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湖钩沉》内容提要</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乡土读物。它亦文亦史,文史结合,搜奇揽胜,索隐钩沉,详实记述了湘中古镇云湖桥境内的山川风貌、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流人物、风物特产、历史掌故,上下五百年,方圆近百里,反映了自明代以来古云湖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云湖桥人改天换地、奋发图强的风采,讴歌了一代文豪王闿运故里的人文精神,不失为对读者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乡土教材。</p><p class="ql-block">自2022年以来,作者多次深入云湖桥实地调研、考察、采风,广泛搜集资料,创作相关作品;同时,扒罗剔抉,汰沙淘金,潜心写作,反复打磨,夜以继日,寒暑不辍,终于积腋成裘,写成这部《云湖钩沉》。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和汗水,流露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p><p class="ql-block">该书25万字,收入文稿99篇,分为“山水清音”“虹桥遗梦”“胜迹寻幽”“地名索隐”“物产撷英”“银河帆影”“千秋佳城”“乡土故实”“故园新貌”九个单元;同时,收录作者近年所作思乡诗词50首,并配有图片近200幅。可谓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云湖钩沉》的出版,无疑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也为家乡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p> <p class="ql-block">湖南花鼓戏《蔡坤山犁田》,亦名《正德游垅》《正德遇饭》,取材于民间传说“正德下江南”的故事。长沙、岳阳花鼓戏以打锣腔演唱。湖南各地花鼓戏均有此剧目。其剧情梗概是:大家闺秀魏氏因家遭奸臣陷害,流落民间,嫁与农民蔡坤山为妻。一日,蔡坤山在垅中犁田,魏氏到垅中为丈夫送饭,适逢正德皇帝微服私访路过此地,人困马乏,饥饿难耐,遂向魏氏乞食。魏氏心地善良,慨然将饭菜分给正德皇帝充饥。正德皇帝感念魏氏贤淑,赐这对夫妇“三十亩无粮田”,并封蔡为宛平县令,魏氏为夫人。</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湘潭县云湖桥石井铺,云湖桥亦因“三十亩无粮田”的传说而久负盛名。云湖桥南边旧有晏家巷,属于今石井铺村,巷边有“三十亩无粮田”,县志有载,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石井铺位于云湖桥镇东南,涟水西来,田畴错落,韶山灌区自流灌溉,水旱无忧,农作物丰茂。这里人文璀璨,水秀山青,是晚清文豪、国学大师王闿运故里,也是湘军将领、福建陆路提督王明山故里,还有尚书谭光禄的故里。“三十亩无粮田”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使石井铺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诗曰:“毓秀钟灵地,人文荟萃乡。免粮三十亩,今古颂贤良。”</p><p class="ql-block">石井铺境内有个义山公,是一个古老的屋场。当地民间流传有一句俗语:“贤良女子解得金腰带。”这是一句赞美女性贤淑的话,亦源自正德皇帝游龙的传说。相传明武宗朱厚照微服私访来到湘潭,行至一处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腹中饥饿难耐,恰逢农夫蔡坤山的妻子魏氏为夫送饭,贤惠的魏氏将午饭施舍给了正德皇帝,却遭到丈夫责打,正好被正德看见。当正德问及时,魏氏谎称是丈夫责其怠慢了客人。此事使正德体察到黎民疾苦,也深为魏氏的贤淑所感动,当即解下身上的金腰带赠给魏氏,并下旨划拨30亩良田给蔡坤山,同时减免皇粮。接着,又任命蔡坤山为宛平知县,封魏氏为夫人。