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古村游之秋溪里源长径古村

键之缘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5日,乐享驴途户外群16驴友结伴环游婺源秋溪、里源、长径等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秋溪古村的水口廊桥——裕后廊桥。</p><p class="ql-block"> 御后廊桥,是徽赣古驿道必经之路,据县志记载是秋溪古时茶商出资修建,千百年来为过往商旅和村民提供歇脚、休闲场所,是秋溪村一道独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申遗成功!江西婺源石堨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p class="ql-block">2024-09-03 15:24北京人民网精选资讯</p><p class="ql-block"> 人民网婺源9月3日电(记者时雨)9月3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婺源石堨成功入选,为江西省再添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p class="ql-block"> 堨,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一般在河流较窄、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以坚固岩体为基,垒石筑坝,拦截水流,抬高水位,以进行灌溉或者提供水源。石堨,即是当地民众用石头砌筑而成的堰坝和水渠。</p><p class="ql-block"> 婺源石堨位于享有“中国最美乡村”盛誉的江西省婺源县,在数量、类型、时间、传承,及原真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方面,婺源石堨都遥遥优先于国内外其他地区。</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婺源全县沿溪河修建的不同规模的石堨,遍布县域水系,其中石堨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高差0.8米以上者,共计2052座;低于此标准者,不计其数。婺源石堨最早开发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百年以上的石堨有1181座,占总数的57.6%。当地石堨与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宗祠、古墓、历史名人及纪念碑刻等遗址遗存融合一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据悉,婺源石堨,成为继2016年泰和槎滩陂、2019年抚州千金陂、2021年潦河灌区、2022年上堡梯田“申遗”成功后,江西省第5个“申遗”成功的古代灌溉工程遗产。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处,江西位居全国第二。</p> <p class="ql-block">  月牙儿沙洲</p> <p class="ql-block">  依溪而建的秋溪古村,水岸景色无比秀丽</p> <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秋溪人家</p> <p class="ql-block">  秋溪村位于婺源县秋口镇东北部,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村东、村南、村北分别有天然阔叶林,因村中有一条流水潺潺的小溪而得名,三座小桥连着两岸粉墙黛瓦的人家,因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称而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去处。</p><p class="ql-block"> 秋溪村建村以来有500多年的历史。秋溪村民国前,名为:秋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先后出过四品以上官员15人,其中清代名医詹震汝的经验良方已被编入清代医学名著。</p><p class="ql-block"> 秋溪村历史有“皋岭樵云、秋潭钓月、棠壠耕烟、珠山映雪、上下琴泉、东西印石、藕塘寒碧、桃阜晴岚”等秋湖八景。</p><p class="ql-block"> 婺源板凳龙灯</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县的民俗文化灿烂多彩,灯彩种类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龙灯,龙灯里又以板龙灯最为常见。众多龙灯中的秋口镇秋溪村的板龙灯更值得一看,一条板龙灯全长200米,共108板,每节板长1.8米,每节木板上有三个圆孔,置两盏灯笼,以水棉纸糊裱,透光性强,中间绕一圈红纸带,再粘上几只红、绿色蝙蝠剪纸图案,文雅大方。灯笼燃红烛,在烛光映照下,争芳斗艳。</p><p class="ql-block"> 一条龙灯由上百人一起操作,龙头追随着前面的灯引,向左右奔跑、打转,龙的身体就随着龙头的方向不断摆动,所有人协调一致,快速跑动,穿街走巷,场面又壮观又刺激。板龙灯走到哪,鞭炮就要放到哪。</p> <p class="ql-block"> “三塘”简介</p><p class="ql-block"> 在秋溪,向来就有“三塘”的说法流传至今。但从秋溪的整个村局来看,一条大溪穿村而过,两岸房舍鳞次栉比,“小溪流水人家”名副其实。