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宁武关、偏头关、杀虎关(口)印象</b></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初春走了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和固关。没有能去了与雁门关同为外三关的宁武关和偏关。2024又到一年春暖花开季,这次特意单走了宁武关和偏关也算补齐了去年的缺憾,专程把宁武关和偏关以及杀虎口(关)等走了一圈,并将晋北古长城领略一番。</p> <p class="ql-block"> 宁武城,又称凤凰城,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 秦属太原郡,汉置楼烦县,宋设宁化城,明建宁武关,清设宁武府。因北魏时置广宁、神武二郡取其尾字而得名--宁武。</p><p class="ql-block"> 宁武关古称娄烦关。</p> <p class="ql-block"> 市楼,位于今宁武县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此楼下座为砖砌券拱十字穿心洞,楼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十字过街门洞,就像我们现代城市的十字街口,古代的城市格局大多数是四个城门,因此在市中心一定有一座市楼,东西南北街的交汇处就从下面汇通链接。</p> <p class="ql-block"> 宁武关兵营屯兵处——宁化堡</p><p class="ql-block">宁化古城位于宁武县城西南50公里处的汾河之滨——宁化镇宁化村,是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小型宋城,又称“宁化宋城”,始建于隋、唐,后因为地理位置重要逐渐演变为军事城堡。</p> <p class="ql-block"> 宋嘉祐六年(1061年),以河西西夏人往来隘口,乃立宁化军。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宁化巡检司;(1372年)筑城高三丈一尺,壕深一丈,城楼六座。(1378年)改巡检为宁化守御千户所。嘉靖中,改隶宁武。至(1586年),甃土城以砖,当改宁化所,时设掌印千户、巡捕、城操吏目各一。中有静乐仓,今仍为宁化巡检司。 </p> <p class="ql-block"> 宁武关关楼位于宁武县北约13公里的阳方口堡,阳方口古时为南北交通重地,故历朝历代均作为军防隘口,由军兵驻守。宋朝时,因杨家将驻防于此关口,所以称为杨防口,明代改称羊方口,清代为杨方口,民国后为阳方口。 作为宁武关的重要前沿关隘和堡垒,因此把宁武关楼设在了阳方口。 </p> <p class="ql-block"> 宁武城南的宁化村即为娄烦关南口,城北阳方口即为娄烦关北口。阳方口是宁武关的前沿阵地,内长城从这里经过,长城以北是茫茫800里金沙滩,是打过数千次战争的古战场。在明朝时,这里是防御重点。山西巡抚陈讲有言:“守大同就是守山西,守宁武就是守三关,而守阳方口就是守中路。”</p> <p class="ql-block"> 阳方堡于嘉靖十八年土筑,万历四年砖包。阳方堡虽离匈奴大本营较远,实为三关屏翰,宁武要冲,匈奴侵犯大同,汉大军移驻于此,一以拥护雁门而匈奴不敢东视,一以策应偏关,匈奴不敢西下,朔州、云中等军民藉以声援而匈奴不敢外展轻举妄动,所以阳方堡巩固强悍,则宁武城自安。 </p> <p class="ql-block"> 偏关也叫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p> <p class="ql-block"> 偏关城西山护城楼,原名虎头墩,明宣德四年(1429)驻防偏头关之太原总兵李谦初建实心大土墩,称虎头墩。万历二十六年(1528),砖包石砌,建成为“九窑十八洞”空心砖楼形制,曾为偏头关2000多座烽堠的统领,是明代山西镇总兵守护全山西的烽火情报中心,起着传接境内外七路烽火的作用。可惜上世纪惨遭拆毁。复建的护城楼通高28.8米。</p> <p class="ql-block"> 老牛湾堡北崖险境,鬼斧神工削劈的百里黄河峡谷,上苍精凿的阎王鼻子,深不可测的水门洞神泉,明代护水楼的雄姿,清代优龙寺的袅袅香火,以及纯朴的民风构成老牛湾的悠久,雄浑,奇特,神秘!</p> <p class="ql-block"> 老牛湾堡,因黄河,长城在此交汇,是两省三县交界之土,历来为军事重地,明代驻兵设堡,又名老牛湾堡,堪称黄河天下第一堡。</p> <p class="ql-block"> 望江楼还有个名字,叫“老牛湾墩”,匾额上刻着“万历岁丁丑夏”。戍边将士们攀着软梯,爬上墩台,瞭望敌情,一旦发现敌情,望河楼上,官兵举烽示警,烽火沿着烽燧,直至偏头关虎头墩护城楼,山西镇调兵、出兵、布兵的军令自此发出。</p> <p class="ql-block"> 大明王朝为了防止蒙古骑兵突破陕西外边之后,在冬季踏冰强渡黄河进入山西,在今天偏关县老牛湾经河曲县至保德县境内,沿黄河修筑了百公里的长城,这段边墙与黄河并肩同行了百公里,因此又被形象的称为“黄河边”或“河边”、“西河边”。</p> <p class="ql-block"> 关河口是偏头关的水路关口,也是偏头关的关隘标志之一,它以偏关河汇入黄河的入口处而得名。当年从县城驾船顺关河而下直达黄河,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入河口。从山势地理上看又是一个关河峡谷的谷口,两面绝壁,中间河谷。由于驻军将士自古定居,把守关口,形成古兵寨,撤军之后,当地居民在此定居。</p> <p class="ql-block"> 桦林堡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城堡建在一个突向黄河方向的山坡顶端,堡墙环绕坡顶平地,墙外四面全为陡坡深涧,居高临下。《方舆纪要》桦林堡 “万历二十年建土堡,二十九年增修,周一里有奇。西去黄河三里,与套寇东西相望”。</p> <p class="ql-block"> 这是桦林堡一段保存比较完整的堡墙。600年前的石匠把条石打磨得齐齐整整,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它依然挺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 内长城以北的大片土地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游牧民族和农耕名族的争夺战场,金戈铁马,烽烟燃烬,见证了悲壮血腥的残阳如血…</p> <p class="ql-block"> 杀虎口,也叫杀虎关,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是山西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形成了天然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 右卫古城,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北部,是一座充满边塞韵味的古堡,承载着战国至民国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在此筑城,设立雁门郡,由大将李牧率兵驻守。