后来,民间用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对此进行歌颂,其中花鼓戏《蔡坤山犁田》演绎的故事流传甚广,因体现了民本思想,而传唱大江南北,深受百姓喜爱。</p><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有陈庆龄(1883—1957)名健凌者,湘潭县景泉乡(今属乌石镇)石子头人,曾任湖北省谷城县县长、湖北省高等法院书记官等职。其工书法,擅诗联,曾撰自家门联:“读书最乐;为善至佳。”新中国成立初期,陈庆龄又为石子头土改祝捷大会戏台撰联云:“蔡坤山宛县为官,哪个敢嫌牛屎臭;桂妹子家庭和好,谁人不爱小姑贤。”上联即用了蔡坤山犁田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不过,据正史记载,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并没有到过湘潭,到湘潭的实为明吉藩王,“三十亩无粮田”乃明吉藩王所赐。据清光绪十四年(1889)王闿运主修的《湘潭县志·山水》载:“明吉藩赐庄,又在其南,所谓卅亩无粮。野语以为正德微行,乞食田妇,夫笞捶甚苦,诡对云,责其慢客。故酬妇同于柏谷,得田比于窌。案(按),田中立石刻云:湘潭卅九都地名早禾塘,钦赐吉府庄田,东至晏文贵田界,四至广方二三里,田亩数万。盖初封租食之土。然以史正俗,是亦所谓口众我寡,不如稗官之解纷矣。”</p><p class="ql-block">王闿运所说的“田妇”,即指蔡坤山妻子魏氏。王氏乃国学大师、方志大家,又是云湖桥人,对当地历史是熟谙的。王闿运19岁时中秀才,曾回到云湖祭祖,过石牛塘,寻访“先世旧卜宅”之所,所见“良田华屋皆虚丘”,又闻“道旁衰病头白翁,强说南巡盛时事”(见王闿运《石泥塘行》)。南巡指正德皇帝游龙。</p><p class="ql-block">由王闿运主修的县志可知,“三十亩无粮田”为明吉藩王所赐庄田,并非明朝正德皇帝游江南时所赐。历史上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并未下过江南,亦未到过湘潭,因此不可能到过云湖桥;所谓“正德游龙”,纯系子虚乌有,“野语”毕竟是野史,难免穿凿附会,张冠李戴。</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明吉藩王,确实到过湘潭。他娶了一个大美女徐妃,湘潭十四都人,并在湘潭十八总燕窝里建有行宫。二人曾相偕游雨湖,见雨滴荷钱,感景而命名。</p><p class="ql-block">“三十亩无粮田”,云湖桥有石碑为记,曾立于石井铺,有四块之多。据李建国所撰《“三十亩无粮田”的由来》称,其中义山公一块,茶亭岭(今云湖中心小学侧)一块,新巷山一块,颜角塘高碑滩一块,解放前四块石碑仍可辨认。李建国家就住在“三十亩无粮田”边,义山公这块石碑就立在他家菜园内,“大跃进”时期,石碑被挖去修湘黔铁路桥。他家附近早些年有两棵“异树”,枝干上呈圆形、下呈正方形,名曰“筷子树”,传说是正德皇帝吃了魏氏的饭后随手将筷子插入路边,便长成了这种树,只可惜曾几何时这两棵树给毁了。</p> <p class="ql-block">1961年冬,彭德怀元帅回乡调研,当时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正带领地委工作组在湘潭县姜畲公社清联大队搞五定到组(定领导班子、定生产计划、定分配办法、定征购任务、定奖罚制度)改进经营管理试点,工作组与姜畲公社党委正在开碰头会。彭总回到湘潭县,要求见华国锋,了解湘潭地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华国锋决定在姜畲会见彭总。</p><p class="ql-block">12月15日(农历十一月初八)上午9点许,彭总一行四人从湘潭锰矿来到姜畲。按约定的时间,时任姜畲区委副书记的陈且宁(后任湘潭县政协主席)陪着华国锋早早来到姜畲粮站河边仓库的前坪等候。一会儿,彭德怀乘着吉普车到了,只见他身穿一件旧青呢子中山装,身材高大、魁梧,态度和气,为人朴实、大方。彭总下车后步行到区公所,在武装部长辛文的住房开了一个小座谈会。这天天气较冷,屋里烧了一盆火。参加座谈会的有彭德怀、华国锋、陈且宁,还有彭总的秘书,四人各坐一方。</p><p class="ql-block">华国锋首先简单地谈了一下湘潭地区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情况。