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一鹰/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光绪十八年至1925年,长鄄竹园先后诞生了十三个“永”字辈兄弟;他们的成就是竹园后人难以超越的,成为竹园发展史上的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概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楚材的落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楚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身份定位:</p><p class="ql-block">封建地主阶级的殉道者。(长子马少侨语)</p><p class="ql-block">生为家中长子,按宗法制家庭,几千年相传承的长子继承的历史传统;注定了要被安排在家长的位子上,从而成为封建宗法制度的继承人和执行者。(侄子马赫语)</p><p class="ql-block">思想进步:</p><p class="ql-block">从未反对过自家的兄弟、子侄参加和拥护革命。</p><p class="ql-block">出生情况:</p><p class="ql-block">才东公房马莲仙长子。派名永楠,号子晋,亦号次村,人称“楚大爷”。出生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p><p class="ql-block">福败之像:</p><p class="ql-block">个子魁梧,身体强健,说话声如洪钟嘴角下边有一颗黑痣,听人家说,这是福相;但,左手的大拇指上有一支指,又听人家说,这是败相。根据《老子》所言,“福”“败”汇于一人之身并不足怪。</p><p class="ql-block">教育背景:</p><p class="ql-block">毕业于新化实学堂(又称新化县速成中学、后为新化县一中)。此校是新化县罗洪乡著名的舆地学家邹代钓和堂弟代藩携手创办于县城的实行新学制、中西学的中等学校,与长沙时务学堂“双峰并峙”,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新式中学之一”。</p><p class="ql-block">世袭族长:</p><p class="ql-block">毕业后帮助父亲马莲仙料理家务,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族长的世袭地位,同时成为马氏各房中人口量最大的长房马才东房的房长;子孙中有违犯族规的事,常常去到竹园中间厅上讲族规。</p><p class="ql-block">社会职务:</p><p class="ql-block">新化第五区区长、长鄄乡乡长、长鄄小学校长。</p><p class="ql-block">特殊贡献:</p><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初期,委托三弟马子谷恭请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于右任手书“马氏宗祠”。</p><p class="ql-block">经营会产:</p><p class="ql-block">他经营了一些会产,但是并没有油水,要说有油水,是凭“祖父”以来的势力,从来没有纳过田赋官税;他经常以此自傲:“我只吃官,不吃民”。</p><p class="ql-block">厚待长工:</p><p class="ql-block">非常厚待长工,例如:一、在自己和家人一天只吃两餐的情况下,却让长工吃三餐。二、无微不至地照顾年老无依的、父亲生前的随从马寿楠,不仅给死后的马寿楠开灵做道场,还命次子马小平为马寿楠披麻戴孝送上山。三、辞退做了十多年长工的王成奎的时候,还让王成奎佃种三弟马子谷的田地并无偿赠送耕牛和全套农具;王成奎逢人就说:“楚大爷待我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p><p class="ql-block">处罚宽松:</p><p class="ql-block">经常接“西红纸”(请贴),为人家“讲板凳理”,但并不坚持封建宗法制度传统的严苛处罚手段。例如:一、荣宪房马寿同告儿子马永庆忤逆,按老理要沉潭;他却主张“挂木帐子”(即用打禾斗桶罩一天一夜)了事。二、子清房的寡妇马魏氏被捉奸,他却认为少年守寡、不必过于苛责。三、蔚房有一个人当土匪吊财主的羊,保安团来抓人,他通风报信要这个人逃走。</p><p class="ql-block">文物留存:</p><p class="ql-block">现存有马楚材祝贺四都南冲绅士陈道生七十大寿时的落款(陈道生是马轶麟同学马凤娥丈夫陈运礼的祖父/此款由陈云鹤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2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年马非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非百(马元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生情况:</p><p class="ql-block">才东公房马莲仙次子。派名永旦,号若村。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p><p class="ql-block">教育背景:</p><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考入北京大学,1919-1921年就读于文科(中国文学系),1921-1923年就读于英文学系,1923-1924年就读于经济学系。1943年进入重庆中央训练团。1950年进入北京市文史陈列馆(北京历史博物馆)前,曾在北京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政治研究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p><p class="ql-block">社会活动:</p><p class="ql-block">念书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参与过北大书法研究会、国民杂志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京工读互助团、曦园、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筹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等系列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社会交往:</p><p class="ql-block">自1919年起,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黎炳圭、荫垣先生李却病、周蓉轩、罗元鲲、袁伯扬(袁伯杨)、周方、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女)、葛健豪(女)、蔡林蒸、蔡庆熙(女)、刘千昂(女)、文素勤(女)、杨昌济、蔡元培、徐宝璜、李大钊、陈独秀、辜鸿铭、沈士远、胡适、邓中夏、周作人、高一涵、张崧年、罗家伦、王光祈、康白情、廖书仓、周炳琳、易克嶷、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许德珩、朱务善、吴汝明、李世璋、俞平伯、杨钟健、朱自清、邵飘萍、谢绍敏、段锡朋、张太雷、李实、张纯、贾祝年、吴容沧、吴汝铭、卡润舟(卡世润)、王铮、朱务善、何孟雄、陈为人、徐悲鸿、罗章龙、杨人杞(杨东莼)、刘仁静、李梅羹、萧镇湘、吴雨铭、杨副时、缪伯英、廖书仓、梁漱溟、罗隆基、傅斯年、李济、赵元任、丁文江、董作宾、吴金鼎、郭宝钧、夏鼎、梁思永、冯友兰、陈寅恪、余嘉锡、吴晗、郭沫若、马邻翼、成仿吾、方鼎英、周恩来、邓颖超(女)、何香凝(女)、蔡畅(女)、萧楚女、黄承先、黄英博(黄春源)、刘肖愚、王昌明、朱迪、区克宣、徐特立、林伯渠、刘峙、汤恩伯、程潜、陈立夫、陈果夫、邓拓、嵇文甫、郭春涛、冯玉祥、李德全(女)、邓翠英、邓飞黄、邓力群、张默生(张敦讷)、徐干青、李俊甫、乐天愚、王同庆、陈伯君、顾毓琇、刘季洪、杜元载、段剑湘、朱家骅、陈垣、章士钊、姚从吾、郝象吾、张静吾、于赓虞、尹达(刘耀)、李文、袁朴、胡宗南、胡寄聪、沈从文、傅振伦、宋云彬、叶世昌、施之勉、张邃青、朱芳圃、石璋如、许敬参、冯进贤、许同国、霍达、王湘、刘屿霞、祁延霈、胡厚宣、徐士瑚(徐云生)、王燕生、郑剑西、邓经元、王书庭、张伯驹、王冶秋、史树青、李嘉言等。