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纪行(七十八)——红色记忆——东江纵队

辛子建

有这样一个说法:广东革命史,半部在东江。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在广东先后组建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潮汕韩江纵队、梅埔韩江纵队,其中东江纵队影响也是最大。<br> 1938年10月中旬,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并于10月21日攻占广州。在此期间,廖承志经请示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同意,在香港多次召集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书记曾生及有关领导人研究开展东江敌后游击战争问题。鉴于曾生是东江人,回东江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他本人又有回乡打游击的要求,会议决定由曾生等人带领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到惠阳县坪山建立惠(阳)宝(安)工委,组织人民武装。   <br> 曾生等人于10月间返回惠阳后,很快成立了中共惠宝工委,曾生任工委书记,属中共广东东南特委领导。接着,曾生等人又组建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12月2日,在惠阳淡水周田村(就是叶挺故乡),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治委员,郑晋(郑天保)任副总队长兼总参谋长,在惠宝沿海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br> 1939年初,东(莞)宝(安)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黄高阳任党总支书记,在广九铁路中段和宝(安)太(平)公路沿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br> 两支队伍最初共计200余人。曾生、王作尧等人领导的这两支抗日武装诞生地在粤东南的东江地区,后来的东江纵队因此得名。<br><br> 第一次广东之行的10月22日我们在东莞大岭山参观了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根据地旧址和东江纵队纪念馆。<br>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阳台山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宝安上下坪召开会议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尹林平兼任东江特委书记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政委,曾生和王作尧部队分别被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 10月初,曾生和邬强率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来到大岭山区的太公岭,当时部队只有70 余人,但在地下党员的支持下,根据地开辟工作进展顺利。1941年秋,第三大队发展到1500人,部队控制了宝太线、广九线以西的大片土地,使东莞和宝安根据地连成一片。 第三大队的司令部设在大岭山的大王岭村。<br>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包括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医务所、中山书院、连平联乡办事处等9处文物点,保留了抗日游击队在军事斗争、后勤保障、文化建设以及抗日民主政权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大家团结报社旧址 房间墙壁上还留有文革的痕迹 读报人雕塑 村内的巷子 刘氏宗祠,当年的会议室。房前洼地是根据地的沙盘 第三大队队部旧址 队部房间 大队部旧址简介 曾生当年的照片 1983年曾生回到大岭山看望当年的堡垒户 卧室 三大队操场旧址 当年的老房子 山墙上的壁画 与大岭山根据地旧址隔条马路是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导览图 纪念馆前广场上的浮雕 浮雕:抗战胜利 题词墙 拾级而上去纪念馆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纪念馆分九个部分展陈:第一部分:国难当头,共御外辱;第二部分:组建武装,亮剑东江;第三部分:东移受挫,重返敌后;第四部分:血浓于水,同仇敌忾;第五部分:挺近港九,虎穴营救;第六部分:成立纵队,发展壮大;第七部分:配合反攻,夺取胜利;第八部分:北撤山东,转战南北;第九部分:矢志不渝,再立新功。<br> 东江纵队与东北、华北和华东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所处的环境与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东纵在远离党中央、八路军,远离新四军主力时,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二是东纵在组成的人员中,知识分子多,港澳同胞多,归国华侨多,女战士多,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较高,并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三是东纵把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发展到敌占区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创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四是东纵抢救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精英,保护了我国文化瑰宝。五是东纵抢救了一批国际友人和盟军人员,赢得盟军信任,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br> 通过看展览对东纵所做的事情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上述第四和第五方面。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大批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被困香港。中共广东党组织和东江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经过周密部署和精心策划,历经半年艰难曲折,从日军眼皮底下成功营救出被困的何香凝、茅盾、夏衍、梅兰芳、邹韬奋等30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他人士共800余人。华南抗日纵队营救盟军人员、国际友人,以及配合盟军在远东的军事行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且战绩卓著,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盟军的高度重视。 纪念馆序厅 前言 东江纵队之歌 浮雕:还我山河 浮雕:抗日烽火 1935年成立“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薛尚实(上),广州市委书记王均予(下左),东莞县工委书记谢阳光(下右) 东莞中心支委王作尧(左)袁鉴文(右)组建抗日武装 1939年成立东江军事委员会,图为旧址 国民党顽军制造“黄沙坑事件”杀害东纵一中队6名干部 1941年创办《大家团结报》报社负责人杜襟南(左) 港九大队大队长蔡国梁(左)政治委员陈达明(中)副大队长鲁风(右) 部署营救香港文化人的领导:周恩来(上)廖承志(中左)连贯(中中)乔冠华(中右) 被营救脱险的文化界人士田汉(左)王莹(中)夏衍(右) 东江纵队领导成员:(右至左)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 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一支队司令员王震(左)政委王首道(右) 第二次广东之行的12月4日我们还在罗浮山参观了这里的东江纵队纪念馆。东江纵队司令部曾设立在离纪念馆不远处的罗浮山冲虚古观。这座纪念馆展示了东江纵队、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革命事迹。由于前次在大岭山仔细地参观了东江纵队纪念馆,所以在此仅做大致的浏览。 罗浮山东纵纪念馆广场浮雕墙 雕塑:永远向前 纪念馆简介 东纵的主要历史贡献 东纵的主要领导人:(上左至右)林平、梁广、梁鸿钧(下左至右)曾生、王作尧、林锵云、杨康华 东江纵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的斗争精神将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