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南普陀

蓝色港湾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英文:Nanputuo Temple),福建厦门的唐代佛寺,位于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南普陀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同时也是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末期,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代至正年被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僧觉光重建,改名为普照寺(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捐资重修寺院,更名为南普陀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喜参和尚由鸿山寺移锡住持南普陀寺,募资新修殿宇堂舍。民国初年,南普陀寺建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会泉和尚创办佛教养正院。1962年进行大翻修,大悲殿主体由木质结构改成钢筋水泥。1982年,妙湛和尚主持翻修扩建寺宇,复办闽南佛学院。</p><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270平方米。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主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乐途殿、大悲殿、藏经阁,中轴主殿两侧钟鼓楼、庑廊回护,形成一个整体,此外,东序楼堂建筑主要包括客堂、库房、五观堂(斋堂)等,西序楼堂建筑主要有方丈楼、侍者寮[liáo]、西堂、闽南佛学院建筑群等。另外,南普陀寺还有珍贵的文物资料,比如藏经阁有古经集藏、古代诸佛菩萨造像、历史名家书画等历史文物。南普陀寺现任住持为则悟大和尚。</p><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在“文革”时期遭到一定的损害,1979年重新开放,逐渐建设成以寺庙为主体的旅游服务单位。厦门南普陀寺天王殿及大雄宝殿分别于2005年、2007年开始进行大修。南普陀寺于2011年3月22日正式取消门票机制。此外,针对佛教节日、节假日游客香客高峰期,南普陀寺还实施限制人流量等措施。</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末期,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宋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僧觉光重建,改名为普照寺(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重修寺院,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p><p class="ql-block"> 关于南普陀寺的名称由来,在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重建后的寺庙内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又位于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另外一种说法是根据《华严经》里面的记载:“于此南方有山,名普陀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所以命名“南普陀”,慧日和尚是南普陀寺的开山祖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