</p><p class="ql-block">社会职务:</p><p class="ql-block">自1926年起,历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普通学少校历史教官、校本部第六期高级班中校政治教官,中国国民党妇女运动讲习所中国革命史教员,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中州通讯社主任兼总编辑,国立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干事,中国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员,河南省政府秘书,国立河南大学代理校长、历史系教授,国立山西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鲁苏豫皖边区政治学院院长,国立北京大学秘书处秘书,北京市文史陈列馆(北京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华书局哲学组编辑等职。</p><p class="ql-block">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在黄埔军校期间,与领导省港大罢工的邓中夏联系密切;积极支持并参加广州起义,许多革命者都在他的住所乔装参加巷战,其住所成为重要联络点,起义失败后,不仅出面营救革命同志还利用其身份掩护革命者撤退。在河南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创办了《河南政治月刊》,并利用当时的政治身份,先后营救过邓拓和嵇文甫等共产党著名人物和学者。</p><p class="ql-block">史学典籍:</p><p class="ql-block">著有《桑弘羊及其战时的经济政策》、《桑弘羊传》、《桑弘羊年谱订补》、《桑弘羊年谱》(有德文和日文译本)、《管子轻重篇新诠(套装上下册)》(郭沫若曾引用100多条)、《秦始皇帝传》(出版后被誉为司马迁“史记”马骕“绎史”后之巨著称“三马三史”)、《秦史纲要》、《秦集史(全二册)》、《秦汉经济史料》、《西汉时代的吏治》、《盐铁论集注长编》(《盐铁论简注》)、《诗 · 桃夭新证》(手稿)、《秦书》未完稿等。</p><p class="ql-block">海外影响:</p><p class="ql-block">1949年谢绝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的“台湾大学教务长、总务长二长任选”邀约。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翻译了他的不少著作。</p><p class="ql-block">治学思想:</p><p class="ql-block">马非百治学领域广泛,建树颇多,特别是在秦汉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突出的贡献。他的治学思想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的洗礼,从而使其历史研究能够在资料翔实、考辨精湛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较之前人研究更加深入。</p><p class="ql-block">史学地位:</p><p class="ql-block">他从1930年代开始收集秦史资料,是第一个为秦始皇翻案的秦汉史名家,是第一个肯定秦始皇功绩的学者,也是千古以来第一次在历史研究的领域中确立了秦史的地位;他在《秦始皇帝传》中称赞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他的专著《秦集史》填补了我国二十四史唯独没有秦史的空白;毛泽东和郭沫若深受马非百的影响,曾多次引用他的观点和言论;毛泽东还多次和马非百一起探讨秦始皇和秦史,他们对秦朝新制度之创建以及商鞅之法都评价很高。</p><p class="ql-block">学术头衔:</p><p class="ql-block">秦汉史名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p><p class="ql-block">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胡适赞誉他“非百百非而不非秦” ,陈垣更以为他“正好体现了一位秦史研究者独特的见解”,陈寅恪有诗云:“宗师一代足千秋,忍把区区付校雠……宏愿未如终是恨,漫将奇女话消愁。”这正是对马非百的真实写照。其博大精深的专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3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子谷1946年9月摄于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子谷(马式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生情况:</p><p class="ql-block">才东公房马莲仙第三子。又名世材、轼材,派名永菽,字任之。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p><p class="ql-block">教育背景:</p><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考入北京交通大学(校址在河北唐山)预科。</p><p class="ql-block">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中担任“北京学生联合会”干事,五四运动后深入工人运动并任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教师,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参加淞沪会战、浙赣会战、闽海抗战,为和平解放湖南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社会职务:</p><p class="ql-block">一、国共合作时期:</p><p class="ql-block">自1926年春季起,历任广州国民政府交通部专员,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委员,福建省政务委员会委员,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调查科科长、国民政府中的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国共合作时期的特别支部),华北民族革命同盟成员,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成员,国民革命第七十军战时步兵干部培训班教官,国民革命军第70军驻长沙、武汉、桂林、重庆办事处主任,民国福建省政府顾问兼干部考核专员,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民革命军第25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参议。