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禅寺祈福

华而实

<p class="ql-block">中秋与友到赵县柏林禅寺祈福。</p><p class="ql-block">保佑老人身体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保佑家人幸福平安!</p><p class="ql-block">保佑工作顺利!</p> <p class="ql-block">赵县古称赵州,是全国首批“千年古县”。见于文献记载已有2500多年历史,作为郡治、州治时间长达1800多年。这里古迹众多。</p><p class="ql-block">官网介绍</p><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p><p class="ql-block"> 柏林禅寺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遥相望。它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僧传记载,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p><p class="ql-block"> 金代,这里一度改为律宗道场,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扬戒律达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诠宗律师。金朝末年,法传临济正宗的归云志宣禅师主持法席,柏林寺由此革律为禅,宗风大振。归云禅师平生主持七所名刹,望重当时,现在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这里先后有圆明月溪禅师、鲁云行兴禅师,都是宗门大德,柏林寺由兹气象恢宏,成为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明清两朝,中央朝廷管理赵州地区佛教事务的机构——僧正司设在柏林寺。当时柏林寺的住持往往同时兼任僧正司僧正。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屡遭劫难,殿堂、经像荡然无存。到1988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古柏,很难使人想到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刹。</p> <p class="ql-block">柏林禅寺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古称<b>观音院</b>,宋代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b>元代起即为柏林禅寺</b>。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柏林禅寺从古至今香火绵延不绝,高僧辈出。根据僧传记载,著名译经大师<b>玄奘法师</b>在西行前往印度之前,曾在柏林禅寺跟随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到晚唐时,禅宗巨匠<b>从谂禅师(赵州和尚)</b>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b>“赵州门风”</b>,由此柏林禅寺也成为佛教禅宗一座重要祖庭。</p> <p class="ql-block">禅寺的山门黄瓦红墙,一对硕大的汉白玉狮子雄立两侧。门楣上方高悬着<b>赵朴初</b>题写的“柏林禅寺”四个大字。门旁有一副对联:“<b>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b>”,乃中国佛协副会长、河北省佛协会长、柏林禅寺原方丈<b>净慧法师</b>撰写。柏林禅寺的山门建于1993年。与韦驮殿组建为一体,三座门高低并列,后建韦驮殿,与三门成丁字形布局,富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金代,柏林禅寺一度改为律宗道场,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扬戒律五十年,最有名的便是佺宗律师。金朝末年,法传临济正宗的归云志宣禅师主持法席,自此之后柏林禅寺革律为禅,宗风大盛。</p><p class="ql-block">元代,柏林禅寺先后有圆明月溪禅师、鲁云行性禅师行化,因此这里更加气象恢弘,成为燕赵一带佛教中心。明清两代,柏林禅寺继续发展壮大,寺院住持同时担任朝廷僧正司僧正。</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国以来,由于战乱等原因,柏林禅寺遭受多次劫难,寺院建筑、佛像等损毁殆尽,寺院中仅剩<b>赵州禅师舍利塔与二十余株唐朝古柏</b>。改革开放后,柏林禅寺恢复佛教活动,寺院建筑得到逐步修复。</p> <p class="ql-block">门内中央屏风面南悬挂《佛祖源流图》,是释迦牟尼佛讲法的场面,画面有佛教人物八十九位。画面上还能看出有赵州桥、赵州陀罗尼经幢、真际禅师塔和钟鼓楼等建筑等。<b>“天下赵州</b>”和“<b>佛化三千界 法传不二门</b>”楷书均为唐颜真卿的书法集字。</p><p class="ql-block">天下赵州”,这是一千多年前赵王对赵州禅师德化广大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山门与韦陀殿</p> <p class="ql-block">入得寺门,青石红墙,绿松长阶,古柏参天,庙宇辉煌。院内人海如潮,香烟缭绕,有身着僧衣的民间居士,有腰挎进香包的远来香客,也有携老扶幼的家庭团队,还有戴着眼镜的莘莘学子。老的一脸虔诚,少的满眼敬畏。持烛的,恭恭敬敬,插香的,小心翼翼。虽然香客人数众多,但只见人挤人,并无太多的喧嚣。</p> <p class="ql-block">柏林禅寺沿中轴线共分布有五进殿宇,分别为山门韦陀殿、普光明殿、观音殿、无门关(禅堂)、万佛楼。两侧另分布有赵州塔塔院、护法殿及钟鼓楼、福慧堂、愿海堂、指月楼、会贤楼、祖师殿、伽蓝殿、方丈寮、问禅寮、云水楼、茶香楼、香积楼、文殊阁、普贤阁、古佛庵、归云庵、珍旭楼(河北省佛学院教学楼)等殿堂。