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喜报之情深

诗人姚恒俊

<p class="ql-block">立功喜报之情深</p><p class="ql-block">文/姚恒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了,让我无法释怀的不仅仅是辗转春秋、异地留慧的一份立功喜报,还有我的懵懂少年和青春故事意犹未尽。那些伴我进步成长、记忆犹新的历史花絮,时刻鼓舞鞭策着我。</p><p class="ql-block"> 依稀记得,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庭大多是一贫如洗的。屋漏墙倒、积肥拾柴、参加体力劳动当属司空见惯,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喝着长江水惬意成长的我们,捞鱼摸虾成了少年时期最大的生活乐趣和积攒学费的手段。起早贪黑、深经半夜去河港起钓、收网、收钩成为寒暑四季的必修课。虽然鱼、虾、螃蟹只有两三角钱一斤,却是我们在节假日里最得意的消遣。这样穷开心的日子,谁都没有觉得辛苦,唯有收获的欢乐与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我在第一次上小学三年级作文课时,把《钓蟹》写成了一篇优美记叙文,还被班主任老师作为范文放到学校和班级的学习园地;甚至一直保存到小学校舍拆除合并为止。从此,让我对写作有了无与伦比的动力和激情,更有亲朋好友和家人的殷切鼓励。</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和同胞弟弟从快乐中获得了劳动结晶,为家的贫困分担了微不足道的经济负担。但是,父亲一直是个非常善良且乐于助人的生产队会计,他把亲戚朋友的疾苦看得比家庭还重要。对待他人是有求必应,常常被妈妈和邻居当成傻子嘲讽。又如七十年代那些一日三餐难以果腹的时光,父亲宁肯饿了自己和家人,也要接济多儿寡母的大姑妈一家,搞的自家常常是捉襟见肘。因而,年少的我几乎是没钱消费零食或买书看的;能看到的书,无非就是父亲那些破旧的《红楼梦》、《呼杨合兵》、《杨家将》和借阅他人的各种小人书罢了。为了能得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便于自己学习到更多的丰富知识,从小学到中学,因凑不齐购书款,一直未能如愿以偿。直到中学毕业,拿了大半年的木匠学徒费,才喜滋滋买回家来认真研读。</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庭的诸多原因,我和弟弟同时考上了高中和职中,但父母只能同意其中一人继续学业,我作为老大只能自愿退出。而那本词典却成了我探索“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和写作的导师。随后的应征入伍,则是我最美好的青春追求和历练。当兵体检是过五关斩六将,一直到锣鼓欢闹、挥泪别离南上时,我才豁然开朗,远方和诗的憧憬已经在心里飞花续梦。</p><p class="ql-block"> 到了部队偶然发觉,爱好文学和书法是多么令人幸福骄傲的事情。于是,我把自己的这一特长发挥至恰到好处。更由于部队领导慧眼识才,给我安排了一个电影放映员兼广播员的闲差工作。部队里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好事和重大新闻必须每天播报,但是领导觉得营区的宣传影响力度不够大,应该及时采用新闻稿件发往地方报社,让社会各界都知晓部队的时代变化和欣欣向荣的发展。听到此消息,我立即自高奋勇当起了新闻报道通讯员;并在老同志的不断帮助和教诲下,撰写新闻的专业水平日益攀升。于当兵第一年年底,就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荣立了一次三等功;给自己和家乡争得了荣誉,连我九十二岁高龄的奶奶闻讯后,也是喜极而泣。</p><p class="ql-block"> 四年的军旅生涯转眼即逝。我把在部队获得的诸多荣誉和加入党组织等事都一笑了之,光荣退伍回家时只带走一箱书籍,其它物品尽皆留给穷山区来的新兵;并把立功喜报一事束之高阁。此等慷慨之过终被母亲埋怨了许久。后来看书、学习、写作,竟成了我繁忙工作之余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光阴荏苒,迫于社会的复杂、生计的压力,我成了入赘人家的上门女婿;个人和家庭也发生了太多变故,以至于忘记了那张立功喜报的存在。老家瓦房拆除十年有余,父亲却唯独没有抛弃它。忽然有一天,他拄着拐杖笑吟吟地来到我家,说什么东西都可以丢掉卖掉,唯独这个东西我要拿来给你,算了却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听完此话,七尺男儿早已热泪盈眶,父爱如山啊,您让儿子我愧于言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