族工业巨擘荣宗敬的兄弟。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工商业代表,被誉为“面粉大王”和“纺织巨子”。荣德生家境殷实,从小就获得了一位老先生的悉心教导。9岁那年,他就开始在私塾里读书,15岁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学习算账。作为一名学徒,荣德生虚心好学,天资聪颖,进步神速。只过了四年,他便跟随父亲一同前往广东,在厘金局帮忙算账。到了22岁时,荣德生能够胜任钱庄分庄经理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的一幢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西式花园洋房。这就是荣德生旧居,曾经是荣德生长婿李国伟的住所。在这里,荣德生度过了晚年,直到1952年7月病逝。1989年夏,荣德生女婿李国伟的子女联名申请将这座建筑捐赠给了无锡市人民政府。经过市工商联的精心修复和布置,这座旧居现在成为了“锡商馆”,展示着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2006年,荣德生旧居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荣德生旧居宅第坐北朝南,原来有门厅、主楼、厨房、餐厅和辅房,主楼面阔六间,高三层,都是仿西式砖混结构,让人眼前一亮。走廊和楼梯巧妙地设计在中间,方便又美观?如今的旧居前后绿树成荫,深灰色的水泥墙壁和咖啡色落地门窗,透露出浓郁的民国时代氛围。而在窗檐和拱柱上,则采用了当时最流行的西洋建筑风格,庄严的西式罗马柱和浪漫的花窗,散发出一种低调、简约、庄重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荣德生人生的最后六年就是在这幢小洋楼里度过的。无锡解放前后,无锡工商界的不少重要会议、活动都在这里进行。走进他曾经居住的地方,感受他那种勤劳、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也许这正是他在商业界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无锡是我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曾出现过荣(宗敬、德生)、杨(宗濂、宗瀚)、薛(南溟、寿萱)、唐(保谦)蔡(缄三)、唐(骧廷)程(敬堂)、周(舜卿)六大资夲集团。出现过数以百计的工厂。荣氏兄弟创业以上海为基地,大量投入资金,并使用从英国进口的机器,结果大获成功。荣氏兄弟趁热打铁,他们拿着赚来的钱进一步创办了振新纱厂,这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申新纱厂”的前身。1938年开始,他相继在重庆、广东等地开设了六家新厂,并积极支援抗战事业。抗战胜利后,他在无锡创立了天元实业公司,并创办了天元麻纺织厂、开源机器厂、重建茂新面粉厂,荣氏企业继续热火朝天地发展着。1952年7月29日,荣德生在家乡无锡病逝,享年77岁。他创立的荣氏企业,由他的儿子荣毅仁接手,荣毅仁曾担任国家副主席,被亲切地称为“红色资本家”。</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水墩旁,重建后具有规模的茂新面粉厂……现在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茂新面粉厂是荣氏发迹的第一家工厂。他们增购了英制钢磨6台,可日产面粉800包。1910年又增添最新式美国制粉机12部。将石磨淘汰,日产面粉3000包。他们在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不断努力提高面粉质量,创造了“兵船”名牌。行销海内外。1916年,荣氏买下了惠元面粉厂,改名茂新二厂,原茂新厂遂名茂新第一面粉厂。之后,荣氏兄弟通过集资、收买旧厂等方法,在无锡设立了茂新三厂,济南开设了茂新四厂。在上海创办了福新一至八厂。12家面粉厂拥有钢磨301部,日产面粉7.6万包。获得面粉大王的称誉。在经营面粉工业的同时,又投资纺织工业。创办了9家纺织厂,又有了纺织大王的称谓。1937年日寇侵华,荣氏企业遭受毁灭性打击。1946年荣德生委派第四个儿子荣毅仁重建茂新面粉厂。荣毅仁委托由我国著名建筑师赵深、童隽等人合作的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没计,建造了制粉车间、麦仓、粉仓、公事房(办公楼)四幢大楼。从英国购进了新式制粉机、麦筛、马达等机器设备。1948年恢复了生产。如今茂新面粉厂的制粉车间、麦仓、办公楼三大红砖清水建筑及主要设备仍保存完好。2005年,茂新面粉厂遗址己建成“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茂新面粉厂新厂和码头雄姿……1948年,国共内战的局势变得越来越明朗,许多人纷纷逃往国外或台湾。他的儿子荣尔仁也劝他一起离开大陆,但是他坚决不同意,说道:“余平生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外国?”他还郑重向亲戚朋友宣布:“余非但决不离沪,并决不离乡,希望大家也万勿离国他往。”并且在《新闻日报》上发表公开声明,表示决不出国,决不离乡。怀着对自己创建的企业的深深感情,对家乡的浓厚眷恋,以及对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的迫切渴望,他毅然决定留在祖国。他真正做到了爱国和忠诚,那种信仰和决心是无比坚定的。</p> <p class="ql-block">西新桥位于无锡市西门棚下街,水泥拱型桥梁,是通往西水墩和茂新面粉厂的必经要道。民国时期,由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邑绅陆培之、薛南溟、祝兰舫等组建的“千桥会”集资将原木桥改建为水泥桥。