</p> <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占地435平方米,为僧人早晚诵经及举行重要佛事活动之处。于1991年11月动工兴建,1992年7月底竣工,位于过去“牟尼殿”旧址。普光明殿为木结构单檐宫殿式建筑,上覆以黄琉璃瓦,风格典雅,气势雄伟。殿内供奉着高3米、重达10吨、用大理石雕造而成的释迦佛坐像,汉白玉贴金.两边分别是佛的侍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殿北墙东侧供文殊菩萨像,西侧供普贤菩萨像,均为汉白玉雕制。东、西两侧墙上拓片是十六尊者画像,原作者是五代高僧贯休大师。</p><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后面上悬匾额“最胜觉场”,其东廊扇面匾“香云弥布”;西廊扇面匾“法雨缤纷”。</p> <p class="ql-block">由佛性法师撰联,胡桂林书写的外柱联<b>"东汉肇基李唐分院净域喜重光门外石桥惊岁月;玄奘衍论真际传禅慧灯欣再耀庭前柏子话沧桑</b>。",切合了古寺的演化,人物的承接。由<b>赵朴初</b>撰书的内柱联"<b>本份事接人洗钵吃茶指看庭前柏树子;平常心是道搬砖盖瓦瞻依殿里法王尊"</b>,揭示了禅学修行的经典公案和真谛。</p> <p class="ql-block">莲座拥祥云,净域宏开登福地;</p><p class="ql-block">禅林施法雨,慈航普渡出迷津。</p> <p class="ql-block">顺普光明殿东垂门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到观音殿和藏经楼。观音殿、藏经楼于1995年落成,由香港杨勋居士捐资修建。观音殿前古柏,树干苍劲,虬枝盘空。,观音殿可以说是寺内最为著名的佛殿之一。因为柏林禅寺在东汉末年始建时称观音院,唐僧修习"成实论",从谂示语"赵州茶"皆在观音院。观音殿前古柏布翠,碑石颂史。观音殿内古柏塑身成佛,点化世俗人众。</p><p class="ql-block">殿檐中间的对联"<b>莲座拥祥云净域宏开登福地,禅林施法雨慈航普渡出迷津</b>"。</p><p class="ql-block">两侧为:"<b>平地涌楼台万众香花修供养,劫灰成世界千年法炬续薪传"</b>。两幅对联把观世音的功德与信众的信仰不着痕迹的表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此殿所供观音菩萨像,系用柏林寺千年古柏雕制贴金而成,东西两侧分别为善财、龙女。</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后是一个封闭的院落,从“揽胜台”图上可以看出是三个并排的建筑,那里应该是柏林禅寺的核心所在。中间法轮阁,院门上方悬匾“无门关”,内联“无门关里圣贤辈出,选佛场中海众同参”;外联“柏翠雍华古趣永,林丛穆茂朴风滋”;东侧是开山楼,院门上方悬匾“方丈”,院门楹联是“万法本空问祖师带来何物,一尘不染要当人直下承担”;西侧是怀云楼,院门上方悬匾“问禅寮”,院门楹联是“赵州茶香明心性,庭前柏子悟真空”。</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1999年奠基兴建。整座建筑东西长70米,南北长50米,通高37米,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从外面观看,这万佛楼规制宏大,外为三重檐,内为两层楼,一层是禅修中心,可容纳千人坐禅,二层是大雄宝殿。是国内十分罕见的大型佛殿建筑。楼内供奉着5尊4.5米高的铜质五方佛,楼的墙壁上供有10000尊33厘米高的铜质小佛像。</p><p class="ql-block">据说万佛楼37米多的高度与赵州桥的跨度刚好吻合,正好迎合了<b>桥度人形佛度人心</b>的禅机。楼里一楼正中为通高4.8米的镀金<b>五方佛</b>,中央毗卢遮那佛由法界体性智流出,东方阿閦佛,由大圆智镜流出,南方宝生佛由妙观察智流出,西方阿弥陀佛由平等性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所作智流出。而10048尊佛则分属五方佛。</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三层悬匾“万佛楼”,二层自东向西依次悬匾“体解大道”、“宗风重振”、“人天法窟”、“龙象腾骧”、“发无上心”;一层自东向西依次悬匾“同登觉岸”、“祗园彩”、“尘刹圆融”、“入解脱门”;一层正中悬匾“菩提场”,一层大殿门上悬匾“法音宣流”。</p><p class="ql-block">门外内联<b>"钟声塔影柏子庭前千年香火千秋寺,国泰民安光腾法界万人同建万佛楼</b>",显示出柏林寺的历史悠长和香火旺盛。外联"<b>千年柏子无情参不破生活本如且吃三百禅棒,一盏香茶有意品得出甘苦真味许见十万佛心"</b>,道出"柏树子,吃茶去"典故的真意。万佛楼两侧的文殊阁与普贤阁如影左右护着五方佛的巍峨。</p><p class="ql-block">殿内法座柱联是“<b>巍巍万佛楼万德金容慈云普荫百万人天同尊仰,济济千佛殿千秋法炬慧焰辉腾三千世界共皈依</b>”。</p> <p class="ql-block">除了五座大佛外,还有小铜佛像共计10048尊,其制作法式亦据<b>五智五方五佛</b>教义安排。其中一楼北墙两侧共2016尊为中央毗卢遮那佛;二楼东墙2010尊为东方阿閦佛;南墙2002尊为南方宝生佛;西墙2010尊为西方阿弥陀佛;北墙2010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2008年农历四月初八,万佛楼一楼新供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3600尊,现万佛楼共供奉佛、菩萨像13653尊。</p> <p class="ql-block">柏林寺塔特点:一是历史古老;有近千年的历史,巍然壮观,国内罕见;二是根深蒂固,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和1966年邢台6.8级的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和新塔一般;三是塔形壮丽,水色山光,白云塔影,使游人赞叹不已;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衬,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p> <p class="ql-block">柏林寺塔又名从谂禅师舍利塔,平面呈八角形,七级。