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廿八都古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座隐匿于江南山水之间的神秘古镇,犹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它不仅拥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古韵建筑,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廿八都因军事而聚,因古道而兴。也因历史上频繁的战争、屯兵、来自各地的军士带着家人移居,从而成为仙霞路上奇特的移民古镇。商业的兴盛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来此聚集,鼎盛时期,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给这个山中小镇带来了深厚的移民文化,也带来了多民族不同特色的融合与发展,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城镇。时至今日,这座人口不过1万余人的小镇,却有176个姓氏、13种方言,还有包括布依族、苗族、壮族在内的13个少数民族,被誉为“百姓之都”、“方言王国”。廿八都,也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古镇。军事重镇、商贸古镇的定位并未折损廿八都的文化气质,古镇文化底蕴非常厚重。漫游在廿八都古镇,让我惊喜之处不仅仅是这里的古建筑和风景,更是这里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历史。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踏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廿八都不仅仅是一个古镇,它更像是一座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馆,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在这里,你不仅能享受到视觉上的盛宴,更能深入体验到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p> 文昌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中国崇尚读书,一般县城都有一座文昌宫,是保佑当地学子魁星高照、文运亨通而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的地方。但廿八都虽不是县治所在,却有着一大一小两座文昌宫,分别位于浔里街北端西面和枫溪街北端西侧两地。这在浙江绝无仅有,全国少见。在廿八都浔里街北端,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的文昌阁,其整体布局沿中轴线展开,依次是照壁、门庭、正门、前殿、天井、正殿、后殿,左右为厢房。阁内古木参天,重檐飞挑,蔚为壮观,正殿是三层重檐歇山顶,平面为正方形。这座宫殿静静地矗立在古镇的一角,仿佛一位智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千年文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廿八都浔里街,我们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前行,远远地看到一堵极其普通的围墙上开立一个石门洞,门洞上方大大的“向学”二个字,显示这是读书学习的地方。原来这里就是位于浔里街北端国家级文保单位——文昌宫。廿八都人称其为“大文昌宫”。这座由廿八都的富绅乡民集资建造的高规格的文昌宫,是廿八都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门不起眼,入内却是另一景象,青瓦花砖、飞檐翘角的五花墙,与圆润饱满、中式传统的月亮门遥相呼应,散发出一种发自骨子里的雅致,真乃读书之地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文昌宫门前广场,地面铺满了密密的鹅卵石,四周镶嵌有寓意连中三元的等吉祥图案,正中是一个八卦图。两旁栽有两棵桂花树。古代种植桂花树因其“桂”与“贵”谐音,取其“富贵逼人”,金榜高中有“蟾宫折桂” 之意。据说有一棵桂花树是学宫落成时所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驻足观望,只见石门框上是只有三品以上才可以用的4个门当,门当上“文昌宫”竖写砖雕门额,镶嵌在青砖墙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跨进大门,第一眼便看到了那个在别人的镜头里出现过数次的十二角楼,气宇轩昂,飞阁流丹,其建筑之精美,装饰之豪华,丝毫不亚于官方建筑。气势宏大的文昌殿为三层的藏书楼,外观颇有气势,最特别的是其屋檐很有特色,一共有12个飞檐翘角。文昌宫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这里是文人学子们以文会友的重要场所,也是古镇人崇学好文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殿两侧板壁上大书着“仁义礼智”四个字。“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道德观的核心内涵,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昌宫为三进三天井格局,左右为厢房,以檐廊连结。第一进前殿是作为文人学子们以文会友的重要场所。第二进正殿是面阔五开间的三层歇山顶重檐建筑,四面飞檐出挑,高大雄伟。里面供奉了文昌帝君、仓颉先师、魁星这些掌管功名和禄位大权的神祗。第三进后殿供奉了读书人的至圣先师孔夫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昌宫后殿是大成殿,供奉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夫子。两侧壁上挂着孔门十二哲的画像。在大成殿可以看到建筑物上多种多样的木雕,它们做工精细,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世师表”匾额下竖立着孔子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昌宫作为地方学子读书会文的场所,同时还起书院或义塾的作用。