右卫城自古以来为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是明清时期的军事重镇。</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撤销朔平府后,右卫成为右玉县县政府所在地。1972年,县党政机关迁到新城镇,右卫城成为镇政府所在地。右卫古城不仅因其坚固的城墙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重要性。右卫东靠烟洞山、卧羊山,西傍苍头河、雷公山,北有马营河,南临欧村河,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北行10公里出杀虎口可直通呼和浩特市,南行20公里可达右玉县城。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右卫城成为历史上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重镇。</p> <p class="ql-block"> 边靖楼---万里长城第一楼,又名谯楼、鼓楼,边靖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十字街心。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边靖楼坐北向南,由高大的砖券门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木结构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楼身通高26.7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 </p><p class="ql-block"> 边靖楼与雁门关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站在边靖楼上可以直接看到雁门关上发出的各种信号,雁门关也可迅速收到指挥中心发出的各种指令,如果没有边靖楼,雁门关就如同远离指挥部的孤勇,飘入战争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因此,边靖楼不仅是代州古城城中心中的“中心”,也是万里长城(要塞雁门关)上的一座重要指挥中心楼,是座用兵楼。</p><p class="ql-block"> 若雁门关上烽火起,边靖楼内就会响起鼓声,代州官兵闻声而动,出兵雁门。</p> <p class="ql-block"> 据说,中国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从这里出去,像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还有北宋时期杨家将,也曾代县镇守过雁门关,还有汉代的李广、卫青、霍去病也曾在这里北上抗匈奴……。</p> <p class="ql-block"> 边靖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边靖楼外观雄伟、高大、古朴,它的楼基是非常高的,上面梁架为全木结构,非常的精巧,结构严密,代表着古代工匠最高的营造技艺。边靖楼1471年重修,鼓楼地面上还有明清时的城砖。规整、粗壮的斗拱,巨大的匾额,雄浑的飞檐,精巧的梁架,整个古建未着一色,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边靖楼楼上还悬挂着明代“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等三块牌匾。因为牌匾长十米,高三米,据考证,目前为亚洲第一巨匾。 边靖楼被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为“万里长城第一楼”,也是长城上最大的木质结构鼓楼。</p> <p class="ql-block"> 边靖楼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仍然完好无损,这跟当时工匠的木构营造工艺有关,据说中国这种斗拱的建筑,能有效是吸震,每次摇动,都会让建筑咬合得最紧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后 话</b></p><p class="ql-block"> 外三关的中路宁武关,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鲜有完整的遗迹留下来,只有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与传说了。从这次实地察看历史上的宁武关的防御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包括了后卫屯兵的宁化堡,前突拱卫的阳方口堡,更为想不到的是宁武关的关楼竟然是设在离宁武城北13公里阳方口防线,可见阳方口在宁武关长城体系中的战略位置。</p><p class="ql-block"> 偏关在外三关里是最西边的关口,紧贴黄河天险,所以沿黄都可以看到烽火台和坍塌的边墙,包括桦林堡、关河堡等屯兵屯粮的军堡分布在周边的山塬和岔口,战略布局还是相当完整。外三关二道长城在黄河边上与一道长城在这里汇合,形成了铜墙铁壁的两道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亲自走一遍外三关以及晋北的的山山水水你才会真正感觉到这片古战场的传奇和震撼,才能体会到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和艰险,以及一个民族的生存和独立的不易。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值得我们来为这些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将士们追思凭吊和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