</p><p class="ql-block">二、解放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自1947年12月起任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统战策反小组成员,在周礼的直接领导下从事统战及军事策反工作,直到1949年8月5日省会长沙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三、和平解放初期;</p><p class="ql-block">先后担任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与湖南临时省政府联合办公室主任,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团结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社会交往:</p><p class="ql-block">自1919年起,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袁伯扬(袁伯杨)、周方、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女)、葛健豪(女)、蔡林蒸、蔡庆熙(女)、刘千昂(女)、文素勤(女)、匡互生、夏明钢、张国焘、邓中夏、蔡元培、王光临、王荷波、陈伯达、潘祖彝(潘谷公)、陈希周(陈昭礼)、李黎洲、徐琛、李培桐、戴任、甘坛、翁侃(女)、方尔灏、陈应中、郑长璋、林国璋、蔡泽袞(蔡威)、罗扬才、杨世宁、江德贤、朱铭庄、林梧凤、郑尚衡、毛泽民、盛世才、刘峙、汤恩伯、陈立夫、陈果夫、周恩来、杨匏安、刘清扬(女)、吴玉章、刘少奇、李维汉、杨献珍、雷瑜、方鼎英、邹鹏振、何成濬、彭湃、杨殷、刘博堂、刘珍年、王昌明、于右任、马维孝、潘汉年、郭沫若、陈独秀、彭述之、朱蕴山、吴成方、叶挺、许德瑗、朱江户、管长镛、李克农、何键、李觉、乔冠华、蒋宗文、荒芜(李乃仁)、游毓桢、杨东莼、郭超、郭观梅、郑乃之、梅龚彬、刘建绪、羊枣、王亚南、杨潮、余志宏、陈公培、程星龄、胡邦善、官健平、周里(周礼)、邓介松、陈云章、段梦晖、宋仁楚、戴朝震、黄栋、陈铭枢、谭平山、郭春涛、欧阳方、程潜、陈明仁、邓飞黄、王友智、刘公武、刘岳厚、蒋昆、唐文夑、唐天闲、唐星、夏印、文于一、唐生智、陈采夫、蔡杞材、刘人奎、李君九、温汰沫、陈庚、姜定华、姜和瀛、刘鸣球、刘润世、张知非、凌敏猷、许松圃、唐伯球、伍光宗、李孝先、刘兴、魏镇、刘寿祺、宋希濂、谢淑周、宋涛、熊松、张严佛、袁朴、肖劲光、黄克诚、黄曾樾、章士钊、李石曾、张大千、徐悲鸿、林伯渠、徐君虎、罗文浪、宋英仲、康朴、郑克林、黄君石(李自然)、王可夫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邵阳市第二中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幹材(马干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生情况:</p><p class="ql-block">才东公房马莲仙第四子。派名永桢,号子强,又号亦村。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p><p class="ql-block">教育背景:</p><p class="ql-block">毕业于宝庆普通中学(邵阳市第二中学前身。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当时宝庆的最高学府,实行“中西兼学”的新学制;校址设邵阳市区南岳庙,生员由所属一州、四县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保送应试。马幹材的父亲马莲仙作为新化县的代表之一,积极参与了该校的筹办工作。)</p><p class="ql-block">救治马赫:</p><p class="ql-block">1944年,当侄子马赫在竹园持续高烧不退而又不明因由时,他立即和大哥马楚材赶到马赫住处认真号脉、诊断为伤寒症,建议请新化名医世居罗洪马家世谊邹月波前来会诊酌订处方;马赫吃了邹月波开出的有大剂量生石膏的特别药方后神效退烧。</p><p class="ql-block">救治红姑:</p><p class="ql-block">魏红姑在七十年代的某一天病重时,他手到病除,颇有“起死回生”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背运中医:</p><p class="ql-block">据马少文口述,1949年前他在长沙做过军医;马少侨曾评价他是:“水平很高,但是很不走运的中医。”</p><p class="ql-block">(补充:夫人袁满秀在年轻的时候曾长期任教于马云澄住宅处的“竹园里学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竹园的雕花门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明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竹园光景:</p><p class="ql-block">四十年代中期的长鄄竹园,这座曾被乡里称为“书香门庭”的老宅大院,光景已显见式微;不过,生活在院里的少爷们,大多仍是习于依靠已相当微薄的祖宗遗产勉强度日的传统生活方式,基本不躬事稼穑劳作;连平日外出与人应接,也还总是要长袍端整,维持着那种世俗乡绅的“体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另类明材:</p><p class="ql-block">而唯独有一个叫“马明材”的人却例外,他的身材与其他兄弟相比要显得瘦小,却行动轻捷、精力旺健;平日里出出进进,总是穿着一身便于劳作的短装,只要不是天气太冷,还常是足蹬一双草鞋;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利落而精干的印象,丝毫没有所谓“书香门中子弟”那种斯文与拘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材担当:</p><p class="ql-block">一、马明材是毕业于新化速成中学堂的儒生马国梁之长子,派名永炬、号子文、又号午村,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下面还有一弟、二妹。</p><p class="ql-block">二、十六岁那年,奉父母之命,把比他年长三岁的阳和姑迎进家门;翌年,长子马湘澄出生;再两年,又有了次子马宙澄。</p><p class="ql-block">三、不足二十七岁的他,以嫩薄的肩膀,挑起上奉父母、下养妻儿、辅翼弟妹的生活重担;就这样,比他小三岁的弟弟马萃材才能够在宝庆普通中学读到毕业。</p><p class="ql-block">四、尔后的二十来年间,他妥善安厝相继辞世的父母,并帮助弟妹们各自婚嫁成家,努力践履着为人之子与为人之兄的本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材本事:</p><p class="ql-block">一、马明材不仅犁田莳秧、拌禾桃担样样厉害,还包揽许许多多与农村生活关系密切的事务,大到杀猪、宰牛,小到打草鞋、编筐篮,都能随心自如地操办技艺巧若神工,俨然就是一位湖南方言中所说的精熟各种农家技能的“作家”。</p><p class="ql-block">二、捉泥鳅,是一个本事活;这些小家伙极其滑贼,即使在连泥带水捧到掌中的过程中,也会一眨眼间就从指缝溜走,往往让人望鳅止馋、空手而回。他却摸透了泥鲫的习性,月暗星稀的夜晚,通常一手提着点燃的松明子,一手拿着自制的在细竹竿头上绑了个像妇女的梳头篦子样的工具,在田腾上静立等候;当泥鳅们见到光亮从泥里钻出来躺在秧畦上乘风凉的时候,不急不忙,根本不用下田湿脚、弯腰劳神去摸,看准了一“篦子”就砍住一个、又一“篦子”砍住一个,统统装进腰上早已挂着的鱼篓,这些小滑贼统统成了第二天桌上的佳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材性情:</p><p class="ql-block">一、马明材的性情亲和随分;在各种场合与各色人众的交接中,总是大方和易、无拘无忌,既不特意讲究他那“新屋院子五爷”的身份,却也从不委随迎合任何人;逢旁人议及是非长短,也不多言,只是在他认为确有必要才慢言细语地说上几句,从不与人争执斗气。</p><p class="ql-block">二、对待“细伢崽”,不像其他少爷那样严肃而不苟言笑,总是慈眉善眼、和气津津。有时,已年过不惑的他似乎还童心未混,会说点笑话来逗你开心。例如有一次,马赫站在他四哥马幹材(二叔马莲仙第四子)的药铺前的小街上围观宰牛,他就叫着马赫的小名说:“海涛!知道不?