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次跟随同学们,走进玉门二中、走进玉门镇工程团的追梦之旅,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但我仍然沉浸在这次追梦之旅中不能自拔。沿途见到了很多几十年未见的同学和发小,走到那里都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款待,推杯换盏中回忆童年的快乐时光,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了。曾经在工程团长大,在玉门二中上初中和高中的往事像电影一样不断在脑海中浮现,是那么的美好和温暖。特别是和现在已经年近70岁的同学和发小交谈后,让已经模糊了的小时候记忆,慢慢地变得更加清晰了起来,好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人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工程团的第一批兵团成员都是1963年底,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干部中抽调的精兵强将组建的。后面又从全国各地的复转军人中选拔了许多优秀年轻的干部充实了工程团的队伍,最后才是从全国各地有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济南、青岛、济宁等各大城市中招录的有志热血青年。当年他们的年龄都很小(大部分都在17岁左右)是响应国家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时候的人们单纯、朴实、简单,有些知识青年就是被一身绿军装忽悠着光荣“参军”了。在当地街道和亲属敲锣打鼓热闹的欢送声中,他们信心满满的告别了家乡的亲人们,带着满腔报国热情,登上了西去的绿皮火车,踏上了为建设祖国边疆而奉献青春的旅程。来到西北后才发现这里的自然条件恶劣的令人难以想象。但他们凭着非凡的毅力和建设边疆的信念,在大西北戈壁荒漠恶劣的环境中扎下根来。开始了在这片土地上,战严寒斗酷暑与大漠风沙为伴的艰苦岁月。没有房子住,就自己动手挖“地窝子”或搭建帆布帐篷住。最后自力更生的建起了一幢幢整齐的宿舍,建起了学校、医院、商店、大礼堂、办公楼、水塔、工厂等建筑,在戈壁沙漠中把玉门镇工程团、团部建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城镇。没有水喝,就自己修渠引水挖“涝坝”蓄水供人们挑水饮用,最后自己打井解决了人们的饮水困难。当时工程团工程连队的“知青”们,凭着自己的双手,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十字镐、铁锨、架子车等),建设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昌马水库至核工业四零四厂的干渠引水工程、青山水库的建设等工程),因为四零四𠂆是我国生产铀浓缩原料的地方。所以说当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也有我们兵团战友们的一份功劳。前辈们的努力艰苦创业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使小小的玉门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有了水利建设引水灌溉,让原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开垦了万亩良田。植树造林挡住了漫天的风沙,使玉门镇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丽。</p><p class="ql-block">但这些知识青年和工程团的前辈们在戈壁荒漠中战天斗地的奋斗了几十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土地。有的兵团前辈们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留在了戈壁滩上。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十一师工程团所在地……玉门镇!</p><p class="ql-block">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虽然大部分知青在1980年前后陆续的返城了。但他们都深深的热爱着这片土地,把无尽的思念留在了这里,这里也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曾经战天斗地的岁月,留下了前辈们奉献青春的记忆。有太多令人难忘和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回想起来就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怎么能够让人忘记。所以说工程团,这里有太多前辈们奋斗的故事和我们无法忘怀的成长经历和青春的记忆,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十一师工程团,当年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就是一首悲壮的歌……</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是工程团宣传队1966年在武威演出结束后的合影,节目的名字好像是“快乐的炊事班”前排中间戴眼镜者是我的父亲……王云</p> <p class="ql-block">工程团二代子弟们,他们都是在幼年时就随父母移居到这个偏远的边陲小镇……玉门镇。在这里上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九年义务教育。</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工程团有近万人的在岗职工(不算家属和孩子),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有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商店、服装加工厂、粮食加工厂、机修厂、木制厂等。当时工程团高峰时,下设18个连队。其中的工程连队,负责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兴修水利,建厂房、建住宅、建学校,让我们有了住的和生活的地方,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农业连队就负责白手起家,开荒种地,在工程连队兴修了健全的水利设施的条件下,让荒地得到灌溉。植树造林改善了恶劣的环境,挡住了肆虐的风沙。让全体职工的粮食、蔬菜、肉禽等得到保障和供给,让人们衣食无忧,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难题。