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7日夜于大连</p> <p class="ql-block"> 秋风送爽,中秋月圆。在这个秋月朗照,丹桂飘香,万家团聚的日子里,我更加思念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今晚中秋夜了,下午我回到爸妈生前居住过的大连干休所看看。 往日多少个中秋节前,我都归心似箭,千里迢迢奔向这里,因为这里有老母亲在召唤。可近来多少个夜晚,我被梦中哭醒,泪水悄悄地浸湿了枕头……。</p> <p class="ql-block"> 去干休所的路上,秋阳似火散发出秋的味道。我带着祭品向干休所缓慢走去。马路旁,橘黄色的蔷薇,粉红色的月季花还在开放,金色的银杏树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可这美轮美奂的景色,却丝毫燃不起我自幼爱花的兴致。往日大包小裹地带着母亲喜欢吃的东西,无水蛋糕,丑桔,铁皮柿子等,心情愉悦,似有使不完的劲儿。而今天,心里却十分沉重。</p> <p class="ql-block"> 我至亲的妈妈,于2024年4月11日永远离开了我们,往日的食物如今变成了祭品。去干休所的路,本不算远,往日走起来十分悠闲自在。而今,这段路,却显得无不悠长,腿也不由自主地象注了铅一样沉重,每迈一步都让我思绪万千,妈妈往日的慈容笑貌一一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爱花,如今却永远告别这美如仙境的花海。往日我的爱花心境,竟也神魂颠倒,不知所踪。手里的祭品也似懂我心碎的心境,默不作声。只有这不知疲倦的秋风,习习向我吹来。让我深感这本应温暖的初秋,竟然冷气习习。母亲去世了,这时令,这节气,也会揣摩人意,给人以瑟瑟秋凉之感。</p> <p class="ql-block"> 往日的中秋时节,都是我们家团聚欢乐的时刻。而今天,却再也看不到母亲那慈眉善目的面容,听不到母亲那一句句充满温情的絮语了!一股莫名悲怆袭来,思念母亲的泪,竟然夺眶而出,让我不由自主。</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何芥华,是位美丽而坚强的母亲。1931年出生在湖南叙蒲县书香世家,1946年在叙蒲县第一中学学习。学生时代的母亲长相优雅美丽,性格开朗。受大革命风暴的影响,向往赤心报国。好文学,喜唱歌,经常写作一些进步的散文和诗歌,弘扬爱国精神,激扬民族正气。还和同学们一起演岀抗日题材的,古典文化类的话剧和歌剧,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这为母亲后来投身革命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功底。</p> <p class="ql-block"> 四九年前夕,母亲才十九岁, 旧中国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风云变幻,战火交织,局势动荡。伟人毛主席写下了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岀: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指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母亲是学生,本可在南方的校园里静静地学习,但她的潜意识里却觉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个道理。毅然放弃了优渥的家庭,离开了校园,为着自己的远大理想,选择投身革命事业,进入湖南革命大学学习。一九五O年,光荣入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队伍。从军四个月,当美帝把侵略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她同万千中华儿女一样,为捍卫新祖国的和平家园,在民族危难,国家需要之时,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随大部队赴朝岀国作战,接受战火的洗礼!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飞虎师)337团文化教员,干部处干事,战地通讯员,火线报导员兼抢救护理伤员。在那艰苦卓绝的日子里,在血雨腥风的战埸上,她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战斗时,加入担架队,从战埸上往下抢运救治包扎伤员,在坑道里护理伤员。当时我军没有制空权,美军飞机每天狂轰滥炸无数次,除炸弹外,还投凝固汽油燃烧弹,连细菌弹都用上了。一个连队头一天还是一百多号人,第二天只剩十几个人了。</p> <p class="ql-block"> 一次,她正抬着担架运送伤员转移。突然,一颗炸弹落下来,担架上的战土一只胳膊当場被炸掉,伤员喊:教员,教员,把我的胳膊捡起来……,那种血腥,以至于七十年后的今天她都不忍提及。志愿军行军大都在夜间。在队伍里,女兵和男兵都一样,有时一夜爬山涉水一百多里路,脚磨岀血泡,学生岀身的她从不叫苦,咬牙拼命坚持从不掉队。在长途行军中,一路进行宣传鼓动,看见有掉队的战士,就帮助背背包,让他们轻装跟上队伍。打仗间歇休整时间,也是她最忙的时候,她在一线被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作风所感染,把朝鲜前线的残酷,困苦,化成工作的斗志和力量,立志要报效疆场。她护理伤员,运送弹药,教战士们唱歌,识字,学习文化。还无比坚强地鼓舞战士们,“只要我们不怕,就一定能要把美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如钢似铁强的声音!形成了无形战斗力,教育鼓舞着战士们,替很多基层政工干部做了无形的政治动员。记得我上中学时,她曾给过我一个搪瓷缸子,那是她在朝鲜战場上用过的,上面印有鲜红的字,上:赠给最可爱的人,下: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另一面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的母亲,就是著名作家魏巍笔下一名最可爱的人!也是我眼里最美丽最坚强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又是一位知性而勤奋,教书育人的母亲。我刚上中学时,我们家住在吉林省汪清县大山沟里。