</p> <p class="ql-block">从西新桥拦往前看,前后两座石拱桥分别为:连接棚下街与西水墩的显应桥和连接五爱家园与解放南路的显义桥。</p> <p class="ql-block">荣德生旧居,位于“荣耀花园”居民小区内。</p> <p class="ql-block">  8.张闻天旧居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学前街汤巷45号,是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仿西班牙式红色小楼,旧居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庭院内种有石榴、芭蕉、龙柏等鲜花翠叶。 旧居南大门上方挂着: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题写的“张闻天旧居”的匾额。张闻天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张闻天(1900—1976)化名洛甫,上海南汇人。早年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投身于学生运动。1925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回到上海,不久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33年初,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前夕,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遵义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作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贡献。会后,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代替博古负总责。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46年春任合江省(今在黑龙江省内)省委书记;1948年春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次年调任辽东省委书记,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到外交战线工作。1951年4月出任驻苏联大使。1954年底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因为支持彭德怀的正确意见,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文革”期间,他坚持原则,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阴谋集团进行斗争,并遭到迫害。1976年7月1日在江苏无锡含冤病逝。主要著作编为《张闻天选集》。</p> <p class="ql-block">走进旧居,映入眼帘的是红砖砌就的主楼,楼前矗立的是张闻天的汉白玉半身雕像。张闻天在此渡过了晚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张闻天故居: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川南奉公路4398号,是一座一正二厢房庭园,总占地面积7799平方米。大约清光绪六年(1880)以后,张闻天的曾祖父张厚春及其堂兄在张家宅西侧选择土地,两家合建了一座浦东传统民居特色的三合院新房。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诞生于此,并渡过了其青年时期。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诞生于此,并渡过了其青年时期。由陈云同志书 “张闻天故居”牌匾。故居于1990年8月30日张闻天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故居坐北朝南,主院落为浦东地区传统“一正两厢”式布局,建筑面积495平方米,正屋五开间,中间是客堂,正中高悬“孝友堂”牌匾,两侧厢房各二间,西厢房外侧有杂用房四间。清水砖墙,竹篱护壁,木格窗棂,结构甚好。宅院前的围墙正中开设大门,大门外有青砖道路、菜园和绿树,门内是铺砖天井,后院有小天井、翠竹、桔树和芭蕉,屋后小河流水,一派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故居风貌</p> <p class="ql-block">  9.秦邦宪故居 秦邦宪(1907-1946) 名博古,字则民,无锡人,24岁主持党中央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袖之一,是党新闻事业的奠基人,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牺牲,享年39岁。秦邦宪故居是秦邦宪少年时代的居住地,位于无锡城中崇宁路112号。故居原是江南名流秦邦宪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翕堂”,建于清光绪末年。整组建筑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群布局完整、青砖黛瓦、庭院抱厦、马头墙矗立,为一组典型的四进江南民宅。1916至1921年秦邦宪随父母租赁其第四进居住于此,计有平房三间,门额有砖刻“进德修业”四字。