那时候的人穷富差别不大,所以大家都没有攀比,只要吃饱饭就会感到很幸福,虽然大家都很穷但活得很开心!</p><p class="ql-block">佩服军垦前辈们吃苦耐劳,敢于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精神。从一穷二白到丰衣足食,这里有太多军垦前辈们,悲壮的与大自然抗争的故事,应该被后人们所铭记。</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有当年每个演员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工程团团部,是我们这些军垦二代子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有太多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像一颗颗种子深深的埋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p><p class="ql-block">由全国各大城市聚集到工程团的知识青年中,有些是当年演艺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卧虎藏龙、人才济济。当年为了丰富大家业余时间枯燥、乏味、单调的文化生活,鼓舞大家的斗志和提振士气。按照团领导的要求,在基层连队的知青中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青年,组建了后来名震河西走廊的工程团宣传队。他们排练的很多优秀节目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在简陋的条件下并受到场地等条件限制,大部分节目只能是因地制宜,节目编排的短、小、精干,有些节目至今都是经典。</p><p class="ql-block">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结合当年的政治形势排练的歌剧《收租院》这是一个悲情剧。台上的演员们真情演绎,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演员们在台上完全的沉浸和融入到角色中,台下观众也被剧情深深吸引并被带入到剧情里。特别是在剧中饰演穷苦人家女孩的小演员(我们的女同学朱风英饰演),在台上非常投入的把人物演绎的惟妙惟肖,也把悲情戏演到了极致,演到动情处她早已把自己哭成了泪人,她那凄厉的哭喊声完全打动和感染了现场的观众。随着台上剧情的发展和演员的精彩表演,台下观众早已看得是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非常成功的一场演出,场面非常感人而震撼,节目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并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收租院》的演出非常成功,在当时社会上反响很大。</p><p class="ql-block">宣传队走基层、下农村、慰问驻地部队,不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严重匮乏,宣传队走到哪里,就把精彩的节目带到哪里。因为有工程团宣传队的演出,让很多边远地区的老百姓像过年一样热闹,台上的节目精彩纷呈,台下观众们掌声和喝彩声不断。节目结束后人们仍然依依不舍的不愿离开,好评也会像潮水般涌来。</p><p class="ql-block">工程团宣传队就是一个传奇!东至岷县腊子口,西至敦煌西湖农场,整个河西走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身影,至今还留传着工程团宣传队的传说。当时演出的节目都具有时代的特征,嘹亮悦耳的歌声、铿锵有力的舞蹈(那是文革期间,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懂的舞蹈动作不能太柔美,要铿锵有力才行。)还有幽默风趣的相声表演。精彩节目的呈现像是一种精神食粮,鼓舞着一代军垦人在恶劣艰苦的条件下,战天斗地、奋发图强的度过了那段极其苦难的岁月。当年宣传队给人们带来的是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的精彩节目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并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没有那个工程团的子弟,会不知道当年工程团宣传队和篮球队在河西走廊响当当的知名度,那是我们两代工程团人的骄傲,也是军垦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工程团宣传队后来产生了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说曲艺的、唱歌的、跳舞蹈的佼佼者,被省一级和兰州军区的文艺团体抽调,后来都成为了甘肃省文艺界的精英级人物。</p><p class="ql-block">工程团的篮球队也是由知青和复转军人组成的,他们精湛的球技走到哪里都会赢得掌声和喝彩。当年的篮球队打遍河西走廊无敌手,不论走到哪里球场边都挤满了观战的人们,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给当年人们贫乏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p><p class="ql-block">我们工程团二代子弟,就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慢慢长大。所以很多子弟后来也是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其中有两位同学,初中没毕业就被专业团体录取,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终身都在从事文艺演出等相关的事业,最后成为当地的名人。二代子弟们都有一个阳光开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后来我们踏进社会的人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在工程团长大的子弟们,都会记得小时候在灯光球场抢座位看篮球比赛。在大礼堂拥挤的人群里,年幼的我们踮着脚尖,在站满了大人的缝隙中看宣传队演出的精彩节目。虽然幼小的身躯被大人们挤得汗流浃背,也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在灯光球场看露天电影,顾不上吃晚饭,拿着小板凳早早地去抢着占座位,为了抢到好的位置小伙伴之间吵架是经常发生的。