本来就是个不缺水的地方,怎么还需要开凿“三塘”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从风水学上来说,秋溪东南方向有座山是“火焰山”,而秋溪村最兴盛时还是个“千烟之村”,经常发生火灾。秋溪长老就请来婺源著名的"地师”董德彰,看有什么办法进行“克制”?经过严格“堪舆”(勘测),董德彰决定在秋溪村西岸开凿“三塘”来克制对面的火焰山。哪“三塘”?三塘位置分别在今詹观成、詹金泉、詹玉春住宅附近,秋溪詹氏发源于庐源詹氏,先迁居注村塌附近的汪村坦,再迁大冲,最后定居秋溪。因此,今天,“三塘”大部分仍存在,部分塘仍然具有灌溉,养鱼等功能。</p> <p class="ql-block">  走出村庄,金灿灿的田野里稻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  牵牛(学名:Ipomoea nil (L.) Roth)别名喇叭花、牵牛花、大花牵牛等,为旋花科番薯属的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其茎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宽卵形或近圆形,深或浅的3裂,偶5裂,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单一或通常2朵着生于花序梗顶,花序梗长短不一;苞片线形或叶状,被开展的微硬毛;小苞片线形;萼片近等长,披针状线形;花冠漏斗状,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蒴果近球形,3瓣裂;种子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被褐色短绒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p><p class="ql-block"> 牵牛原产热带美洲,后广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除西北和东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干旱、瘠薄,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以温和的气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多生于海拔100-200(-1600)米的山坡灌丛、干燥河谷路边、园边宅旁、山地路边,或为栽培。</p><p class="ql-block"> 牵牛的种子为中药材牵牛子的来源,具有利水,泻下,消积等功效,主治水肿,腹水,脚气等。其成活率高、繁殖容易且收效快,栽培管理简便、综合成本低, 能增强园林景观功能,提高立体绿化效果,观赏期比较长,园林实用价值高,绿化效果突出。</p> <p class="ql-block">  蓼草花</p> <p class="ql-block">  随溪而建的窄小古道应该是古时村村通的交通通道,由于公路的兴建有的路段已完全被废弃</p> <p class="ql-block">  茶乡婺源的茶园也是辣么地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走向世界舞台的婺源石堨</p><p class="ql-block">2024-09-06 21:43北京人民网精选资讯</p><p class="ql-block"> 在今年9月初,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江西婺源石堨成功入选。从乡野走向世界,婺源石堨有何魅力?</p><p class="ql-block"> 源流千秋 穿越古今</p><p class="ql-block"> 婺源清华村彩虹桥下,一座壅坝上水流潺潺,这就是婺源石堨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彩云堨,宋时与彩虹桥同步建造。</p><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婺源石堨的丰富内涵,江西省婺源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婺源石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水利局牵头组建申遗工作专班,在江西省水利厅水文化专家和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业指导下,对全县范围内石堨进行了精确的调查统计,并深入基层访贤问农、翻阅书籍、田野考察,充分挖掘石碣历史底蕴。婺源石堨的神秘面纱慢慢被揭开。</p><p class="ql-block"> 堨,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一般在河流较窄、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以坚固岩体为基,垒石筑坝,拦截水流,提高水位,从而进行灌溉或者提供水源。石堨,即当地民众用石头砌筑而成的堰坝和水渠。</p><p class="ql-block"> “婺源石堨的开发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根据《詹氏族谱》记载,婺源庐源社庙旁边的郑家堨就为南北朝时所修建。”南昌工程学院教授温乐平介绍,“到了唐宋元时期,大批北方士族迁入婺源,婺源石堨得到广泛开发,明清,婺源石堨进入兴盛时期。当时,外来居民对婺源山麓及沟谷中较低缓的坡地进行拓荒开垦,形成了低山板块梯田和部分高山坡地梯田,民众就在山间溪河上修建了许多石堨,以拦截雨水,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通过石堨抬高水位,以沟渠、竹笕等引水入田。”