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忆中,故乡的月亮总是在夏日初秋渐渐圆了起来。我有的时候天刚一擦黑,就坐在老屋的天井院里看起了月亮。这时候,左邻右舍的炊烟刚散,就几乎没了声响,能让我感知到世界的,除了南沟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便是天上的繁星,和那颗正圆或半个皎洁的月亮。她有时遥远、凄清,有时圆满、温良。仿佛一天不看,就抓不住变化的月光。长大后,城市的夜不再寂静、悠长,只有偶尔独处时,才会抬头看看月亮。她依旧不可方物,却不再遥不可及,像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月光深处,仿佛藏着儿时的自己,和所有无法言说的心事。</p> <p class="ql-block">这不,一转眼又到了中秋。正所谓: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若你正阖家团圆,别忘了和家人一起赏月亮。如若不然,也可以抬头望望,所有爱你和你爱的人,都曾看过这温柔的月光。中秋节和圆月,是一场意外的相遇。《全唐诗》共收录49000多首佳作,就有5377首写到了月。他们把所有情思都寄托给了月亮,又用最浪漫的诗句,记录下诗人细腻、真挚的情感,甚至是对宇宙与世界的想象。其中张若虚一篇妙至毫颠的《春江花月夜》,诗中共有16个“月”字,几乎句句不离。</p> <p class="ql-block">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备文酒之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照例赏月。后来,入迷的唐玄宗还曾“梦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醒后做乐舞《霓裳羽衣曲》,千年后,仍余音袅袅。浪漫的诗词和皇家的偏爱,沉淀到民间,普通人对月亮有了更特殊、浪漫的情感。刚好唐代全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所以从那时起,李白笔下的“长安一片月”,不止代表着秋收的希望,还成了天涯各处的中国人,同一时刻共通的情怀。每年八月十五,我们望向圆月,都在祈求平安、喜乐、如意、顺遂,还有家人、好友都如月亮般圆满。</p> <p class="ql-block">古时交通不便,出行是件难事,可总有人要踏上征程,或为求取功名,或为高官厚禄,或只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这条泥泞、坑洼,又不知通向何处的路,被两头的思念拉得很长很长。相见不易,思念就越来越浓,恰好八月十五月亮圆了,我们就相约在那时团聚吧。世间万物,最怕被赋予意义和情感,从她代表思念的那刻起,我们再抬头看月亮,便不再只是一道风景,还不由得挂念起了远方的人。这或许是中华文化深处,最浪漫的意象之一了。</p> <p class="ql-block">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与好友相聚,佳节配美酒,几个人一高兴就喝了整夜,第二天天亮时已是大醉,苏轼的意识有些模糊,整个人像是漂浮在九天之外。可能正是这份超脱,让他望向月亮时,写下了那首永垂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连青天都不得其解,它只能用客观规律告诉世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古至今,任何事物都在改变,才是人间的不变。那该如何应对呢?眼前的圆月似乎给了一个答案。于是苏轼在收尾时祝福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会分别,月会残缺,亦会相聚、团圆。</p> <p class="ql-block">身处战火中的杜甫,就没有苏轼这般安逸了。759年中秋前后,史思明引兵南下,河南陷入刀山火海。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分散在此,杳无音讯。那个刚过白露,即将月圆的夜,他不由得思念起弟弟,遂作出《月夜忆舍弟》,借月抒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融入了杜甫太多的情感,明明天下都是一样的月,他偏说家乡的最明。没一句写想念,其实用情最深。好在天遂人愿,八年后,杜甫接到了弟弟杜观的家信,两人终得团圆。那遥远的月,恐怕真有些灵气,千百年来人的思念,汇聚成一股无形的能量,庇佑着无数渴望团圆的人。所以在中秋的夜,我们总要尽力和亲友相聚,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别忘记思念。</p> <p class="ql-block">喜欢看月的人,应该不会感觉孤独。月下,哪怕孤身一人,也有她相伴。何况月不止是月吧?张九龄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所有爱月的人,总会在某一时刻,命中注定的同时看向月亮。天涯此时,我们看的既是月,又是看月的人。望月,似乎能打破空间的束缚,把人的精神连接在一起。还有一重境界,有更超脱的自然体验,那就是「看穿时间」,和旧时的月色、旧时的世界、旧时的人取得联系。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幽囚了近三年,去国怀乡,在阁楼望月时作了一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事纷繁复杂,春花秋月四字却能一笔盖过。月明之中,他最不堪回首,也最是怀念的,还是雕栏玉砌的故国。可能是用情太深,可能是对李煜月明中的故国心存芥蒂,可能是想了却李煜对春花秋月和往事的追忆。据说宋太宗看完这首诗后,旋即将李煜毒死,这首以月怀古的词,成了李煜的绝笔。他和他的故事,也化成了一江春水,和三分月光。李白留下的近千首诗中,竟有300多次提到了月亮。在他眼中,月亮是风景,是神灵,是朋友。亦是创作的底气,和共情万物的桥梁。他孤独时,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豪迈时,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及时行乐时,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思念好友时,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甚至世人在想象他的死亡时,也浪漫的化成了“醉后向水中寻月而去”。难怪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p> <p class="ql-block">但李白的月,最让我触动的,还是怀古的情怀。醉酒后,如果他没在月亮中看到自己,便会看到尘封的往事。月亮像巨大的银幕,把时空具象为光影,借李白之口,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比如“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晋朝时谢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舟泛江,听到袁宏在此咏史,非常喜爱,两人一路畅聊到天明。在此怀古的李白,也想遇到一位知己吧。又如“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吴王夫差曾在苏台游乐,如今只剩下荒芜的旧苑。见证和记录一切的,除了史书,恐怕只有月亮了吧。</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所有的故事和人都将隐入尘烟,唯有见证了一切的月亮还在。看月时我不由得想,那些已经离去,可我仍恋恋不舍的人,是否也曾这样专注的遥望,又是否想过,我将对他们的思念,寄托给月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你我都将成为古人,所以不妨好好珍惜当下,去团圆,去思念,去抬头看看月亮的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