</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方挂有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题写了“秦邦宪故居”匾额;进门后便是秦邦宪的铜像,背后刻有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的题写……秦邦宪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秦邦宪毕生致力于追求光明与真理,他经济天下、锐意图新,不懈追求真理,他的一生是一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心忧天下、曲折求索、英勇献身的缩影,秦邦宪终生执著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始终忠实于中国革命,忠诚于共产主义信念,矢志不渝,秦邦宪刻苦学习,儒雅博学,文采出众,他发表的文章、翻译的马列主义著作,影响了一代革命青年,对宣传和普及马列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1916年至1921年秦邦宪随其母居住在第四进西三间,计有平房三间,东厢房为书房、西厢房为卧室,中间为客堂,建筑面积89平方米,厅室摆放着旧式家具、旧式用品。秦邦宪在此居住6年,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在“慎德堂”“既翕堂”中,秦邦宪度过了他少年时期的六个年头。</p><p class="ql-block">“既翕堂”里有一副对联,上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下联: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积善、读书,此家风传承八百余年到了秦邦宪这一代,走出了一位学者型的革命者,并留下了大量的马列主义经典译著。</p> <p class="ql-block">秦邦宪故居旁边的“文渊坊”里,有一尊青年秦邦宪的全身铜像,身着大衣,脚踏行李箱,目光坚定,准备远行,给人一种意气风发、勇往直前的感觉。1925年,秦邦宪入上海大学学习,并参加了著名的五卅运动(投身并领导了苏州的反帝运动,在此期间,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和进行游行等一系列活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博古的由来) 1930年回国1934年参加长征 1936年,参加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战线的统一。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遇难,毛主席为“四八烈士”亲笔提下“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p> <p class="ql-block">  文渊坊位于无锡市中心崇宁路北面,此处具有明、清、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其中三分之二为文物保护区,如秦邦宪故居(建于清光绪末年)、秦淮海祠堂(始建于明)、景福楼(无锡现存最早的转盘楼)、牡丹书屋、旧舫书屋、秦氏对照厅、长春堂、金匮山旧址、专诸塔等,其中有部分是古建筑搬迁移建而来。此处现已成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且已成为无锡市非遗文创研发中心。</p> <p class="ql-block">秦邦宪同志葬于延安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秦邦宪的铜像,背后原来刻有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同志抱病题写“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展名。</p> <p class="ql-block">10.小娄巷系无锡秦氏世居之地,声望卓著。北宋末年秦观之子秦湛任官常州通判,遂移家武进。秦湛迁秦观墓于惠山二茅峰下。南宋末年,秦湛十世孙秦惟桢入赘无锡胡埭,成为迁锡之祖。现在的小娄巷和崇宁路文渊坊一带为秦氏后裔的聚居之地,留下好多遗迹和人文历史……</p> <p class="ql-block">小娄巷50号——福寿堂/秦毓钧故居。秦毓钧(1873—1942),字祖同,号平甫,秦焕之孙,秦堃培之子,集教育家、编辑学家、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博物学家、水利学家、方志学家、乡邦文献学家、家族文献学家、著述家等等于一身,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而且每一“家”,他几乎都达到了当时登峰造极的地步,实在令人难以想象。锡山秦氏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的后代,他们是无锡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之一。“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这代表了无锡秦氏的读书传家。秦家是小娄巷里保留最完美的老宅子,现在还有后代在这里居住。西花园院墙上有“家宝国华”四字,正是后人对秦毓钧老人一生气节和为无锡文化做出贡献的最好褒彰。</p> <p class="ql-block">无锡秦氏家族,这个从耕读世家进而为书香门第的文化世族,据统计,明清两代,中进士34人,中举人77人。在34名进士中,有13人点了翰林,入翰林院任职。有三人列入一甲第三名探花,他们是秦鉽、秦勇钧和秦蕙田。有“一门三探花”之誉。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秦氏荣耀扬锡城。</p> <p class="ql-block">秦氏百米备弄……自小娄巷向北直达福田巷,有数百米长,为目前无锡城中仅存少数备弄之一。备弄连至秦毓鎏佚园,形成秦氏修俭堂、福寿堂、佚园等宅园为一个整体。