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来青州旅游,有一个地方是很值得一看的,那就是青州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县级综合性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馆内现藏各类文物5万余件,包含珍贵文物3000余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开放时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例行闭馆(节假日期间除外)。</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预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官方微信公众号“青州博物馆”进行预约,并在预约时间段入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藏品:三大镇馆之宝——龙兴寺佛教造像,明赵秉忠状元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最有特色的是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还有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的殿试卷,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为明代原物。它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是海内外孤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汉代“宜子孙玉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2年春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古墓中出土。经鉴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完整、最大、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质地为和阗墨玉。圆形出廓,外径15.4厘米,内径2.6厘米,出廓5.4厘米,重375克。中部有凸起圆环。环与外廓间交互浅浮雕夔龙与乳丁共8组。环与内孔间雕乳丁158个,背面与正面同,是乳丁减为118个。出廓部分由透雕夔龙纹组成,纹中间透雕“宜子孙”三字。这块玉璧以体形大,雕技精湛为世人所珍,是仅见的有字汉璧,为国家一级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6年10月7日,青州博物馆在青州龙兴寺遗址内勘探并抢救性发掘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并在博物馆展出。龙兴寺约始建于北魏时期,元末明初废弃,是一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最北部,南北长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着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既有大型造像碑,又有单体造像,涉及佛 青州市博物馆地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像、菩萨像、弟子、罗汉像、供养人像等诸多题材;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高仅20厘米。装饰丰富多彩,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无所不包。其中北齐时期用青州本地出产的石灰石雕刻的石像为最多,绝大多数上施彩绘和贴金,部分保存较为完好,实属罕见。这批佛教造像延续时间长达500年,类型多样,造型优美,雕刻精湛,立体感强,威严凝重,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群之一,被评为‘96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国家文物界的权威人士认为:龙兴寺佛教造像“地方特色鲜明,整体艺术很高,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状元殿试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中国唯一的殿试卷真迹,价值连城。它的发现和失而复得,曾引起国内外的一阵阵轰动,外国几家通讯社也曾为此争发消息。它填补了中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中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系国家一级文物。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为19折册页,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当时的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下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为满足专家学者及收藏家的要求,青州博物馆将状元殿试卷复制展销。赵秉忠(公元1573-1626年),青州郑母镇人,15岁补府学生,25岁中状元,30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升庶子,典试江南,曾为国家选拔过不少栋梁之才,官至礼部尚书。因受魏忠贤阉党迫害,致仕还乡后又被削官夺俸。天启六年,愤懑而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战国金环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鹿和鹰打造整体造型,是一个剑把手。这种造型的器物曾在东亚、西亚有所发现,属于斯基泰文化。金环首的出现,是战国时期青州域外贸易往来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西汉彩绘陶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6年,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被发掘,出土的陶器、陶俑表面大都保留色彩鲜艳的彩绘,是目前我国西汉时期同类文物中彩绘保存很好的一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龙山文化陶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代均有临摹者,青州博物馆就藏有一版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明朝苏州城的优美风景以及江南民众的生活。卷末署“实父仇英摹宋张择端笔”,卷尾还有文徵明、彭年、严讷、王世贞等人的题跋和印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