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直想去哈尔滨,一直因为各种原因拖着,一直拖到了它火爆出圈,成为国人口中的“尔滨”。</p><p class="ql-block"> 避开暑期,错开节假日,我们选择9月上旬来到哈尔滨。</p><p class="ql-block"> 到达时已经是夜幕四合,华灯初上了。坐在出租车上,我一边感受着当地的温度和湿度,一边打量“夜幕下的哈尔滨”:车水马龙,灯光璀璨,各种欧式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b>马迭尔宾馆</b></p><p class="ql-block"> 这座红砖色、有百余年历史、曾经是哈尔滨最大、最豪华的酒店,也是我了解哈尔滨西洋建筑的起点。整幢建筑在窗户、阳台、女儿墙和穹顶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装饰,虽然搞不清它是古罗马建筑还是古希腊建筑,哥特式还是巴洛克式,但不影响我对它“雍容华贵,浪漫典雅”风格的欣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楼的走道两侧有宾馆所保留下来的珍贵陈列,钟表、电话、铭牌等,均是在宾馆中使用过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 二楼保存有18间历史名人住过的房间,房门的铜牌上记录着名人的姓名和下榻的时间:郭沫若、许广平、何香凝,李立三、朱光亚……。我们的216是“爱国民主人士蔡廷锴”1948年下榻的房间,屋内有关于他的简介。从来不曾想过自己的生活与这位曾经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以这种方式产生联系。</p><p class="ql-block"> 如果可以选择,也许我会选择郭沫若住过的房间,沾一沾大文豪的仙气。</p> <p class="ql-block"> 房间的陈设没有想象中的古朴、有年代感(木地板,老式家具等),一个普普通通的四星级宾馆而已。总算免费赠送的格瓦斯和马迭尔冰棍让它有了几分“哈尔滨味儿”。</p> <p class="ql-block"><b>中央大街</b></p><p class="ql-block"> 马迭尔宾馆坐落在中央大街的中心地带。只下了楼,我们便融入中央大街热闹的人流中。夜晚的中央大街火树银花,霓虹闪烁;游人摩肩接踵,熙来攘往。走着走着,忽然走不动了,驻足细看,人们都抬着头、举着手机,看向一个方向。一座房子的楼上阳台上,身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俊男靓女们,仅凭一台乐器的单打独奏,或者激情澎湃四溢的上肢动作,就牢牢地抓住了路人的眼球,点燃起路人的热绪。“阳台音乐会”,成为中央大街的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道路两侧,欧式建筑一座挨着一座,汇集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折衷主义、装饰主义、文艺复兴、新艺术运动等建筑风格,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每一座精巧的洋楼各自顶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建筑学头衔,默默地展现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细数我见过的、国内的“西洋建筑群”,天津五大道不及此处紧凑集中;青岛八大关不及此处数量大、形式多样;上海外滩不及此处“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为一体”,热闹又多元。这样的中央大街,注定了“没有淡季,只有四季”。</p> <p class="ql-block"> 街头画像在中央大街竟然成了规模。一溜排开的椅子,对面是一溜排开的画师,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地上是一溜排开的作品,70元一张,坐等可取。可以为真人画像,也可以对着手机照片画像。</p> <p class="ql-block"> 走近几个有“生意”的摊位,站在后面默默观看,别说,画的还真有七八分像。在如此昏暗的灯光、嘈杂的环境下,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画作,没有点儿特殊的功夫,还真吃不了这碗饭。如果不是因为奔波了一天形象欠佳的话,我一定坐下来画一张,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体验。</p> <p class="ql-block"><b>上江沿儿</b></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街的尽头是松花江。</p><p class="ql-block"> 松花江的江面很高,高到距离很远就能看到宽阔的江面和流淌的江水。