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有情 万亚平

平平安安

<p class="ql-block"> 齐云有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亚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齐云山志》载:“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谓之齐云”。</p><p class="ql-block"> 参加省关工委会议,入住齐云山度假酒店,安排在8718房间。阳台正对齐云山。难怪房间写字桌正面墙壁悬挂淡栗色木质镶框的“悦山”两字书幅。仔细端品,未见落款。字确不一般。疑是从山上真仙洞府圆通岩左崖刻得灵感或径拓来的。红底白字,醒目热烈。阳台在右手,站阳台,齐云山尽收眼底,回看是“悦山”,前望是齐云,顿感酒店、房间都不是一般的格局,如此设计定是匠心。不觉由“悦山”而“悦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三次来齐云山。第一次是六十年前上小学二年级时,陪伴在此工作(时已摘帽,去掉“监督”)的父亲。第二次则是二十年前到休宁中学参加“江南十校”年会。这次来则带了十册刚整理好的父亲遗著《芜园芳菲》,并带着父亲留下的“芜园”印章,准备送给被父亲称为第二故乡休宁的友人,钤章送书,以了父亲回报第二故乡的未竟之愿,并得“悦己”之乐。</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少年得志,青年流放,中年落拓,晚年幸福。所谓开局亮眼,结局幸运,只是过程难掩悲催,说得就是父亲一生。父亲晚年常对我们说,休宁八年是他最不堪的日子,但因休宁人的善良质朴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火,他仍然看得见太阳蓝天白云,欣赏到齐云横江的大美,悦山悦己悦天地,收获了人生经历的熟果。</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芜园芳菲》中记录了休宁数位他生命中的贵人。正是这些质朴无华而又善良仁义的休宁人,让父亲经历了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把休宁当作第二故乡,来到了他爱上徽学的精神原乡。也让我对休宁有着不一般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唐学龄,休宁溪口公社溪口大队下门生产队队长。父亲1958年3月被错打成“右派”,从省农业厅流放至下门生产队“监督改造”,住在唐队长家。唐队长自己和他一家人从不另眼相看,在生产劳动安排上也处处给予照顾。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总是邀父亲到他家吃饭。有时为照顾从没干过农活的父亲,唐队长为不让别人说闲话,常常自己干双份活,帮父亲干些重活累活。唐队慈心,给这位从省城峰巅跌落至谷底的年轻人心理上以莫大慰藉。</p><p class="ql-block"> ——汪清源,休宁溪口卫生院医生。“反右”中也被错划为“右派”,因医术精湛,被“留院监改”。常与父亲一起参加“训话会”。1960年冬,父亲因饥饿,满面菜色,骨瘦如柴,患上浮肿病,生命危殆。在一次“训话会”后,汪医生悄悄对父亲说:“你病很重,明天到医院来给你看看。”次日父亲去医院,汪医生在诊断后开了两盒葡萄糖针剂。由于父亲这时已瘦得皮包骨,护士找不到静脉,汪医生接过护士针剂,亲自注射,一次成功。医者仁心,硬是把命悬一线的父亲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p> <p class="ql-block">  ——金传芳,早年参加革命,时任溪口区区长。父亲拿着介绍信交给他时,他看过介绍信对父亲说:“就到溪口农业社下门生产队吧。”沉思片刻后又说:“下门队就在溪口街头,可在区里食堂就餐,购物、看病、通信,较为方便。”政者善心,父亲认为这是他流放到休宁后见到的第一位贵人。如没有这次安排,父亲不一定能遇上生命中的贵人唐学龄队长、汪清源医生,说不准生活关、劳动关、饥饿关在哪一关卡住,不一定能挺过来。后来父亲才知道,金区长当时已被定为“右派”受到批判,只是尚未处理,仍在主事中。</p><p class="ql-block"> ——汪宗敬,《徽州报·散花坞》副刊编辑。父亲上世纪八十年初开始撰写《徽州人物志》,作为练笔,常写些千字短文投给《徽州报》副刊。其时编辑便是汪宗敬。汪编辑从选材、剪裁、润色、规范书写、标点符号等,甚至还有几篇拟用,还有几篇寄回修改等等,都逐一与父亲书信沟通。父亲引为知音和贵人。编者悉心,在汪宗敬编辑指导和帮助下,父亲1986—1987年余间 ,在《徽州报》发表徽学短文数十篇,极大增强了父亲矢志徽学,感恩第二故乡,撰写好《徽州人物志》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唐队长的慈,汪医生的仁,金区长的善,汪编辑的勤,加上善良村民和厚重的土地,还有齐云山独有的“洞天福地”,一起燃起了父亲的生命火光,照亮了父亲生命的旅途,使一位从失望甚至绝望的青年从不堪的命运中走出来,走到他幸福晚年,走到他努力攀上徽学“廊崖”,怀抱赤子之心,回报第二故乡休宁。</p><p class="ql-block"> 当年,父亲在齐云山下默默许下的心愿也都一一实现,那些生活在休宁齐云土地上善良纯朴的人们,他都默默记在心上,一生从未忘却。而把这些与他朝夕相处的善良仁厚的代表——队长、医生、区长、编辑等逐一立下简传,放入遗著《芜园芳菲》中,以传报恩,以旌其德。如此,“山色不随春老”,父亲像齐云山上一片小小的树叶,山道上一块小小的石子,齐云山下横江里的一朵小小浪花,沐浴着善良,享受着大爱,见证着大美。</p> <p class="ql-block">  清《齐云山志·序》曰:“由今思昔,人有离山之日,山无离人之时。”齐云有情,父亲和待他如亲人的唐队长、汪医生、金区长、汪编辑等齐云人家,他们也都到了“离山之日”,但“山无离人之时”,他们都情存齐云,魂牵齐云。</p><p class="ql-block"> 想着这些人这些事,一晚上没怎么睡好。早上五点便醒来,拉开窗帘,走上阳台,想看看与我一样刚从夜幕中醒来的齐云山。我真的就住在齐云山脚下,与齐云这么贴近。这时又想到父亲晚年与唐队长像兄弟一样常问候,两家如亲戚般走动,虽然两位老人已归道多年,但他们的后人仍在牵挂着,正所谓“山无离人之时”啊!</p> <p class="ql-block">  仰望天际,东方发白。齐云廊崖、月华街和香炉峰等峰峦景致,都被白色云岚笼罩缭绕,黛蓝色山峰与山间灯火忽隐忽现。恰好是《齐云山志》记载的“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的画境。不禁感叹,齐云景好,人好,连书也不欺人。</p><p class="ql-block"> 乾隆下江南驾临齐云,评曰:“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p><p class="ql-block"> 齐云有景,有人,有情。(2024.9.18)</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