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体,那么其中的一条条老街,就像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也流淌着一代代人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在时代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中,许多老街已不复往日的繁华,其中的一些古建筑早已消失或面目全非,但我也愿意撇开鳞次栉比的高楼而走近它们,在寂寥的足音里,于落寞的老建筑里,以一种怀旧的心情,带着对历史的思考,一步步、一点点地丈量时光……终于发现这一条条寻常的老街里,原来隐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紫竹林街东边和仲景路相接,西边和公议门相连,宽不过5米,长不过短短三百多米。在我的记忆里,以前这条街上有好多人家门前都种有竹子,当时并没有细细去考究这些问题,今天当我带着思考再次从这条街上走时,才知道了紫竹林街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南阳市区最早的尼姑庵就在紫竹林街上,这里有南阳古城八大庵之一的紫竹林,它的前身是元代时期的古刹,俗称姑姑堂,是南阳市区附近最早的尼姑庵,据说是一处四合院,有瓦房12间,北屋供奉着南海观世音菩萨,过厅后院内遍植紫竹,庵名由此而来,也是取观世音菩萨在南海紫竹院慈航普度之意,1949年后改建为庵堂,后为南阳县畜产品进出口公司驻地,又由宛城区原南阳县外贸公司所占,如今姑姑堂早已消失,只留下这意境幽深的名字长存世间。</p><p class="ql-block">进元街北边和召杜巷相交,西边是书院街,东边是书院中学,南边和上游街相连,步行从北头走到南头也就十来分钟的时间。相传古时曾建有先农坛,每逢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地方官到此扶犁,表示“躬耕”。而春为一元复始意,故名进元街。</p> <p class="ql-block">现在进元街两旁都是高高低低的小楼,有的是两层,有的是三层,柏油路面,在街道的东西两侧各有多个向两边延伸的小道,在小道的里面还有人家在居住。在街的中间往东有一条小巷叫先农坛夹道,估计古时的先农坛应该就建在这个位置,但来回走了两趟,始终也没有找到先农坛的遗址,有点遗憾。</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粮行街位于新华东路路北,南北走向,南起新华东路,北止书院街、新生街和上游街交汇处。明代称通书街,从明清朝代到民国时期,因为南阳城内外的粮食交易逐渐聚集在这条街上,街道两侧的店铺多为粮行,百姓慢慢叫成粮行街,并且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向来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据资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南阳出现粮民,代客交易,抽取佣金。在街道两旁形成铺面相接、熙熙攘攘的粮食市场。至民国时期,尚有天丰粮行、协大粮行、德记粮行等大小粮行数十家。李氏粮行,是南阳市现在仅存的一处早期粮行旧址,在粮行街西侧,成为南阳旧时粮行繁盛的最后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粮行街行走,第一次见到李氏粮行,大门紧锁,第二次去时,才得以近距离接触,粮行内现保存有一整套石磙石磨,沿袭了千年的传统磨面工艺。修缮后的李氏粮行门面古香古色,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重新焕发活力。</p><p class="ql-block">粮行街和其他老街的不同之处在于,街道不是直直的南北路,而是曲里拐弯,数了数拐了三个弯。一户人家的门前,丝瓜藤顺着院墙爬满了整个墙面,黄黄的丝瓜花迎着秋风来回摆动,给秋日的老街带来了明艳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南阳老城的菜市街,南起中州路,北至新华路,南北横亘老城,是老南阳沧桑历史中市井百态的浓缩,也承载着无数南阳人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菜市街大致形成于民国时期,最初规模也不大,蔬菜摊贩在此摆摊卖菜,后因人口逐渐增多建起民宅形成为街市。这里曾经是老南阳城区最繁华热闹的居民生活贸易集散地,也是南阳最老的农贸市场。早些年,菜市街一街两行货物繁多,街上卖的有锅碗瓢勺,盆盆罐罐,铁制农具、粮食蔬菜、手工竹编、草编用品,可以说城市、乡下百姓所有能涉及到的日常生活消费品,这里是应有尽有,是一条充满市井气息和烟火味道的老街。</p><p class="ql-block">由于菜市街紧邻护城河,前几年护城河改建,使得原来一街两行的门面现在只剩东边一行门面,但丝毫不影响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在超市和电商平台的冲击下,却能还原最真实的“本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走进菜市街,你会发现,每个小摊儿,都有自家的“明星产品”。 这里的扫帚看着卖相很好,他家的锅碗瓢盆最便宜,那家的拖把价格公道,春天时,就连各种蔬菜苗在街两边都有销售——南阳人“接地气”生活在这里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走过拥挤的人群,来到经常光顾的老地方,生活的烦恼、压力都暂时放下,和摊儿上熟悉的老板聊上一两句,买上一两样后又离开。</p><p class="ql-block"> 这条几百米的老街在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建中依然承担着副食日杂供应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外号街这个名字,不禁纳闷,咋会起这个名字,人有外号街道咋还有外号里,待了解后才知道其中的秘密。</p><p class="ql-block">外号街西接菜市街,东边和新生街相连,是一条不足300米的东西小巷。别看这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却大有来头,它是因宛城驿而得名的。