据说水面越高,给岸上人的感觉越亲近,越放松,南京的“莫愁湖”便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相传,哈尔滨人有一种特殊的仪式感——到江沿儿。一有空就到江边走一走,坐一坐。</p><p class="ql-block"> 其实,“到江沿儿”就是一种放空状态,到松花江畔感受江风吹拂,看江水奔腾而过,大船小船破浪前行,江鸥飞舞盘旋,夕阳把江面涂染成一片金黄,舒缓心中的烦躁与疲惫,度过一段闲适又惬意的美好时光。用本地人的话讲,叫“卖呆儿”。</p><p class="ql-block"> 刚去时“不解曲中意”,只是抱怨“怎么有那么多人坐着不走”,“从哪个角度拍照都躲不开人”;再去时“已是曲中人”,宽宽的、长长的、一直延伸至江水里的台阶,以及坐着“卖呆儿”的”人,都成为眼中的风景,我也“入乡随俗”的坐了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b>圣索菲亚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必到的“打卡”之地。这座俄罗斯传统的“洋葱头”造型的红砖色大教堂,从外面看,巍峨壮美,气势非凡。教堂内部,就有些“惨不忍睹”了,墙面斑驳,壁画残破,长椅,宣礼台,讲坛,十字架,管风琴,玻璃绘画,一样都没有,只有孤零零的一架钢琴留下来“撑门面”。历史上的几次浩劫让它满目疮痍,现代人的“骚操作”更是让它雪上加霜。不伦不类的红地毯,毫不隐藏的监控摄像头,广播喇叭播放的“解说词”,都与教堂的氛围格格不入。</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人似乎还嫌“祸害”得不够,居然在里面办起了“画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可是来过和没来过哈尔滨的人都知道的哈尔滨“地标性建筑”啊,应当作为文物妥善保护的,不是吗?我真想说,尔滨,你上点儿心好吗?!</p> <p class="ql-block"> 但是,当我了解它曾经被用作话剧院的练功房和百货商店的仓库,看到它昔日灰头土脸、被周围民居遮蔽的样子后,似乎又该为它的今天感到知足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b>哈药六厂</b></p> <p class="ql-block"> 哈药六厂版画博物馆,坐落在哈药六厂旧址内,来这里参观的人并非对版画有什么兴趣,十之八九是冲着看它的建筑来的。</p> <p class="ql-block"> 整体建筑是一座欧式风格的U字形六层楼,外表面积为95%的花岗岩雕刻,包括立体雕刻、线雕、浮雕等,每一扇窗户的玻璃上都有黄金色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厅,粗大的罗马柱巍然屹立,水晶大吊灯璀璨夺目,古典欧式的大理石墙面浮雕与天使雕像交相辉映,目光所及之处皆是金灿灿亮闪闪的顶级奢华装饰。</p> <p class="ql-block"> 走廊内,水晶吊灯璀璨夺目,墙壁和房门图案全是实木雕刻,并覆以金箔。</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座富丽堂皇的“东北卢浮宫”建于2004年——哈药六厂最辉煌的时期,当时是用作办公楼,花费13亿。</p><p class="ql-block"> 参观时听到有人说:“这么豪华奢靡,难怪药卖得那么贵!”还有人说:“有钱这么造,不如给职工多发点福利!”其实后一个人说错了,哈药六厂当年的职工福利不要太好哦,从分房子、汽车,到分金条,夏天发冰箱,冬天发貂皮大衣,让全哈尔滨的人都眼红。</p><p class="ql-block"> 2008年始,哈药六厂开始走向衰落。2018年,哈药集团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中的座次已经从第一名下滑到第63名。其中的原因有多重,与整个东北的经济环境,与整个行业的竞争和变化,与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和水平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真正让其跌入谷底的是,由于安逸太久而忽略了发展药企核心竞争力 —— 研发。</p><p class="ql-block">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面对今天的哈药六厂,我没有任何的幸灾乐祸,有的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把当初暴发户式的挥霍、得瑟的精力和财力用在正地方,也许今天不至于如此吧。</p> <p class="ql-block"> 参观的是版画博物馆,看到眼里的全是建筑;本以为是个药厂,没想到是个宫殿。</p> <p class="ql-block">(2024-09-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