长鄄人最爱吃茄子辣椒炒牛肉;没有牛肉,拿个茄子在牛屁股上滚几滚,也蛮香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材爱好:</p><p class="ql-block">马明材有一个颇为特别的习惯:一把容量一斤的老式锡酒壶,总挂在腰间,里面装满家酿的米酒;既不挑拣场合,也不用佐酒蔬果,高兴了就举壶抿上一口;默坐回味、十分惬意、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一鹰记述马明材:</p><p class="ql-block">一、记忆中他非常有趣,不仅幽默有智慧,而且擅长梅山法术;我所知道的就有“九龙化骨水”,因为我亲自体验过、立竿见影。</p><p class="ql-block">二、父亲马之建下放长鄄时,一次不小心踩了一乡亲扁担,对方要求父亲把扁担绕头顶一圈,父亲哪里肯;明材五爷拿起扁担就放到头顶,还自言自语:“弟弟不肯哥哥来”,瞬间化干戈为玉帛、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三、每逢我们家杀猪他会跑过来烧火,和我在灶边玩耍,还给我取诨名“鹰师公”;到底是“鹰斯公”还是“鹰司公”?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不得其解。感觉他很像“周伯通”。</p><p class="ql-block">四、这一次收集资料,姐姐马岚终于告诉了我,母亲刘淑芳曾经说过的故事:明材五爷可以一边挑水,一边睡觉,同时还做着梦。</p><p class="ql-block">五、据堂哥马少文口述,明材五爷经常在长鄄巡检司遗址旁边的灵光庙,和一大帮人演唱花鼓戏,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赫追忆马明材:</p><p class="ql-block">一、从194年夏初到1946年春,我在竹园生活了近两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在父祖辈生息过的故园里居留;这段岁月给我留下许多珍贵的记忆,尤其是明材五叔,以他豁达的生活态度启导我悟识重要的人生哲理,他是我到老来还常怀敬重之心并产生念想的长者。离开竹园后再无机会回去和明材五叔重聚,但他留在我心中那些令我佩服、使我亲近的印象,则一直栩栩伴随着我;在我心目中,他无所不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经生活风霜坎坷艰厄反复洗炼后,逐渐成为一种理性的思考与辨识,对他有了较多较深的理解与认知。《庄子·外篇 · 达生》里说:“通晓人生世事之理的人,不盲目追求那些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的空想。”说起来容易,但“书香子弟们”总搞不明白这个道理,一辈子被名缰利锁拘牵,身不由己、心难自主,甚至连个人的人格独立与尊严也保不住。</p><p class="ql-block">二、明材五叔则截然不同,由于是长子,理应帮助父母主理家计的老传统,没有使他获得走出长鄄冲去见识外面多彩世界的机会;命运注定要在长鄄这片土地上终生操劳,并开辟自己和子孙不同于“书香子弟”的新的生活道路。但是他无怨无争地负重涉艰、栉风沐雨,把自己锤炼成能够凭己力安身立命、几近全能的农耕劳动者,让日子过得人气旺发、闹闹热热;他这种生活态度,诚可谓“饶有训世理义”的一册无字之书,留给后代的精神遗产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要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年马巨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巨材(马子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生情况:</p><p class="ql-block">又名马任,派名永式,号陆村。出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育背景:</p><p class="ql-block">1923年毕业于由二伯父马莲仙参与筹办的宝庆最高学府——宝庆普通中学(今邵阳市二中)。1924年9月15日入读由孙中山六个月前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预科,成为第一批学生,升入本科后在经济系肄业;当时的预科同学有陈铁军(女)、伍光宗、黄英博(黄春源)、杨瘦梅等,当时交往密切的同学有农学院黄承先和李沛文(李济深长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1926年春季,二哥马非百和三哥马子谷,怀着一种对改组后的国民党和“新三民主义”发展前途颇为乐观的期愿,不约而同地南下广州;一年后,在家乡长鄄组织妇女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活动的四妹马芳兰,也南下广州;四兄妹齐聚于当年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一、1926年春季,和马非百一起经新化同乡成仿吾的推荐介绍,分别被黄埔军校入伍生部聘为普通学历史教官和普通学化学教官;1927年,马非百改任校本部第六期高级班中校政治教官。(补充:一、这一时期,第四期学员经历了报考、应试、初为入伍生、经升学考核转为学生等好几个阶段。二、此时,马子谷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交通部专员。三、9月,二嫂游若愚经周恩来和邓颖超介绍,到广州大东路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开办的广州妇女运动讲习所何香凝办公室工作。)</p><p class="ql-block">二、由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改任校本部少校教官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就读的广东大学和工作的黄埔军校,史称“一文一武”,文为十大名校、武为将帅摇篮。黄埔军校初创时期的教官仅74位,其中少校7位,当时一起共事的有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成仿吾、戴季陶、方鼎英、顾祝同、何应钦、李济深、马菲百、毛泽覃、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一、1927年12月11日,和黄英博(黄春源)、刘肖愚、王昌明、朱迪、马哲民、区克宣等在马非百的军校住所乔装参加广州起义,冒着枪林弹雨,不分昼夜奔走于街头巷尾,被国民党抓捕;后来经马非百、游若愚夫妇一起通过何香凝多方活动,营救出狱。</p><p class="ql-block">二、出狱后,和马非百、刘肖愚、黄英博、朱迪、游若愚、马兰芳、马昂、马达等人乘海轮潜逃到上海。</p><p class="ql-block">三、1927年12月28日下午(晴)和他一行潜逃到上海的刘肖愚,去景云里寓所拜访鲁迅,告诉他在广州的遭遇;鲁迅心情沉重、一言不发。(补充:鲁迅和许广平于10月3日午后抵沪。)</p><p class="ql-block">四、1928年初,随马非百及其同学郭春涛去开封;郭春涛宣布马非百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中州通讯社主任兼总编辑,马巨材为编辑;每人每月只拿生活费二十块光洋,另无工资。</p><p class="ql-block">五、1928年秋到达洛阳,经友人荐引担任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社会科学教员,主讲“社会科学概论”。当时的蒋介石在争夺党、政、军等方面的独裁之权,统治地位不够牢固,无力控制社会文化和思想思潮;上海大大小小的各色出版机构公开出版的反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思想、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各有空间、各有市场。“第四师范”为马骏才提供了以合法的纯理论的形式宣讲进步思想、乃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台;这股清新之风吹遍被传统孔孟学说影响深广而守旧的中州地区,马巨材本人不仅受到喜爱追逐新事物的青年学子的欢迎,还赢得良好声誉、收获美好爱情。