至今仍为秦氏后人聚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小娄巷50号侧门,进门即西园,百年牡丹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今尚存福寿堂匾,“福寿堂”三字为清末尤锡名书法家张宗沂所书。光绪三年(1877)秦焕为夫人祝寿建“福寿堂”。据说,当年房屋落成,众人来道贺时,有人发现地面砖石上有“福寿”两字,大家以为吉祥,于是取名“福寿堂”。福寿砖今仍在,保存于秦氏后人之手。</p> <p class="ql-block">百年牡丹史话 ★★★</p><p class="ql-block">福寿堂西园中有百年牡丹,为市内古树名木,保护序号326,牡丹已历150余年。同治初锡城沦陷,秦焕避至河南开封。同治二年(1863)清军收复无锡,时靖海平,秦焕从河南开封回故乡,临别时友人以牡丹一棵为赠。回锡后因老屋已毁,于是将牡丹种于女儿处龚家。秦龚两家世结秦晋,每至花时,两家姻亲赏花为欢。1958年,龚宅被政府征用,于是将牡丹移植至福寿堂旁小园内。秦焕曾孙秦寅源细加呵护,牡丹发荣滋长,盛于往年。此乃小娄巷百年沧桑的见证,是活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坐着红衣者系“福寿堂”秦氏现主人俞老太,2019年她高寿87岁,牡舟花开87朵,希奇否?</p> <p class="ql-block">福寿堂里牡丹,堪称“家宝国华”。福寿堂里人物呢?不也堪称“家宝国华”吗?那是“五代文翰”啊!一代秦焕,文史名家;二代秦堃培,精深名法之家;三代秦毓钧,百科全书式大家;四代秦寅源,乡邦文献及秦氏文献专家;五代秦绍楹,秦氏文献通家。福寿堂第四代第五代主人是秦寅源和秦绍楹父子。秦寅源,乡邦文献研究者凡有疑难,常常会请教他;秦氏文献触及者,常常会被他的博通折服。至今,我们会常常想起他在城东史迹濒临拆光的绝境中的坚持。秦绍楹,六百万字秦氏文献的整理者,六百万字啊!至今,我们会常常想起他对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上升为“国保”的艰难努力!</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牡丹盛开时节……</p> <p class="ql-block">2024 年 6 月 23 日,中国邮政魏红牡丹 160 周年纪念明信片的首发式在小娄巷秦家福寿堂举行。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众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难忘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设计者胡志辉(左)与福寿堂主秦绍楹夫妇</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又名秦园……其初代主人为明代大臣秦金,他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不做官后回乡造园,取名凤谷行窝,即寄畅园前身。</p><p class="ql-block">凤谷行窝改名为寄畅园源于秦金的后人秦耀。秦耀官场失意回乡后将园子一通升级又更名。寄畅二字取自王羲之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p><p class="ql-block">与大多数名园很快被初代园主后代变卖的命运不同,寄畅园在500多年间都姓“秦”。由此推断,秦氏后人应该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园林是烧钱玩意,秦氏有钱维护之余还增建了八音涧、七星桥、美人石等延续至今的著名景点。 </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盛名天下的是在清朝,出于两位皇帝的巡幸。康熙、乾隆两帝多次巡游江南,每次必游寄畅园,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乾隆帝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因喜其幽致,故携图以归,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门厅小院内是“凤谷行窝”古朴的三开间厅堂,正中悬“凤谷行窝”门额,两侧柱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这里原是祠堂,后归园中,成为如今寄畅园景区的入口处。说到“凤谷行窝”之名便要提到始建园林的秦家人——秦金,号凤山,故曰“凤谷”。</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的造园思路始终以山为重点、水为中心,山水大于建筑的特征得以保证……寄畅园门匾为乾隆皇帝亲笔所题,根据2023年5月9日官网显示,主要景点康熙、乾隆御题“山色溪光”“玉戛金摐”寄畅园法帖碑廊、凤谷行窝、知鱼槛等28景,有碑刻244方,百年以上挂牌古树名木12棵。</p> <p class="ql-block">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 </p> <p class="ql-block">秦观,江苏省高邮人(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墓位于无锡市惠山二茅峰南麓。 2017年3月徒步惠山,从森林公园三茅峰后山上,汽车道下山,经秦观墓牌坊留影。</p> <p class="ql-block">秦氏家族历史在无锡地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家族中留下的地面文物也最多:寄畅园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秦龙图墓、秦邦宪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淮海祠、碧山吟社、佚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1.