</p><p class="ql-block"> 根据调查,截至2023年,婺源县石堨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游高差0.8米以上者,共计2052座,涵盖全县16个乡(镇)和1个街道,涉及国土面积2967平方公里,惠及37万人。直至今日,石堨依然如忠诚的卫士,为一方土地作物生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水源。</p><p class="ql-block"> 婺源石堨不仅仅是实用的水利工程,更是婺源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自然生态 建造独特</p><p class="ql-block"> 雨后,位于婺源江湾镇的汪口古村青翠玲珑。村口的乐安河上,曲尺状设计的平度堨上水流成瀑,与村庄的农、茶、鱼、桑,相融共处。</p><p class="ql-block"> “在婺源,石堨是古老的水利工程,也是传统村落的建筑符号。”婺源县博物馆馆长胡元光说,“因为有了石堨,婺源自然景观中渗入了人文生态,久而久之,蕴藏着丰富人文生态的石堨也都变成了自然景观,成就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p><p class="ql-block"> 日夜滋润着婺源这片土地的石堨缘何与自然相处和谐?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石堨建筑垒石技艺的精工巧妙。</p><p class="ql-block"> 在设计上,婺源石堨遵循“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的设计思路,蓄水期阻拦泥沙,冬修期掏沙补田,一则可以保障耕地肥力,二则能减少山区上游水土流失。</p><p class="ql-block"> 在施工上,婺源石堨就地取材,以长短不一的块石交错布置,辅以片石、砾石和沙子填充夯实,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嵌入的块石、片石、砾石和沙子能够有效传递水压,保证了石堨历经千百年的冲刷,仍然保存较好的强度并与自然融合。</p><p class="ql-block"> 在建设规模上,婺源石堨依耕地大小而建,引水渠道较大,分水渠道规模较小,在有限的耕地资源条件下,实现耕地有效利用的最大化。</p><p class="ql-block"> 看似寻常,实最奇崛,这些“其貌不扬”的石堨蕴含的科学价值和哲学内涵,不仅是婺源山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中经验积累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彰显。</p><p class="ql-block"> 古韵新生 活态利用</p><p class="ql-block"> 初秋,婺源思口镇思溪村,田园幽静,山色苍苍。在溪水清清之处,一座婺源石堨文化展示馆格外显眼。</p><p class="ql-block"> “参观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光是今天就接待了400多人。”思溪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王伟康介绍道。</p><p class="ql-block"> 科学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与古为新是最好的传承。立足全国传统古村落的区位优势,婺源筹资80余万元打造了婺源石堨文化展示馆,以石堨文化基因为魂,融合古老与时尚的元素、传统与现代技艺,借助文字、图像、音频和沙盘等方式,展现婺源石堨的前世今生和文化遗存的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 “婺源发展全域旅游,石堨已经深深融进了婺源的村落生活中、婺源的清秀山水中,如何让石堨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源头活水’长流?我们也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婺源县水利局局长俞晓霞说,“我们打造了一条县域旅游北线,从思口—清华—浙源,通过完善石堨工程标识、全景展示石堨工程,有效将三个乡镇的重点石堨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石堨精品研学路线,通过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式,将丰富的水利历史遗存转化为旅游产品。”</p><p class="ql-block"> “下一步,我们还将筹措资金,对重点石堨加强维护,并因地制宜与当地乡村旅游项目有机结合,确保这一古代灌溉工程得以更好传承。”婺源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朱利华说。(时雨、朱燕红)</p> <p class="ql-block">  河村,只有余氏兄弟俩建的两栋房子,至于祖辈何时从何地迁来的,余家的媳妇儿也说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  鱼翔浅底</p> <p class="ql-block">  公路利用一座古石拱桥跨溪而过,从这往里源古道已全部被公路破坏</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一条小径在山上绕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  里源村头的仁里桥</p> <p class="ql-block">  里源行政村里蕉村</p> <p class="ql-block">  里源行政村,位于秋口镇北部,北靠段莘乡槎口、大汜,西接洙西、词坑,东南与秋溪为邻,下辖里蕉、坑头、吴村、江村四个自然村,现有322 户,人口1120 人;水田679亩,林地18017亩。