这一时期,和他一起从事革命工作、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还有黄英博、孙席珍、招勉之等老师。</p><p class="ql-block">六、1935年初开始在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担任经济政治教员,和徐干青、石静涛(石恩波)、杜孟模、李文彬、武狄生、孟庆兰等老师借鉴北大办学方针,把开封高中办得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七、1935年夏天,在开封和共产党党员黄英博(黄春源)、周润民秘密接头,被叛徒出卖;幸好证据不足,再加上黄埔军校时期的马巨材和开封高中时候的马子任名字不符,被保释出狱。</p><p class="ql-block">八、1935年12月23日,和徐干青老师设法从学校后门放走响应“一二 · 九运动”的学生,并亲自到南关火车站具体指导“卧轨”抗议行动。</p><p class="ql-block">九、1935-1937年之间,和三哥马子谷的夫人尹如平多次联系过开封的地下党,开展地下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十、1937年,利用课余时间向一些自己认为是“进步”的学生暗中宣传革命思想,第三次被国民党抓捕;这种课余时间的“私相授受”不会留下任何实据,再加上他的二哥马非百供职于河南省政府是受人敬重的专家学者,所以才又一次完身脱出“樊笼”。此时,尹如平和儿子马赫已离开开封。</p><p class="ql-block">十一、1938年夏和范文澜、嵇文甫、王阑西、杜孟模等教授一起筹建“社会科学读书社”、“砥砺读书社”、“海涛读书社”等进步组织,发展社员400余人,团结广大师生宣传抗日;紧接着开办《沉默》、《群啸》、《理论与评论》、《解放之路》等进步报刊,利用主讲“公民课”宣讲资本论和传播马列主义,动员并资助进步学生奔赴延安或到抗日根据地直接参战。</p><p class="ql-block">十二、1938年8月29日在河南南阳给学生李蕤(赵悔深)证婚;同时证婚的还有李蕤妻子宋映雪的老师杜子健,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杜子健在婚礼现场用拉丁语写下:“对亲爱者以亲爱,予打击者以打击”。</p><p class="ql-block">十三、1940年在“开封”临时驻地内乡县夏馆镇外的河边以钓鱼为掩护,与地下党接头,接受指示和汇报工作。</p><p class="ql-block">十四、1943年元旦与杜孟模等一起在开封高中被“中统河南省党部调查统计室镇平分区”逮捕关押,史称“南阳血案”,后来由开封高中的领导出面,保释出狱。这是他第四次被国民党抓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会交往:</p><p class="ql-block">一、与后来担任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的毛健予,在开封高中一起教书多年,开封、石佛寺、夏馆时期都是同事,一个教历史、一个教公民课,二人关系密切、来往频繁。</p><p class="ql-block">二、关系密切的学生有中国电气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周鹗;北京市美学学会会长马奇(马世勋)教授;武汉作家协会主席李葳等。</p><p class="ql-block">三、一起在广州起义中浴血奋战过的母校校长和同学有:邹鲁(邹澄生)、陈铁军、陈嗣琰、陈铁儿(陈铁军胞妹)、冯郅郁、郭士章、黄孝畴、黄义祥、李友芳(李伟烈)、梁蕴石、廖家桢、毛盛炯、欧济民、沙文求、吴毅、张志章(朝鲜)、郑作贤等。其中,邹鲁是首任校长、广州起义发起人之一;陈铁军,既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周文雍的妻子,也是影片《刑场上的婚礼》之主人公。</p><p class="ql-block">四、同时在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的知名校友和同事有:著名硫酸专家李敦化;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成仿吾;中共最早的党员、领导人之一,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父亲施复亮(施存统)等。</p><p class="ql-block">五、从中山大学到黄埔军校的知名校友和同事有:近代知名教育家、经济学学者邝振翎;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许德珩;袁崇焕的后代袁振英;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郑伯奇;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钟天心;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台湾国安局情报局设计委员兼台湾警务处顾问钟贡勋;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陈协中;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学员方队指导员彭猗兰(女)等。</p><p class="ql-block">六、从黄埔军校到中山大学的知名校友和同事有: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邵力子;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和总教官孙炳文;1956年全国仅有的两名经济学一级教授之一陈启修;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中共第一位黄埔教官和中共创建人之一张申府;著名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萨本栋(萨孟武);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朱谦之;26岁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父亲邓乃燕于晚清时期与廖仲恺、朱执信等一同加入同盟会的邓长虹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赫评价马巨材:</p><p class="ql-block">在竹园“永”字辈十三兄弟中排行第六的巨材叔,是一位令晚辈常怀钦佩之心追想,却又往往会为之抱憾生叹的长者。早年,曾听族中老前辈说:“巨材不仅形貌甚似国棠公,且天秉聪敏、勤奋好学也有如阿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长鄄两等小学堂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萃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才东公房马国梁次子。派名永拔,号子英。</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p><p class="ql-block">二十年代毕业于宝庆普通中学,之后回到长鄄小学长期从事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补充:长鄄小学的前身是扶风义塾/新化私立长鄄两等小学堂。由马莲仙和马理孚共同创办于1896年,是湖南最早出现,最有名的私立新式小学堂之一。它的办学时间晚于中国最早的新式小学正蒙书院18年;但早于中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南洋公学外院1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次长、代理总长马邻翼和毛泽东的历史老师、新化县督学罗元鲲先后来校视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8</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晚年马笃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笃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庭背景:</p><p class="ql-block">祖父马介亭是国子监国学生和府学增生,光大祖业成为长鄄首富;外祖父魏师谦是隆回金潭魏氏第一个武举人、五品衔;父亲马国棠是辛亥前后湖南地方自治运动的研究者、近代湖南矿业较早的探索者;母亲魏红姑是隆回金潭名门闺秀,其外祖父马理孚是长鄄马家金公房人,从六品州同、长鄄小学的协办者(该校是湖南最早最有名的新式小学之一)。