举高39.5米,坐落在高达2.5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为纪念唐代著名高僧<b>从谂真际禅</b>师于元代天历三年建造的,距今已有六百七十余年的历史,据说该塔内珍藏着他的舍利子。</p><p class="ql-block">台基分上下两层,下层石砌、上层砖砌。塔的下部为砖制须弥座。须弥座上部用砖仿木构,做出斗拱、平座。平座上浮雕围拦、格子栅栏和花卉等装饰图案。以四层仰莲承托塔身的第一层,高度约占全塔总高的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东西南北四面以砖刻壶门,另外四面以砖刻格子棱窗。正面有石匾,上用楷书阴刻“<b>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b>”十六个大字,左侧楷书阴刻“天历三年孟春上旬吉建”十个小字。塔一层飞檐用木制,二层至第七层改用砖雕。出檐长度逐层收敛,各层檐角均系木制,其脊上立一尊铁质罗汉像,下吊风铎。</p><p class="ql-block">明代顾乾《三十六景图》中称之为“古塔穿云”;清代黄申瑾《二十四景图》中称为“塔影团圆”。</p> <p class="ql-block">按顺时针方向双手合十,默念一周“上塔”“下塔”。</p> <p class="ql-block">柏林禅寺前任住持<b>上净下慧老和尚</b>。出生于1933年,他是中兴柏林寺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他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和河北《禅》杂志主编。法师髫龄出家,早年曾亲近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并从其承法成为临济宗、曹洞宗传人。法师日常法务繁忙,但精力过人,虽日理万机,但常安详自在。1993年,法师根据自己几十年修学佛法的体会,结合时代潮流,正式提出“生活禅”,作为柏林寺修行弘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针。“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能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互相熔铸,产生出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趋向智能的人生、圆满的人生。”(《生活禅开题》)围绕这一思想,净慧法师提出了一系列修行的方法、原则。他把佛法的思想凝炼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宗旨。几年来,生活禅受到教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好评。</p> <p class="ql-block">净慧和尚</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柏</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的东面是文殊阁,悬匾“西来堂”,两幅楹联是“云影空明应听霜钟醒世梦,风声寂静且看柏子透禅机”和“忘言真际西来意,垂手尘寰生活禅”。万佛楼西侧是普贤阁,悬匾“风幡堂”,两幅楹联是“无情说法塔铃便是广长舌,有愿作佛香篆还成最胜因”和“庭前柏树祖师意,竿上风幡仁者心”。</p><p class="ql-block">万佛楼对面是<b>善缘门</b>,匾额“盛世善缘,楹联“五方调御晖三界,万佛神州第一楼;侧联“万佛聚名楼伟光无量,千圣启法会普刹群机”。进入走廊内匾额“佛国长春”,东西侧匾分别是“<b>善果”、“胜因”</b>。</p> <p class="ql-block">官方图片和官网</p> <p class="ql-block">柏林禅寺存有<b>“禅茶一味”</b>碑,碑记中写道:<b>“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b>,这三声“吃茶去”,道出了赵州从谂禅师的一片禅心,这杯茶禅林人誉为“赵州茶”,千年以来开示了无数修行学人。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写到:<b>“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b></p><p class="ql-block">1996年,柏林禅寺注册江西云居山产云雾茶为“赵州茶”商标、该茶为柏林禅寺专供、专销、专用。净慧老和尚还专门赋《题云居山产“赵州茶”》诗一首:</p><p class="ql-block"><b>燕山修水隔天涯,明月清风共一家。</b></p><p class="ql-block"><b>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b></p><p class="ql-block">赵州禅茶,馨香弥久。</p><p class="ql-block">唐代赵州禅师在观音院(今柏林禅寺)留下“吃茶去”的禅门公案,催生了茶禅之道。千年来,一盏禅茶,清香四逸,飘然过海,泽被韩国、日本,后辗转传播到欧美。</p> <p class="ql-block">禅是梵文“禅那”的省音译,意译为“思维修”、“静思虑”,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b>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b></p><p class="ql-block">而茶则是禅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生活禅”概念的提出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实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中,<b>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b>。中国的茶文化的精神可以用‘<b>雅</b>’字体现。‘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