</p><p class="ql-block"> 里源,又称里蕉、蕉源。里蕉一带自古多薪炭林而为蕉,蕉或由樵雅化而来,意为砍柴伐木。人均六分田的里源一带多山少田,历史上村人许是以贩卖木材、木炭为主要经济来源吧?别看里蕉地处深山坞里,村子历史却不短,据说始建于唐初显庆年间,距今已有1380余年,比婺源建县还要早一百余年呢,其历史可谓久远矣。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里蕉吴姓由休宁迁居而来,至今已传接近50代。</p> <p class="ql-block">  县志记载里蕉曾有过三个祠堂,除了吴氏宗祠外,还有余庆堂(蕉源吴士达捐赈,郡侯张题赠)、明馨堂(北乡蕉源吴姓建);还有一个桂林书院(蕉源吴氏众建);一个庵堂即望云庵(在里蕉,圮后,北八区众建,庵产归区管理);两座古桥,除了脚下的仁里桥(原来桥上有文昌阁,蕉源吴文熙建,现已作为进村公路桥用),还有一座三元桥(蕉源吴时高妻游氏建)。可惜这些历史古迹都早已湮灭在岁月的风尘中。</p><p class="ql-block"> 里蕉历史上科举并不兴盛,仅有2位贡生:吴荣森(字楚锦,蕉源人,例贡)、吴炳阳(字仲华,蕉源人,例贡),但历史名人还是不少的,老县志载入的名人就达十几位。这些历史人物如今多已淡出里蕉人的记忆,唯吴千斤的故事口口相传至今,为村人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县志记载,“吴疆,字季六,蕉源人。躯干伟岸,向多力,善骑射,尝手搏两虎。能诗,所咏《忠愤吟》,甚悲壮慷慨。工书画,尤长墨竹,至今竞赏之。性豪迈,喜任侠,交游四方,多名俊。欲以韬钤树立,值时艰,不获售。尝独行,遇寇数十骑,薄之急,疆徒手仓猝拔道旁树反横抵之,群马辟易,乃得脱。时会饮酒,食盈案,只手举几足行,盘旋久之,复故处,不少倾滴,以相戏乐。人称为“吴千斤”云。后竟落拓终老,识者为惋惜焉。”</p> <p class="ql-block">  去长径的古道在里蕉村对面的山洼里</p> <p class="ql-block">  从古道回望里蕉,里蕉村依山傍水、三水汇聚,是个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古道等级不高,你看那青石板路面石板不是十分规整,路幅也较窄</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古道只走了十分钟就被公路切断,在公路左前方三五十米处有一个山路口,大家以为是古道路口,刚好有一个轨迹是冲这儿走的,大家便沿着山路行进</p> <p class="ql-block">  山路由于长期没人行走,路径时宽时窄、时断时续,有的路段被沙土拥塞几乎与山体斜度一致,走起来非常吃力</p> <p class="ql-block">  到这个山坳路径也找不到了,大家只好强行野穿上山</p> <p class="ql-block">  上到垭口,右边有一条山路,但轨迹是上山顶的,大家只好继续强行野穿</p> <p class="ql-block">  上到山脊线后,轨迹转向下最后还是走上了小山路</p> <p class="ql-block">  一条五步龙在绿叶遮盖的小山路上打盹,最前面的二人走过都没发现,好险!</p> <p class="ql-block">  围观五步龙</p> <p class="ql-block">  到达果园中一处工棚已是下午二点,大家赶紧在树荫下补充卡路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休息片刻,大家继续赶路</p> <p class="ql-block">  山垇里一棵高大的枫树的枫叶🍁已经黄中带红,艳丽无比</p> <p class="ql-block">  各路摄影师咔咔滴把枫树当做模特,一个劲的拍个不停</p> <p class="ql-block">  山下村落已经跃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片油茶林后,山路被高大茂密的芭茅拦得死死的,大家费劲得在里面钻行</p> <p class="ql-block">  轨迹离开芭茅覆盖的山路沿小山脊下山</p> <p class="ql-block">  山涧里惊现一处断壁残垣,看地图应该就是长湾头,但因长期没人进山了,进出的山路影子都找不到了,大家只能沿着山谷向外走</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半左右,终于找到了山路口</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点二十,长径村终于映入了眼帘</p> <p class="ql-block">  长径,位于婺源县东部五珠山南麓的小溪旁,是个有着200余户、800余人的村落,距离秋口镇6公里,距县城20公里。村落始建于南唐,婺源程氏始祖程湘之长孙程嗣恭为长径村始祖,后繁衍分流出二十余派,相传婺源境内的溪头、龙山程氏都由此而繁。</p><p class="ql-block"> 长径是婺源傩舞之乡。傩,是驱鬼逐疫时的一种祭仪,植根于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文化,意为“惊驱疫疠之魂”。它源于原始巫舞。在古老的傩仪中,人们戴上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把自己装扮成比臆想中的鬼疫更凶猛狰狞之傩神,随着强节奏的鼓点,跳着凶猛、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宋代以后,傩逐渐由娱神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故事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长径村的傩舞历史悠久。