宛城驿坐落在外号街中段北侧,到外号街找宛城驿的旧址,去了四趟才找到。</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半圆形门的里面,一座青砖灰瓦的老屋被一圈居民建筑包围,显得逼仄拥挤,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堆在门前,这是驿站最前排的房子。然后从菜市街上的老木器厂院进去,才见到了宛城驿的本来面目,驿站是一个四合院,坐北朝南,现在左右两边的房子已经破败,只剩下前后两座房子,后排房子的西墙上挂有宛城驿旧址的牌子,房门紧锁,院内杂草丛生,与想象中的驿站形成了巨大的落差。</p><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驿站始建于明朝,在当时是豫西南地区的中心交通站,负责沟通中原,传递信息。“外号”就是向外地传递信号、信息的意思,外号街街名就来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宛城驿在清代非常繁华,据清代《南阳县志》记载:宛城驿配马72匹,塘马2匹,马夫51名,扛轿夫60名,兽医1名。因此后殿便供奉了马王爷雕像,宛城驿也被称为“马王庙”“马号院”。专门迎送官使、飞报军务、递送邮件、转运军需等。</p><p class="ql-block">宛城驿,也叫梅城驿站,是明清庞大驿站系统的重要一环,与博望驿、林水驿(今瓦店镇西)、赭阳驿(今方城),并称为南阳四大驿站。是南阳官署文化、邮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走在这短短的小巷里,站在这宛城驿的旧址前,不禁感慨万千,叹时光一去不返,感驿站繁华不在。</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说起朝山街,不怕大家笑话,以前只是听说过这个名字,对于我这个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来说,一次也没有走过,要不是这一次实地探访,还真不知道在啥位置,说出来让人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不知道朝山街,那肯定也不知道小西关。小西关指的是现在大统百货向东至第五小学东面那个路口(南关路口)这一段。朝山街就是小西关西头第一个口向南走,现在来讲就是市医院东面向南走的那条路。</p> <p class="ql-block">朝山街,可是咱老南阳的一条比较早的街道,因是从前去武当山烧香的路,故而得名。从以前南阳老地图上看,至少明朝就有这条街。它地处南阳西南角,南城墙之外,南寨墙以里,现今已有几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朝山街南端,有与之相交是新街——新街其实是清代老街,旧时南临白河大寨门码头,往来船只多在此卸载竹木等货物,南侧原是竹木货栈,因此商业繁盛,形成街市,故名新街。如今的新街依然热闹,一街两行都是蔬菜和食品摊点,充满了市井烟火味儿。作为南阳航运业发达的重要见证的天妃庙,也在新街上。在这条街上,除了天妃庙外,还汇聚着两座寺庙(三皇庙、三官庙),但现在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从朝山街往东走,若不是刻意去找,还真找不到天妃庙的具体位置,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也未必知道它的存在。问了几个人,原来在新街北边的一个大院内,左边是一个驾校,右边是一个大的停车场,再往里走就是早日没有繁盛香火的天妃庙了。一字排开有城隍殿、药王殿、天妃庙、土地殿。</p><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史料及碑刻记载,南阳天妃庙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天妃庙原来规模较大,有戟门、戏楼、左右两庑、天后宫、奶奶庙等建筑,是历史上航运从业者、商人、船民的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古时的南阳白河水势盛大,桅杆林立,商船遍布,福建的茶叶,江浙的丝绸,山西的药材,都通过水路汇集南阳,码头还驻扎着军队,所以,陈公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97),修建了这座天妃庙,成为码头上南来北往的商人祈祷河清海晏,舟船平稳和休憩之所。 </p><p class="ql-block">如今城隍殿西边有一座高墙把后面的建筑统统围着,站在高处往里看了看,只见荒草半米高,有几座古建筑掩映在草丛中。</p><p class="ql-block">读碑文,品楹联,不觉天色已晚,落日的余晖给大院披上了一层金黄色,当走出大院的一刹那,不觉又回头看了看天妃庙,尽管仅存的青砖灰瓦用古色古香尽力挽留过往,但历史文化的味道已在觥筹交错间被渐渐冲淡……</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秋日的下午微风轻拂,在老街里信步而行,一栋栋青砖灰瓦的建筑安安静静地站立着,随风飘落的枯叶仿佛在对着老屋叙说着历史的故事,恍惚间看到了明、清、民国时期老街的繁华和熙攘……</p><p class="ql-block">老街承载一方历史文化记忆 ,是 一 座 城 市 最 直 观 的 名 片。一条老街承载着一方地域的历史记忆,“照亮”着游子回家的路。漫步在南阳街头,就像翻开了一卷历史书。一条条老街,各具特色,或文化厚重、或市井烟火气浓郁,虽然从目前的现状看还不够理想,有些房屋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与其当年的名号和今天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极不般配,但还是希望这样的老街能被更多人关注到,保留那份真实和自然吧。</p><p class="ql-block">毕竟它是历史风貌的“记录者”,也是人间烟火的“守望者”,更是地方发展变迁最直观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一个个故事,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是生活所居,亦是情之所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