这些记忆陪着我们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步入社会,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长大后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想起我们曾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甘肃省玉门镇工程团。</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是1965年8月当时全体宣传队成员的合照,下面有对应每个人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工程团的医院旧址,房子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但医院已经被废弃,一片凄凉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医院的大门,当年团部唯一的救死扶伤的地方,有很多兵团二代子弟就是在这里出生。我的母亲和很多同学和发小的父母亲都在这里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这是工程团老四连的土坯房,我们记的在50年前就这么破旧的样子,现在更加的破败不堪,但里面竟然还有人在居住。</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候的我们才刚满二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p><p class="ql-block">(下图老照片中左起;雷敏、马友田、王海卫)</p> <p class="ql-block">工程团的子弟在玉门二中上学期间,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他们阳光有朝气、聪明好学,在学校组织的篮球、乒乓球、足球比赛和文艺活动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同时也是调皮捣蛋的代名词,老师们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们活泼、聪明、悟性好。恨的是他们调皮、捣蛋、恶作剧。经常在课间休息时间,因为他们的恶作剧,弄得教室里惊叫连连。调皮鬼在课间休息时间从课桌上踩着凳子爬上教室的顶棚里,上课铃声响起时,下面的同学却抽掉了凳子,他被困在顶棚上面下不来了,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被上课的老师逮着罚站。</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玉门市第二中学学校当年的师资力量还是很雄厚的。老师们都有非常好的文化修养和造诣,有很多老师都是因为“出身不好”从大学或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下放”到玉门二中的,他们学识渊博、温文尔雅、教学严谨而且非常的敬业。</p><p class="ql-block">当年教我们语文课的是侯维国老师,他在课堂上背着手,高度近视的眼睛微微的眯着,黑色边框上的眼镜片像两个厚厚的玻璃瓶底一样架在鼻梁上,他仰着头在教室里慢悠悠地踱着方步,用浓重的酒泉方言,音扬顿挫的朗诵着文言文《叶公好龙》的课文。侯老师朗诵课文时的那种陶醉的意境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大家也有样学样地跟着老师用酒泉方言大声朗读了起来,顿时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室中回荡,我们也深深地陶醉其中……</p><p class="ql-block">教化学课的是陈国昌老师,他在课堂上用拖着长腔的河南方言,教我们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全班同学都能像老师一样,用地道的河南方言大声流利地背诵着化学元素周期表。但当我们想改用普通话朗读时,却磕磕巴巴地无法流利地背诵了。现在每当想起当年上课时,全班同学一起用老师的方言大声背诵课文的场景时,喜感满满的让人忍俊不住笑出声来!</p><p class="ql-block">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50年,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用老师的方言流利地背诵当年的课文,它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用方言朗诵课文,已经成为现在我们同学聚会时,每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的保留节目。当年我们能在那个全国都在“闹革命”的特殊的年代,遇到了这样好的学校和这样的好老师,接受了二年初中和二年高中的义务教育是我们的荣幸,在玉门二中这四年的学习使我们受益终身!</p><p class="ql-block">(下图老照片中左起;雷敏、吴幸福、马友田、王海卫)</p> <p class="ql-block">曾经一起长大的发小们,如今已经光荣退休了,享受着退休后的宁静安逸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下图照片中左起;王海卫、周启军、孙强、杨新成、雷敏,5个同学在2020年9月在山东烟台养马岛海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0年我们哥俩在青山农场,故地重游体会了一下当年饿着肚子晒太阳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进入玉门的高速公路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进入玉门市的牌楼,是不是很威风!</p> <p class="ql-block">新玉门市的玉泽湖公园!(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玉门市的新城区!(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河西走廊嘉峪关段巍峨的祁连雪山!</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新玉门,已经是高楼林立,商铺云集尽显繁华。蓝天白云下人工湖碧波荡漾,湖边鲜花竞相开放,绿树成荫,芳草茵茵。炎热的夏季人们在茶余饭后悠闲地漫步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凉爽的微风轻吹来,带来淡淡的花香和清草的味道,让人神清气爽多么的惬意。如今生活在这繁华的都市中是多么幸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下图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