宫内左右两侧厢房是在文昌宫借读的穷苦文人的住所,也是当年义塾的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师堂、名教乐地再现了当年读书情景。只见一位老先生仰头忘情朗诵,学子们各个摇头晃脑跟着大声诵读,惟妙惟肖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昌宫的大殿墙壁上,绘满了精美彩绘,虽然久经岁月,不再光鲜亮丽,却依旧栩栩如生,整个建筑犹如艺术宝库。据说文昌宫中现存有451幅彩画,其中71幅人物典故,380幅山水花鸟。小的尺余见方,大的宽三四米。每一幅彩绘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有着丰富的寓意。</span></p> 文昌广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昌广场建有一古戏台,台前有一对高高的旗杆,两侧有长长的回廊。在文昌广场,可看到"文昌宫"规模宏大的侧面雄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开文昌宫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敬仰。这座古老的建筑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文昌宫将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文脉,传承着千年的智慧和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了文昌宫,我们前往方言姓氏名人馆。廿八都除了主街是青石板砌成外,其他的小巷都由鹅卵石铺就而成。穿过一个过街门洞,沿着弯弯曲曲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前行,在小路的尽头就是“方言姓氏名人馆”。这是姜炳荣旧宅,方言姓氏名人馆设在此。大门上“一心为公”,刻画着古镇红色年代留下的印迹。</span></p> 方言姓氏名人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言姓氏名人馆:这个独特的馆藏展示了廿八都一万多人中的142个姓氏和13种方言,呈现古镇多元文化和丰富的地方文化。在方言姓氏名人馆里,可以速览廿八都各姓氏的来龙去脉、方言特色以及历朝历代的当地名人,了解“方言王国”和“百姓古镇”的独特魅力。正因为廿八都悠久的历史,才为我们留下了足迹和大量的史料,来诠释这座江南边塞的“飞地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致的楼阁式木雕门楼,由梁、枋、檐、望板和垂帘虚柱构成,各个部件都有着精细木雕装饰的古宅,彰显着宅院主人的身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方言姓氏名人馆展厅,一张照片清楚地统计了2005年古镇的姓氏与人口。仔细一看,“陈”为第一大姓,有910人,约有一半左右的姓氏在10人以下。当年,曹、杨、姜、金才是古镇的“四大家族”。特别是姜姓,如今才263人,排在20名左右,但“名人馆”也好,隆兴钱庄、德春堂药店、秉书洋货店……现今留下的一栋栋明清建筑,均为姜姓人氏所留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一个不足万人的廿八都里仍生活着142种姓氏的居民,无疑是名副其实的“百姓”古镇。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我国唯一一个有百个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镇,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多样性之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古镇万余人居然讲着闽南话、客家话、江山话、广丰(江西)话、徽州腔、河南腔、廿八都官话等13种方言,无愧于“方言王国”的称号。</span></p> 民俗文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融合,滋养着这座千年古镇,也逐渐形成了廿八都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多样的艺术形态,这也让廿八都古镇,在众多江南古镇中“独树一帜”。廿八都古镇民俗风情浓厚,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独特的方言、民间艺术、饮食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等,无一不展示出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得以细细品味那穿越时空的历史韵味。廿八都,这是一个活着的历史文化边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镇居民至今守护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对山歌、跳民舞、划旱船、闹花灯、剪花纸、牵木偶、踩高跷等奇特的民间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廿八都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品非常有名,如竹编、木雕、剪纸、泥塑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镇之地,必有美食,廿八都民间美食组合了浙西、赣东、闽北的饮食特点,形成了独特口味,最有名的当属传统的“八大碗”“两名点”。八大碗包括廿八都风炉仔豆腐、廿八都枫溪鱼、廿八都山药黄麂羹、豆蔻猪手、腊肉鱼干、廿八都笋干炖排骨、廿八都石斛炖石蛙、廿八都野菜。两名点是“廿八都燕皮馄饨”、“廿八都铜锣糕”,其中廿八都铜锣糕,是古镇传统节日糕点,已有千年历史,由糯米粉加艾草制成,在浙闽赣边界地区被奉为“糕中之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廿八都八大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廿八都风炉仔豆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廿八都铜锣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廿八都燕皮馄饨</span></p> 请续看廿八都纪行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