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封作家的小丑李楠枫说: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放在两宋词坛肯定是下品”,“在两宋明清都不入流”。事实是这样的吗?</p><p class="ql-block">事实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一词可秒杀两宋,更遑论诗词衰微的明清了。为什么?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时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说到底,诗词的文字只是抒发作者内心的工具,评价诗词之优劣,气象为先。气象是什么?气象是作者的胸襟赋予文字的张力。任何一个诗人都是时代的诗人,能跳脱出时代站在超脱历史角度的诗人两宋没有,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举一个例子,偏安江南的小南宋时,英豪如岳飞能做最大的梦也只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而盛唐的李白却可以挥洒而出“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条支海是如今的波斯湾。一个时代给诗人打下的印记就是这样地不可磨灭。</p> <p class="ql-block">我们回到为什么《沁园春.雪》一词可秒杀两宋的问题。北宋是大一统后国土面积最小的统一王朝,燕云十六州一失,长城已在版图之外,南宋则是淮河以北整个北方国土丢尽。所以对于两宋词人而言,南宋词人写不出“北国风光”,北宋词人写不出“望长城内外”,《沁园春.雪》仅此两句,气象上就足以秒杀两宋矣!李作家东拉西扯地拿了苏轼的几句词来印证其观点,首先沉郁如“寂寞沙洲冷”都不在一个赛道。这种比较是可笑而不直观的。要拿就拿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整首来做对比,才算直观。李作家以两首词的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比较,认为“完全不是一个档次”。</p><p class="ql-block">这两首词本身写作方式上就有不同,毛主席词上阙写景,下阕抒发感想,而苏轼上阙叙事中加以写景,下阕先叙事后写怀。原本文无第一,各有千秋。李某人却无端地分出高下来了。他是如何得出“北国风光”就是俗,“大江东去”就是雅的结论的呢?</p> <p class="ql-block">如果非要对比的话,就要写景与写景进行对比才对。李作家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重复啰嗦,可见其是多么地不懂诗词啊!词人直接切入主题,“冰封”一静,“雪飘”一动,动静之中,“千里”、“万里”层层递进,一下子把空间闊到无限大。仿佛整个北国的天地一下尽收眼底,把读者的视角也同时带入苍穹之上,而俯视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天地之间尽是莽莽无垠的白色,封冻的大河也不再汹涌滔天。从空间的宽度到高度,再到气候的严寒,虚实结合把北国风光多维度的呈现给读者,词中传递出雄健磅礴的气势震慑心魄。但如此宏大惊艳的描写在李作家的眼中却只是“一般般”而已。有道是站得有多高看得就有多远,胸襟有多开阔,眼中就能收入多少的风景。只能说一只与虫豸为伍的井底之蛙,如何装得下万里北国山河?苏轼全词真正写景只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寥寥数语道尽了赤壁惊险雄奇的景象,其炉火纯青的文笔着实令人惊叹。但是,还是上文所说,胸襟有多开阔,眼中就能收入多少的风景。苏轼写的再妙,他写的景都是置身于赤壁平视的角度,笔下之景即是眼中之景,其空间维度的外延张力是有限的。单论写景,苏轼想象力已然输却半筹。而同样是写长江之景,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里“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气象之宏闊,宋人中鲜有能望其项背者。</p> <p class="ql-block">再说到被李作家称作比喻生硬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p><p class="ql-block">作者置身于群峰之巅,极目横扫,视线移动间,雪后静卧的起伏层叠的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的山峦,仿佛霎时奔驰舞动起来。试想一下我们坐在高铁上看群山奔驰移动的情景,你还会觉得这两句的比喻生硬吗?作者独辟蹊径地以动写静,让原本封冻寂静的山河顿时生出无限蓬勃的生气。接着词人思绪更加行空天马纵情咏歌“……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若论俯视万里江山的气度和奇瑰的想象力,说实话苏轼要稍差点意思,只怕自古以来,只有李白可与毛主席比肩了。以李作家贫乏的想象力和顶多勉强算文字匠的能力是无论如何都体会不了的。不是伟人艺术性低,而是李作家之流读不懂而已。</p><p class="ql-block">当然,话说回来,让古代的一个封建文人与当代雄才大略的人民领袖比情怀,比胸襟,比诗词气象,对苏轼来说,不公平,也不科学。不可否认,苏轼是中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但他的政治眼光却极其糟糕。他的词锁定三国,怀古周郎,实际感慨的还是个人境遇,终究只是一介文人的小情怀。并且,“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终究是消极低沉了一些。毛主席的词则是一个胸怀宇宙苍生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指点江山、纵论历史、评断古今。伟人曾说过《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主旨是反封建,而风流人物指的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就时间维度的张力和思想格调而言,苏轼的词如何能比?可笑的是李作家却理解成是“自吹自擂”。这真应了那句:屁股决定脑袋!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些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文人和汉奸文人是如何也理解不了毛主席大公无私的胸怀的。这也是为什么1945年这首词公开发表时,重庆当局动用其能动用所有的文人斗词,结果却输得彻彻底底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通过翻查李作家网络发表的许多博文可知:此人精日、跪美,就是一味唱衰中国,可谓一枚五毒俱全的小公知,值得怀疑其是不是拿了某些组织的钱的。对于这种人来说,屁股坐在恨国一边了,和新中国有关的任何好的东西都是硌在它们眼中的砂子,都要假借理性反思之名进行贬低。我要送他一句话:幽幽一点鬼火,也敢妄议万丈光芒的太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