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乡村:㟙山汤故事

沧浪书客

<h1><font color="#333333"> 㟙山汤故事</font></h1><font color="#333333"><br> 传统村落中,根据地势地形或其他特殊缘由,将几个村子合来叫一个统一的名子,同时还保留着各自自有的名子。用现在的话说叫做整合。历史上,这样的村子或是一个基层管理单位,称都或社。人民公社时期,一般都是一个管理片区,有利于推行政策,管理指导。莱山区的㟙山汤就是一例,由七个小山村组成,散落在㟙山山脉的西北山坡上。七个小山村分别是于家汤、郑家庄、夹河、后山、李家庄、初家汤和巫山庄。而且七个小山村规律地、两两对应地排列在于家汤河左右,巫山庄则远远地高居在西南方的巫山坡上,注视着河两岸的六个村。<br> 㟙山,又名雀山。清时有一个牟平人张崧(现属于乳山),写了一本书叫《幼海风土辩证稿》,将㟙山写成“皵山”。原因是此山“南北横卧,层陵断雾,罩络群山,遥望崖壑重深,如画家细皴,”故以皵命名。此山居牟平区的王格庄、观水、高陵以及莱山区院格庄的交界处。主峰海拔650多米,为莱山区的最高峰,牟平区的第二高峰。㟙山汤七个村周边有巫山、将军帽、双王顶、铁状岭、虎龙头、盘长岭,都是㟙山的余脉,向西北方向的延展。可以说是丘陵沟壑相连,村与村之间地连片,房连脊,鸡犬相闻,人相识,多联姻。㟙山有温泉,地处于家汤河与院格庄河交界处,于家汤村旁,故亦称为于家汤温泉,也有叫院格庄温泉的。民间传说温泉早先是在初家汤村附近的,后来由于地质变化下移到于家汤村北。我觉得,传说听听而已,毕竟不是信史。</font><br> <h3> <font color="#333333">㟙山汤诸村,山清水秀,峰岚叠翠,奇花异草遍地,有很好地自然风光。有较为丰富的人文资源。七个村的建村成村,都隐含着许多感人且富有启迪的人文故事。如郑家庄开村人受雇为南塂村一富家大户看守山岚的故事;初家汤冷热泉以及铁牛的传说;古代开矿炼铁的传说;蛟龙出海、巨石三印的故事;巫山庄人怀望家乡植槐树的故事;还有那个艰苦岁月里为新中国奋斗的故事;还有在那个大干快上、重新安排山和水的时代,留下的灌溉蓄水用的平塘大口井水库、知青大院、农村社员之家等等;每一件事里,都有说不尽的故事,都浸润着奋斗者的汗水,都隐含蓬勃向上的精神,这些都是今天㟙山汤七村人前进发展的基础与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br>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现代思维理念的传播,㟙山汤人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融合各方优势,不断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产业升级换代,推广发展新业态。旧村面貌焕然一新:开发利用温泉资源,建设了汤墅小镇;环境修复再造打造绿水青山,蓄养金山银山;开发集旅游休闲、乡村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竹梦村,以及现代农场等等。用现代理念整理山河,整山山绿,整水水秀,整村村美,四季花开,莺歌燕舞、潺潺流水、袅袅翠烟,育人人智,脱骨换胎。每个村子都是新气象,新风貌,新农村,新家园,新主人;由走出去再走回来,情系山水,逐梦乡野,如涓涓细流而出。相信: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必然会形成潮流的。<br></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h3> <h3>  于家汤,明末清初建村,为文登大水泊于姓迁此建村。初名为上于村。民国36年(1947年)因村北温泉更为现名。属于以泉命名。</h3> <h3>  郑家庄,清康熙年间(1662—1722),此地为今芝罘区南塂村一富户山岚,雇佣乳山郑姓人家在此看山岚。后意外得金银一宗,买下富户山岚土地,并建立村庄,取名郑家庄。</h3> <p class="ql-block">  夹河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6),王姓由今莱山区初家街道樗岚村迁此建村。因村处于家汤河与夹河之间,故命名为夹河村。</p> <h3>  <font color="#333333">后山村,明末清初,初姓由云南移民定居于此。因村北有一小山,故名后山村。</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  初家汤,明末初姓来此落户,命名初家疃。1959年因村北于家汤温泉,更名为初家汤。</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  李家庄,清末建村,与初家汤村隔于家汤河为邻。李家庄村南有一个小园夼,曾经有个庞大的铁牛,埋入泥中大半。传说1958年大炼钢铁炸毁,作为炼铁原料。</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  巫山庄,清末建村。村中有一株老槐树,为建村初时,一户人家在门前所植。至今,树在屋空。</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