</p><p class="ql-block">出生情况:</p><p class="ql-block">才东公房马国棠育有四子三女。马笃材为次子,出生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11.13),派名永植,号子厚,又号陶村。</p><p class="ql-block">受教育情况:</p><p class="ql-block">幼儿时期,和大三岁的长兄马巨材、大两岁的长姐马馥兰、四堂姐马兰芳一起受教于“竹园里学堂”(马云澄住宅处)。</p><p class="ql-block">1916年开始,就读于外曾祖父马理孚和二伯父马莲仙创办的“长鄄两等小学堂”。</p><p class="ql-block">勇挑家庭重担:</p><p class="ql-block">马笃材就读于长鄄小学的这一时期,父亲马国棠选择实业救国之路,从长沙回到鸟树下和长鄄交界处的银坑创办铅锌矿,高薪聘请来自英国的采矿工程师。</p><p class="ql-block">1921年小学毕业时,大妹马礼兰、大弟马梓材、二妹马雪兰、二弟马之建已相继出生;长兄马巨材和长姐马馥兰走出长鄄山村,先后就读于宝庆普通中学、爱莲女校、国立广东大学。12岁的马笃材选择协助父亲打理铅锌矿、照顾家庭;此后的近10年间,他帮着父亲打理铅锌矿的大小事务,照料英国工程师的生活起居;兄弟姐妹们的学费支出和家庭开销,也都是由他协助办理。</p><p class="ql-block">1930年5月23日,父亲马国棠病逝,铅锌矿停产。21岁刚新婚不久的马笃材回到长鄄竹园,和夫人阳交姑一起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家庭顶梁柱的角色,协助母亲魏红姑料理各种家庭事务,并掌管家庭中的田地、钱财。这时候,最小的二弟还不足5岁。</p><p class="ql-block">父亲病逝、铅锌矿停产后,除了长兄马巨材邮寄回来的教书薪酬,大小家庭的经济重担都压在马笃材身上。此后的十几年间,他靠着田间劳作,先后送两位妹妹出嫁,持续送两位弟弟求学,还辛勤养育了八子一女(马河澄、马深澄、马胜澄、马澧澄、马心澄、马钱澄、马沅澄、马虎澄、马丽娟),个个既成人又成才。</p><p class="ql-block">接受教育:</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马笃材和夫人阳交姑一起,被反复关押批斗接受教育。</p><p class="ql-block">兄弟情深:</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二弟马之建从隆回三中下放长鄄的时候,获得一大笔补偿金;马之建把大部分补偿金赠送马笃材,回报二哥长期以来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兄弟情深、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老当益壮:</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年逾古稀的马笃材身体康健,仍然精神抖擞地操持着大家庭中的各种事务与活动,事无巨细、面面俱到。</p><p class="ql-block">福禄寿喜:</p><p class="ql-block">1990年10月3日,上寿仙逝,享年八十二岁。</p><p class="ql-block">马一鹰点评:</p><p class="ql-block">二伯父马笃材没有像家族其他很多兄弟姐妹那样,走出长鄄参加革命或外出工作,而是一辈子驻守长鄄竹园,长期经营并掌管大家庭的田地、钱财,和夫人阳交姑一起含辛茹苦地赡养母亲、扶持弟妹、养育子女;人如其名,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完美演绎和诠释了他的名字“笃材”,笃行笃信笃志笃实之材。如今,他的28位子孙中,有厅级干部、高级军官、高校教授、普校校长、商业巨贾……真是人才济济、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马赫印象:</p><p class="ql-block">从1944年夏初到1946年春,我在竹园生活了近两年;在我的印象中,八叔马笃材常年长袍马褂,为人宽厚,有智慧、识大局,高壮帅气、潇洒威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代的上海外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多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才东公房马莲仙第五子。</p><p class="ql-block">派名永华,号子祝,又号筱村。出生于1915年。</p><p class="ql-block">1930年毕业于由中国同盟会会员贺民范在宝庆城内创办的湖南私立邵陵中学,这一时期,三哥马子谷曾写信邀请他去上海吴淞印刷所担任校对员;但是被大哥马楚材挽留了下来,帮助管理会产。</p><p class="ql-block">所谓“会产”,就是家族里面祭祀、庆典等活动所需的公共财产;他在管理会产和收租期间,对农民非常宽厚,还租以农民的说法为准、绝不严盯死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10</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立师范学院校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梓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生情况:</p><p class="ql-block">才东公房马国棠第三子。派名永幞,字子勤,号湖村。出生于1916年11月5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育背景:</p><p class="ql-block">1935年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194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前身的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历史系。(补充:国立师范学院于1938年夏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创建,地址是辛亥革命人物李燮和的故居——湖南涟源蓝田古镇“李园”。创办人廖世承趁廖世承趁全国大批学者名流云集湖南之此机聘请了钱基博、马宗霍、钱钟书、李达等大批名师来院执教;名师数量之多,名气之大,在当时仅次于西南联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赴新化,马梓材与袁吉六内弟辛亥志士戴哲文之孙戴聪顺一起筹办“新化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戴聪顺卸任校长以后,马梓材接任,直到1949年下学期停办。新化简师停办前,一直是新化县地下党组织的聚集之地,当时和马梓材来往密切的地下党组织成员有刘劲/刘陶畅、刘徹、李孝先、李忍生、曹松林、王若才、周鹏、刘一禾、马之建/马子建等,当时的新化县县长是邓建华,和马梓材是亲戚,暗地里支持和帮助地下党革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国民党进入新化县城的时候,马梓材随同地下党人员往安化方面撤退。