母亲在县第一中学任教师,从家部队营房驻地到学校路经几十里路,间隔几座大山,她早起晚归从不迟到。记得六九年,中苏边境战事一触即发,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她带领学生们挖防空洞,搞防空演习,上山砍柴,手脚都裂开了深深的血口子。那时每个班级,每天,每人砍多少捆柴伙都是有任务的。她却让男同学们去帮助体弱的女同学,自己坚持完成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不论是春天学校组织支农插秧,在冰凉的稻田里插秧栽水稻。还是夏天顶着烈日铲地。妈妈,一直都是学校里干的最起劲那位老师。</p> <p class="ql-block"> 她是班主任,又是高年级语文课任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母亲知性,文学底蕴深厚。我总偷偷跑到高年级教室门口偷听,她手拿一根粉笔,站在三尺讲台,给学生们讲解毛主席诗词,把伟人诗词中大气磅礴的意境,豪情万丈的气魄,细腻柔水般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她的课堂静悄悄的,学生们神情专注的听讲,是她的气场在影响同学们。在那个文革后期还没完全恢复文化课的日子里,她用语言播种知识,用粉笔耕耘树苗,教学在课堂,桃李遍四方,为党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p> <p class="ql-block"> 母亲特别热爱教学工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她独出心裁的教学方法,声情并茂的授课,深受学生的喜欢和欢迎。学生都因她优质教学而爱学,桃李芬芳多届学生,不少学生走向社会后,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印記。我们怎能忘记老前辈,无数的中华儿女,不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追随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经过百年的风雨兼程,造就了数十年的辉煌。中国从任人宰割的羔羊到屹立世界东方的巨龙,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的母亲,曾用汗水,勤劳和勇敢,在充滿悲壮,充滿艰辛而又浩气长存的征途上,英勇无畏,积极进取,默默奉献,她是一块奠基石,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大厦铸就了坚实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今春四月我从北京回大连,只是想老母亲年纪大了,感觉她近期的状态不是特别好,就想着多抽出时间陪陪她。万万没有想到,仅仅过了四天时光,老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母親是2024年4月11日夜里走的,享年94岁。之前的生活都能自理,自己上下二楼,每天看报纸杂志,追电视剧,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整洁干净,作息规律,是一个知性,善良,慈爱的老人。有一天不慎扭了腿,行动不方便了,从此身体每况愈下,仅三个月,溘然离世。虽然说老人家算是高寿善终,但我的心情还是无法平静。</p> <p class="ql-block"> 今日这中秋之夜,是我许许多多从大连返回北京的日子之一。然而,这一次离开干休所的家,没有老母亲依依不舍的拥抱,也没有老母亲对下次再聚的期盼与渴望。</p><p class="ql-block"> 离开家之前,我在老妈的房间里静静地坐着,一个人,两行泪。屋里干净整洁,空气中依然弥留着妈妈身上的味道,淡淡的甜味加点香。我抚摸着妈妈留下的日常物品,呼吸着房间里熟悉的味道,仿佛妈妈还在,没有离开我们。</p> <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要离开妈妈的家,离开妈妈住的房子,倏然之间,不舍和思念一起涌上心头,令人窒息,和老母亲一起度过的朝朝暮暮仿佛电影般在眼前浮现。</p> <p class="ql-block"> 老母亲走了,家里不会再有一众六七十岁的儿女围坐在九十多岁老母亲身边看《人世间》的温馨画面了。</p> <p class="ql-block"> 老母亲走了,也不会再有人偷偷地往我的旅行箱里塞钱还不忘附上一封催人泪下的短信,那字里行间都是沉甸甸的难以割舍的母爱。</p> <p class="ql-block"> 老母亲走了,再不会有人为她的女婿沏上一壶香香的茶,两人一起品茶,一起背诗,老母亲常常为能流利背下来而高兴自豪不已。</p> <p class="ql-block"> 老母亲走了,每天徬晚五点半左右,即使手机铃声响起,也不会再从视频中看到妈妈慈祥的笑容了。</p> <p class="ql-block"> 老母亲走了,也不会再有人早早地倚在二楼的窗台前,等着和出门办事的儿女们挥手告别。</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世的时候,这些举动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啰嗦,粘人,麻烦。然而,当她静静悄悄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方感觉到这些来自母亲的爱是多么的弥足珍贵,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我们永远是孩子,与妈妈相互的牵挂总是让我们心无旁骛。老母亲不在了,我们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今年的十一在哪里度过,也不知道明年的春节,我们这些断线的风筝,该奔向何方?</p> <p class="ql-block"> 老母亲走了,在这几十年的陪伴中,我们为老母亲做的和老母亲给予我们的,永远都是寸草和三春的关系。感谢妈妈一生为我们付出的爱,愿老母亲的灵魂安息,在天堂与父亲团聚吧!也愿儿女们的思念永远陪伴着您们!</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何芥华之女周景玲。</p><p class="ql-block"> 文字修改:古韵今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