薛汇东旧宅 薛汇东(1897—1965年)无锡城内前西溪人,是薛福成的孙子,薛南溟的次子。薛汇东早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堂,1914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安杜佛高等学校和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获文学士学位。他喜爱体育运动,曾任该校田径队队长。1918年回国,任北京汇文大学体育教练,后历任北洋政府监务署检事、驻英使署二等秘书、直隶省省长公署顾问、外交部特派直隶交涉员等职。著有《宪政论》一书。 这座巴洛克式住宅于1911年动工,1917年完工。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三座楼房,总建筑面积达到1547平方米。这三座楼分别为门楼、主楼和偏楼,它们采用砖混结构。所有的楼房都借鉴了西方建筑特点,拥有仿西式四坡屋顶,屋顶上覆盖着红色平瓦,而门窗、立柱、阳台栏杆等地方都雕刻着大量西式装饰,采用水泥砌筑和塑形技术制作而成。这三幢楼房以院墙围成个大院,院内种满了花木。可以说,薛汇东旧宅是无锡老城区内建造最早、保存最完好的西式建筑组群。</p> <p class="ql-block">薛汇东旧宅主楼……1919年11月2日,薛汇东与袁世凯之女袁仲祯喜结良缘,这是一场在薛汇东旧宅举行的史上最盛大的“世纪豪门婚礼”。婚礼持续了整整一周,轰动了整个无锡城。根据史料记载,“有十几万人赶来看这个大场面”,“而以马路上尤为盛,茶坊酒肆无不利市三倍,沿街窗口无插足之处”。当迎亲队伍来到通运路汉昌路口时,那一段汉昌路已经挤得水泄不通,窄小的街道根本无法通行。次日,薛汇东来到了火车站迎亲,场面非常热闹。薛汇东结婚时,袁世凯四子袁克端亲自送着袁仲祯来到无锡举办婚礼。婚礼结束后,袁克端特意前往县署,向杨知事派警照料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薛汇东故居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控制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4年1月,薛汇东故居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5年4月,薛汇东故居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12.祝大椿故居 位于无锡市南门外的清名桥东侧的伯渎港街,伯渎港117号至122号。故居整个宅邸规模较大,部分建筑做工精致,是无锡市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内保护和修复最完整的清代名人故居,也是街区内的故居中规模最大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祝大椿在无锡故里伯渎港的这组房子,主轴线上的四进是建于清代的老房子,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平房,其中第三进梁架做法奇特,上雕如意云纹,前有船篷形廊轩,后为双步廊,花格木窗、方砖铺地,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商贾别墅,也体现了浓重的运河江南人家特点。祝大椿故居曲径通幽,别有洞天,陈设以中西合璧为特点,部分建筑做工精致,里面有私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祝大椿(1856~1926),字兰舫。清咸丰六年十一月十二日(1856年12月9日)生,无锡南门外伯渎港人。近代实业家。祝大椿是近代族工商业的重要代表人物,近代无锡首位“红顶商人”,被誉为“电气大王”,曾在上海滩叱咤风云,旧时上海十大民族工商业实业家之首。然而,就在1926年,祝大椿却因一场车祸在上海不幸去世,享年70岁。祝大椿兴办实业是所有的无锡人中最早的一个,较无锡的杨家、荣家、薛家、唐家等要早十几到二十年的样子,是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开路先锋、引路人。有学者统计近代(1895—1913年)民族工商业及航运业中若干买办出身企业家的投资额,祝大椿298.5万元,占19.36%,仅次于虞洽卿475万元。因兴办实业有功,1908年清政府特旨嘉奖赏戴花翎以二品顶戴候选道用,不过好像先生婉拒了。</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之后,国内的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但这并没有减弱年过半百的祝大椿对投资实业的热情。他先后投资创办了扬州振明、溧阳振亨、常州振生、南通振通等电气公司,再加上早先在苏州创设的振兴电气公司,总计足足有5家公司。这些公司为城市居民提供电力,为街道和路灯提供照明,也点亮了整个工商业的天空。因此,他两次荣获北洋政府颁发的三等和二等嘉禾奖章。1918年,作为华商公团的一员,他赴日本参加世界电气博览会,当时的他已经被誉为中国的“电气大王”。</p> <p class="ql-block">行素堂是当年祝大椿会见贵宾的地方。“行素”二字,是指生活起居都简朴素净,同时也体现了祝大椿对自身的物质欲望的淡泊,以及对自身德行修养的追求。堂内左右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惠民实业鸿图”,下联是“益众善行大德”,褒扬了祝大椿一生创办企业、发展事业、造福百姓、行善积德的追求和事迹。旁边“敬教劝学”的匾额由北洋政府颁发给祝大椿,以为表彰他兴办多所学堂的义举。