马梓材撤离新化后,随方鼎英去安化东坪,参加了方鼎英所组织的迎解军资沅第三纵队并担任纵队政治部主任;当时的司令员是黄仁(黄人)、参谋长曾广彬、原新化县国民党县党部书记罗志一等为支队领导;后来,这支部队退至新化白溪,与党领导的新化地方兵团突击大队失去联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会职务:</p><p class="ql-block">马梓材从国立师范学院毕业后,任教于湖南省第六师范学校(武冈师范前身),同时兼武冈望云小学校长。1949年下学期之前担任新化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1950年担任湖南私立高平初级中学校董、教导主任兼历史教员。1951年4月4日之前担任邵阳三联中学(邵阳市第三中学前身)教导主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蒙冤身殒:</p><p class="ql-block">1951年4月4日蒙冤身殒于长鄄,年仅三十五岁。1983年12月12日,被平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政治定位:</p><p class="ql-block">刑事判决书(83)刑复字第69号中肯定:马梓材属与我党我军有联系的地方武装的领导人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宗亲点评:</p><p class="ql-block">马达儒在长鄄六修族谱《梓材族叔事略》一文中如此记述:“公思想进步,史地知识渊博。观其容貌秀伟,听其言论雄辩,立足讲台,放眼全球,循循善诱,敦敦教诲,侃侃而谈,娓娓动人。教龄虽短,而所栽桃李遍布天下,培育栋梁充满九州。”</p><p class="ql-block">马赫印象中的马梓材:</p><p class="ql-block">一、1942年大学时期的马梓材,总是穿一袭青布长衫、一双布鞋,朴素而整洁,举止文静,说话也从不高声大气,完全是一副敦厚书生的派头;不苟言笑、严肃对人,没什么架子,并不难于接近。</p><p class="ql-block">二、1949年5月新化简易师范校长时期的马梓材,与在蓝田上学时似乎并无太大变化;还是一袭青布长衫、一双布鞋,还是衣着简朴而整洁,也还是那样严肃、不苟言笑;有所不同的是:这时他为一校之长,不像当学生时那么自在,而是整天在忙忙碌碌。当时,新化也和省城长沙一样,各类学校(包括县一中、私立上梅中学、县女中等等)都已停倮、放假而校园空寂;独有简师,在马梓材的操持下,仍在正常上课。那时,他住处的书架上有抗战期间游若愚搬回的马子谷在上海创办的沪滨书局出版的冯乃超等人的作品;他的长女马苹敢出生,不足一周岁;他大哥马巨材的长女马丽华,正在简师上学。</p><p class="ql-block">三、马梓材虽不像当时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好议论时事、贬斥时弊、甚至还显得慷慨激昂;</p><p class="ql-block">但,在言谈交流中,他的是非观念是清晰的、爱憎倾向也是明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1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年马植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植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生情况:</p><p class="ql-block">马才东房、马莲仙第六子。原名永稷,号子农,又号稻村。出生于1917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育背景:</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毕业于湖南大学农业学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会职务:</p><p class="ql-block">先后工作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邵阳市第六中学、邵阳市第一中学、邵阳市农业学校、邵阳市科学技术局、邵阳市第四中学、邵阳市第九中学、邵阳教育学院;先后担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补充:一、马植材曾任邵阳市第一中学教导主任,该校由湖南省教育厅督学、湖南一师校长、毛泽东老师张干,于1941年4月底在邵阳市府门口法院坪创办;原名“湖南省立第六中学”,1952年12月,更名为“邵阳市第一中学”;素以教学严谨、校风良好、教学质量高著称,享有“湖南第三所好学校”的美誉。二、马植材于七十年代末创办邵阳市第九中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前:</p><p class="ql-block">回到长鄄老家“躲兵”,出于友情还帮助一位长沙的杨姓朋友一同来到长鄄避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后:</p><p class="ql-block">在长沙,看望三哥马子谷及其家人。送给侄子马赫一只经过技术改良后产出的无核蜜桔,这是他们农科院在试验中取得的新成果;这只无核蜜桔,个头比长沙传统出产的“洞庭红”大、水多味甜;现在无核蜜桔已非常普遍,但是那时却非常罕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6年初:</p><p class="ql-block">和千谷坳巨富刘七星(刘七钦)之女刘丽珍在长鄄竹园结婚,刘家和魏光焘有姻亲关系。马子谷专程回到长鄄主婚,这是马子谷离开长鄄后第三次回家;第一次是1923年底为马非百去德国留学筹二千多块光洋,第二次是1924年1月9日马莲仙去世后办理后事。马子谷参加婚礼后回到长沙,多次在家里和夫人尹如平谈及此行的感想,这是他一生中罕见的如此开心地说起兄弟间的事情;他还再三夸赞比马植材小八岁的刘丽珍性格开朗、精明能干、知书识礼,深为感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0-1973年:</p><p class="ql-block">回到长鄄劳动。他数十年如一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一贯是勤勤恳恳对待事业、忠厚谦和与人相处,因而得到各方面的好评与敬重;作为一位毕生兢兢以精审之识见授业、乾乾以慎修之身育人的为子弟师者,他可说一生功德圆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0年秋:</p><p class="ql-block">在邵阳家里,接待从北京回长鄄探亲的侄子马赫;夫人刘丽珍亲自下厨做家乡美食并在饭桌上感慨人世沧桑,动情地讲起她结婚时马子谷说的一些话,手足关爱之情铭心难忘;马植材本人也十分高兴,还不辞劳苦以年逾古稀之体和马赫等人一起驱车回到长鄄,转圈探亲、节奏紧凑,他虽然说话不多但是精神一直不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福禄寿喜:</p><p class="ql-block">2012年4月29日(农历四月初九)米寿仙逝,享年九十六岁。他不仅是竹园“永”字辈十三兄弟中寿数最高的,还是2012年前后去世、长鄄马氏相传七百年男丁中寿数最高的。依据来源于长鄄马氏《四修族谱》中《耆寿表》,记录了从竹园第六世祖仲浩公(享年八十六)以下年逾古稀的男、女历代前辈四百二十三人之名讳寿数;其中,男性共二百五十一人,略多于半数,而寿数臻及九十六以上者,仅得三人;小六叔与十三世祖荣登是并列第三位的享有高寿者。</p><p class="ql-block">马赫印象中的马植材:</p><p class="ql-block">一、小六叔和竹园“永”、“远”两辈马家子弟中大多都性格张拓很不相同,常时都是温言细语、举止慎肃、待人谦和而无争无忤。</p><p class="ql-block">二、1990年秋之后的十余年间,我数次到邵阳,都抽时间去看望小六叔和六婶;小六叔听的时候多,照旧很少讲话,我们之中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冒然去打扰他那种久已成习的宁和、淡默,好像只要有他以那种宁心静气的神气伴在我们身边,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惠心慈和的亲长温仁绵绵传输于五脏六腑,使我们顿时忘却世俗间种种争长较短的烦累。