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的菜市场

地质队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span></p> <p class="ql-block">  晨起上班,多年一直是步行的。由于办公室调整的原因,现在要穿过门外的菜市场。平日里我是不逛这个市场的,一是不谙厨艺,二是伙食简单,菜品大多在家里人开辟的小片地里解决。如今走过几次菜市场,看着繁华,听着本土音,心里尽然泛起浓浓的烟火气息,且不断的升腾。</p> <p class="ql-block">  自己来自农村,确切是喜欢这种带着淳朴、自然很是和谐的场所的。地上铺一块有点旧甚至破烂不堪的布片、纸片或者是塑料,上面摆一些黄瓜、豆角、西红柿……后面坐一位满脸慈祥笑容的大爷大娘,生意场就成了。记得小时候的生产队,分菜蔬的时候就是这样,根据每家人口,分一定的量,按顺序摆在菜地的小路两旁,队里各户人家大多是孩童们,找到自己家人口的那个数量,稀里糊涂的装筐入篮欢欢喜喜回家。那时候不用讨价还价,也不用挑挑拣拣,一是免费,二是公平。门口这市场,热闹就热闹在品种多,买的人多,卖的人也多。售卖的东西现在发展到不仅是菜蔬,甚至有熬鱼、熟肉、服装、布匹乃至刀剪等日常生活用品。买的人也不局限单位的人,附近小区的人也闻风而至,的确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息。很少顾及菜市场的我,每每走过,也免不了东张西望,或停下来盘亘一会,生活变的多彩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门口的菜市场,是有一段来历的。所在单位是上世纪70年代末搬迁于此的,当时由于单位具备野外工作性质,以及老人们说起来的每天几毛钱野外津贴的原因,地址设在了远郊荒地上一条河沟的两侧,虽然说占地有500余亩,但除过一条自建马路和一道杂草重生、蚊虫聚集且臭味熏天的水沟,可用之地至多剩下一半。随着人员的不断聚集增加,加之交通不便,附近的村民自发的过来摆摊卖些菜品,慢慢还成了气候。曾有一段时间,单位专门建了颇具规模的大棚,棚内修了方便卖菜使用的水泥台子,供前来卖菜的人免费使用,应该说那时候是最正式的“菜市场”了。后来由于职工住宅楼建设,也传说是由于菜市场管理以及责任问题,偌大一个市场拆除了,并没有新建,甚至也没有提供一个比较合适的场地。再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街道建设日新月异,菜市场还以原来旧址为依托,又以地摊的形式残喘地存在了下来。就是这样一个市场,也偶有城管前来规范,好在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简单粗暴,而是围绕一个侧巷子,像潮水一样,或隐蔽一些,或张扬一些。真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由于市容市貌,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给取缔了。</p> <p class="ql-block">  地摊的主角,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或者劳作不便的人们。除了脸庞的颜色和皱纹写满他们的沧桑之外,他们的腰身有直挺的,有佝偻的,我想这大多是生活给他们留下的印迹。对于地摊上买东西,我是有原则的,不仅是物美价廉,更重要的是要看看卖主。他们有的确是年迈体弱,有的确是行动不便,有的是真……我会选择站在他们面前,随意的捡一些物品,不必讨价还价,买下来。我想这些物品对于我来说,买谁的都是买,但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一种心情或者希望。如果有一盏灯哪怕微弱的光,我希望点在黑暗的大家所希望的地方,给周围一点明亮。看着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看着人们无遮拦、近距离很是粗犷但甚为和谐的交流。我想这些老人,这些脸上挂满阳光,心里揣着坦荡的摊主,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是造福一方,让我心生敬仰感激感动。就在最近,马路对面的一排临街商铺,由于种种原因,被业主收回了。一众的药店、饭店、超市、快递点、早餐店、五金店等等,都无所适从的变迁了,随之变迁的,是附近群众的生活方便程度。茶余饭后,这件事成了大家口中的焦点,然而并没有什么“起死回生”之术。</p> <p class="ql-block">  这个不曾太注意的小小菜市场在不断自然蔓延扩大,这是很多卖主和买主们的生活依赖。如今每穿过一次,情感就自然加深一次,体会也更加深刻一次。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全面系统辩证看问题,人间烟火气……这些词语和场景一次次在心间掠过。静下心来想想,科学管理、思想教育、社会实践等等,又何必舍近求远,只要你是认真的,社会的弯弯角角,生活的点点滴滴,哪里还不是一个生动的课堂。因为烟火气,也是生活和工作的繁杂,让我爱上了门外的这个菜市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