1932年出版的新编《婺源县志》载舞“由明嘉靖间任陕西苑马寺卿的程文著(长径人)从陕西引来,在长径、秋溪及附近一带流传”。此说有误。因为早在程文著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步入仕途前,婺源就已有了跳傩的傩班。休宁县茗洲村《吴氏宗谱》“茗洲吴氏家记”中载:“正统十四年(1449),社中议,首春行傩人,婺源傩班就曾到邻县徽州休宁去跳傩。婺源州(婺源于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香头角抵之戏,皆春秋社首醵米物,酬与诸行傩者,遂为例。”日本国田仲一成到婺源考察傩舞时,观看《元帅操兵》、《后羿射日》、《开天辟地》等傩剧后,认为其中诸侯、后羿、盘古等显武示威的面具角色,似乎属上述所谓“香头角抵之戏”。</p><p class="ql-block"> 长径的傩文化极具特色,傩班在跳傩前是走巷串户“追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在八仙桌上摆好糕点,泡上幽香浓郁的“婺绿荼,争相迎进“傩神”,请其用斩妖祛邪的古铜斧朝门上劈去,以斩绝一年之孽根;在牛栏猪舍猛地一剁,以促六畜兴旺;人之亦然,个争相伸去脑壳,享受铜斧清脆地一刮,以祛灾。</p> <p class="ql-block">  长径村跳傩安排在祠堂里进行。世忠程氏宗祠,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砖石木结构,阔15米,深39米,高17米,面积585 平方米。祠有四进,砖雕门枋;后进三楼,楼梯侧上。台前,吊挂着两只直径约50厘米的圆锥形铁篮子,有专人在旁不断添加松柴燃烧照明,火光熊熊,烟雾弥漫;台上,锣鼓声中,戴着狰狞面具的傩神在猛跳狂舞,动作朴素稚拙,粗犷雄劲,以夸张、变形和淋漓的原始神性来感染观众。尽管表演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但早已将巫术的驱鬼逐疫与戏剧的娱乐性融为一体了:《开天辟地》,盘古氏手持巨斧,在混沌中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巨人力量和英雄气概;《判官醉酒》,舞态优美生动,酩酊醉态表现得真切细腻;《和合舞》,诙谐、幽默且富于人情味;《孟姜女送寒衣》,则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情调,表现凄楚。再如群体组舞《舞花》,全剧围绕秦二世胡亥篡位展开,表演过程以“夜叉打旗”始,继之“元帅操兵”、“丞相送酒”,最后是“太子归天”结東。其“元帅操兵”,突出表演六路诸侯进行练兵的仪式,主要动作有排列阵式、挥舞长矛、刀枪对阵 。</p><p class="ql-block"> 长径的傩面具非常精彩。盘古氏、魁星、太阳、月亮、太白金星后羿、观世音、八仙(汉钟离、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扶苏太子、蒙恬、李斯、夜叉、张天师、二和合、四天兵、四地将、判官、二小鬼、孙权、子烈、关公、周仓、张飞、金吒木吒、哪吒、唐僧、四猴子、猪精、沙和尚、六诸侯、鸡公精、鸡母精、土地公、土地婆、仙鹤、老鼠精等60多种彩绘木雕面具,均采用浅浮雕与镂刻相结合的手法,造成一种独特的变形效果。其造像的变形绝不囿于一般雕塑原理,完全取决于民间艺人的经验感受和文化心态。</p><p class="ql-block"> 傩面具不仅造型野朴夸张,刻画的形象神气也咄咄逼人,它们或凶神恶煞而震人心魄,或善良憨厚而如闻其声,或笨拙怪诞而诙谐可亲。如“关公”红脸剑眉;“判官”怒目圆睁;“和合”笑容可掬;“沙和尚”憨厚大度;“观世音”端庄娴静等;其喜怒哀乐无一相似,均以其忠奷愚劣而分妍媸,惟妙惟肖。面具油漆色彩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为主,使色彩强烈跳跃,形象鲜明突出;有的面具已油漆7 次之多,其中一诸侯面具在背后注明最后一次油漆时间为乾隆十九年(1754),距今也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婺源傩舞以古朴的舞蹈风格和众多的表演节目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得人们加以珍视。文革后,婺源其他乡村的傩舞基本失落,长径村的傩舞老艺人担负起了傩舞传人的责任。现在傩班有19人,大多是50岁到60岁的人。2006年5月20日,婺源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如今,虽然婺源人早已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以驱鬼为目的的跳傩,却生命力顽强地依附在民俗中传续下来,并发展成颇有艺术和文化厚度的傩文化,个中原因或许是来自傩面具所体现的特殊审美态势,即人们在极端的凶狠丑陋之中去发现一种战胜丑恶、且具生活情趣的美!长径村仍然保留着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日请傩神、跳傩舞的传统,寄托了村民盼望其新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四十年:程文著从陕西把全套傩舞带回长径村。</p><p class="ql-block"> 长径村被国家文化部确立为徽文化保护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明朝嘉靖"宰相门前十二狮"历经半世纪河水淹没重新面世。</p> <p class="ql-block">  清朝道光年间,程坤奇、程坤大、程坤云、程有仁合建了"崇本祠"。素有"长径祠堂胜东乡,秋溪祠堂远望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