大厅前方的两根屋柱挂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推己及彼世上最苦不识字”,下联是“解囊办学人间敬教有兰舫”,称赞了祝大椿对于社会公益教育事业的倾心投入。</p> <p class="ql-block">蜡像场景,再现了当年“无锡县商会”三巨头—-祝大椿、周舜卿、薛南溟,共同商讨发展前景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28日下午风和日丽,与好友两人闲步南门外—-伯渎港、大窑路,寻访了“祝大椿故居”“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读懂历史、收获颇丰,无锡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只等你、我去慢慢寻访和读懂、了解他啊!</p> <p class="ql-block">  13.“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全面展示中国砖瓦发展史的主题博物馆。位于无锡市大窑路上,地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这里曾是无锡窑业的集散地,是明清以来江南地区最重要的砖瓦生产基地。这是一处颇具文化特色的场所,在这里可以体验砖瓦生产制作流程,感受运河边曾经繁荣的“砖瓦文化”。千年运河,繁荣古今,作为无锡古运河畔的三大博物馆之一,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是运河畔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的古窑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虽然破损,遗迹仍在……在大窑路周边,古窑群遗址多达100多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十几处。博物馆一楼园中就保留了3座古窑遗址,它们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更加真切地看清它们的形状和结构,廊道这边陈列着制作砖瓦的工具,还能看到有几座栩栩如生的铜像,展示了窑业相关的工作场景。2013年,大窑路窑群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馆内主要保留的“刘外窑”</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无锡古窑遗址沙盘,地面是透明玻璃,沙盘在玻璃下面。走在沙盘上面,有走玻璃栈道的感觉。古窑遗址沙盘展示了当年窑业全盛时期窑址的分布和周围的基本环境;鸟瞰脚下全景,可以看到在运河两岸分布着众多古窑,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兴盛的窑业景象。</p> <p class="ql-block">各种类型的砖窑,烧制不同类型的砖坯,“金砖”是烧制给北京皇宫,无锡原有这108个窑,现存十几个属民窑,苏州的属官窑,高我们一个档次呢……馆中珍藏了大量古代砖瓦实物,其中的镇馆之宝就是传说中古代专供皇宫使用的“金砖”……据说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又因“金砖”制成后要运至京仓,以供皇宫专用,故又有“京砖”之称。</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陈列的城墙砖,每块砖上都详细雕刻了制作年代、地方包括制作者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在古时候对于监造城墙砖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p> <p class="ql-block">14.钱松嵒旧居 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南市桥巷58号,该旧居建于1937年,自题“芑庐”。钱松喦(1899—1985年)江苏宜兴人,又名松岩、松严,号芑庐主人。1957年为江苏省国画院首批画师,生前任江苏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主席。生前政府为其出版个人画集颇多,拍摄专题纪录片3部。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均收藏或在显著位置陈列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钱松喦是一个早熟晚成的画家,五十岁以后的他才正真的进入了艺术的高峰期。1957年,他从无锡师范调至江苏国画院任画师,并定居南京,从此他义无反顾地扬起了传统中国画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风帆,走上了艺术的探索之路。1960年,钱松喦满怀着无限的创作热情与傅抱石等画友做了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这次写生无异成了他艺术的催化剂。他过龙门、攀华山、游圣地延安、看西安碑林,登秦岭、观峨眉、嘉岭怒吼、巫山云雨,尽收眼底;出洞庭、入三峡、沐湘江风雨、瞻领袖故居,满载而归。写生归来的他亢奋之情溢于言表,创作的激情如喷薄欲出的旭日。从此胸襟大开,气局拓展,创作了一批惊世骇俗跃然纸上的佳作,如《红岩》《常熟田》《三门峡》等。</p> <p class="ql-block">内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常熟虞山写生,从兴福寺爬山到剑门,站在剑门崖壁上远眺,广阔的水田美景呈现在眼前,这就是钱松嵒画的《常熟田》。俗话说“无锡锡山山无锡,常熟熟田田常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