</p><p class="ql-block">三、我最后一次探望小六叔时,印象极其深刻——他床上的寝具洁净如新,卧室内的一应摆设物件也有条不紊、一尘不染,就连那在无声中静缓飘曳的空气,也让人感到一种清澄湛润的温舒;置身于斯,丝毫没有世俗所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那种寝具凌乱积垢、室内杂乱无章、甚至连空气也浊浑令人感到压抑的沉重。至于仰卧于床上的小六叔本人,也颜色淡净、安详,呼吸轻匀、平稳,并无伤痍难耐的痛苦神色。这种情境,令人不由得想起了古人一句深涵辩证哲理的谚语,即所谓“喜丧”——人届百龄,回首一生,上无愧于天,下无负于人老来子女孝顺、挚诚关怀、细心照拂;而得一身无苦无痛,安然待鹤驾来迎而归全于本真,这实在是世俗确难得有的人生结局。虽为“丧诀”,也寓“喜幸”之意寄!</p><p class="ql-block">四、小六叔身上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诸多学派先师们共同认明的“修养身心”的哲理;他的这种状态,是佛门所说的“扫却意尘”的心地境界。</p><p class="ql-block">马一鹰印象中的马植材:</p><p class="ql-block">一、小时候父亲马之建带姐姐马岚和我去小六伯父家,第一次吃到了叫“苹果”和“香蕉”的东西,惊为天物。</p><p class="ql-block">二、记忆中的小六伯父很有亲和力,和他在一起特别舒服,一种备受宠爱与重视之感(这种“重视之感”影响了我一生,是小六伯父让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相互尊重,与辈分、年龄、身份、地位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12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武冈分校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毕业纪念章(马小钧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子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才东公房马莲仙第七子。派名永璞,字育材,号杏村。</p><p class="ql-block">出生于1920年。</p><p class="ql-block">1935年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后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步五队,毕业纪念章的编号为610。</p><p class="ql-block">1949年前担任海军闽厦警备司令部的军需官(上校),马子谷在革命的紧急关头曾短暂避难于马子作住所。</p><p class="ql-block">(补充:武冈分校原称武汉分校,又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钱大钧为分校教育长。 初创于1927年, 1938年春由湖北武昌迁往湖南邵阳、后迁武冈、再迁会同。分校学生由1938年2月第十四期开学起,至1944年3月28日十八期毕业;共毕业学生13804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 O.1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年马之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之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身份定位:</p><p class="ql-block">军委总政文工团最早成员之一。</p><p class="ql-block">出生情况:</p><p class="ql-block">才东公房马国棠第四子。又名马子健、马子建,派名永柱,字良材,号石村。1925年出生于长鄄马氏家族。</p><p class="ql-block">教育背景:</p><p class="ql-block">自1936年起,先后毕业于新化私立长鄄高等小学堂、新化高平永固镇校、邵阳湖南私立邵陵中学、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邵东廉桥三民中学、民国大学(1949年并入湖南大学)、中共邵阳地委资江公学新干部培训班、河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训练团。</p><p class="ql-block">工作简历:</p><p class="ql-block">1944年秋任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学生自治会常务理事;1944年12月初在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聆听胡庶华做“读书救国”的报告;1945年春任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三民主义青年团区队副队长;1946年3月初参加“爱国学潮”,被开除学籍,从此与三民主义青年团脱离关系;1948年任民国大学四零级副级长;1949年4月参加“民大学生运动”,从宁乡串联到长沙,任纠察团团长;1949年6月在新化参加地下党员文诚生领导的地下工作;1949年10月调中共邵阳地委成立的资江公学新干部培训班培训3个月,参加了邵阳专署组织的“户口大清查”行动;1950年元月调新化高平黄信发动群众“减租反霸”,任工作组组长;1950年5月调邵阳地委整编;1950年底,作为随军记者开赴抗美援朝战场;1954年7月受训于河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训练团,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参加五周年国庆阅兵仪式。</p><p class="ql-block">工作经历:</p><p class="ql-block">自1950年6月初起,先后任职于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社、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师范学校、北京中共中央军委直属速成中学教育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三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四中学。</p><p class="ql-block">社会交往:</p><p class="ql-block">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万毅、钟赤兵、邱创成、唐凯、李俭珠、赵军、杨平、刘少奇、罗荣桓、傅钟、萧华、陈沂、陈其通、邹适今、胡庶华、鲁荡平、翦伯赞、张天翼、魏巍、郭永江(荒草)、高玉宝、梅兰芳等。</p><p class="ql-block">文艺作品:</p><p class="ql-block">一生钟爱诗词、文学、曲艺创作,代表作有“乐府诗体”古典诗歌《少司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氏宗祠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1] 槽门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充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于右任: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开国元勋、同盟会骨干、南社重要成员。曾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达34年;同时,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复旦大学校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