彭总不时地插话,说:“我在锰矿住了十多天,看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极为困难,生产积极性不高,大跃进打乱了一些制度,粮食减产,生猪生产下降,出口外汇减少,进口外汇增多,看你穷不穷?生猪是我们国家争取外汇的主要物质之一,要恢复到1957年的生猪外汇水平,至少也需要十多年。”华国锋说,我们正在研究改进经营管理方式的试点,搞“五定”到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恢复和发展生产。他说:“攸县菜花坪已经这样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彭德怀说,恢复生产困难是很多,“五风”破坏了生产工具,连水车都没有了。要重视困难,扎扎实实地做工作,森林的恢复时间要更长一些。过去,姜畲一带有很多大树,现在都被砍光了,沿途只看到一棵大樟树(指金陵大队那株大樟树)。</p><p class="ql-block">陈且宁说,大炼钢铁中是砍了一些树,现在正在造林,封山育林。彭德怀问陈且宁:“你来姜畲好久了?”陈且宁答:“我是1960年从宁乡调来的。”彭总说:“好啊!你从刘主席家乡调到湘潭县主席家乡来工作。湘潭的地名,有许多传说。比如姜畲,就曾听说明朝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游江南,在靠近涟水的这个小集镇上路过,买了一块生姜,冇给钱,是赊的账。所以,后来人们便把这地方叫做姜赊(畲)。”彭德怀笑了笑,接着说:“据说,正德皇帝在云湖桥那边还封了三十亩无粮田哩。”陈且宁答:“是的,我们都听说过。”</p><p class="ql-block">彭德怀继续说:“这是在云湖桥颇为流传的故事。当年,正德皇帝行到云湖桥时,看见一个农妇正在为犁田的丈夫送饭。皇帝装着乞求的样子,要妇人施舍一份。妇人同意了。皇帝见到妇人遭到丈夫的打骂,便问妇人挨打骂的缘由。妇人却说,是丈夫责怪她,没有将客人请到家里去。皇帝转忧为喜,连称他们夫妇乐善好施。还为他们封送了三十亩无粮田,并破格提拔农夫为六品官。”</p><p class="ql-block">听了彭总讲的故事,大家都感到欣慰,称赞好人有好报,也为皇帝体察民情、悯农恤苦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时光似流水而逝,沧海桑田,时代步入二十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富民政策,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岂只是30亩田不用完粮,全国农村都免征农业税,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作田完粮”的历史。石井铺村,这个小山村——当年正德皇帝赐封“无粮田”的地方,如今成为了新农村示范村。蔡坤山犁田故事的发生地——石井铺义山公,也成了美丽屋场。</p><p class="ql-block">义山公屋场从建造迄今已经90多年历史。根据当时所刻石碑上的记载,该屋场创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当时有义士号召当地乡绅乡民,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共同修建此屋场。其中最多的捐了一百银元,少的也捐了一石谷。集众人之力,建造了能供几户守山、扫墓、护墓人居住的一栋大公屋。公屋门前是一条非常宽阔的麻石路,也是长沙经湘潭至卲阳的驿路。晚清国学大师王闿运曾在路边建了个供行人歇脚喝茶的亭子,名曰源远茶亭。公屋前方,有大片山坡,被称为义山,由大义山、细义山、新义山组成,专供死人安葬。不论是当地去世的或是外地人死后无人料理的,都能在此入土为安,并且长期聘请了守山、护山、扫墓、护墓之人,严禁牛羊践踏、小孩玩耍,更不许不法之徒乱来。</p><p class="ql-block">义山公美丽屋场,以义山公屋场和湘绮楼诗社(社址设在李建国家)为依托,精心打造而成。这里人文璀璨,水秀山青,是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屋场。李建国曾题《义山公屋》藏头诗曰:“义举传佳话,山丘纳野坟。公心涵大爱,屋舍见情真。”</p><p class="ql-block">义山公附近有国学大师王闿运及提督王明山、尚书谭光禄的故居。环绕周围的还有湘黔铁路和320国道,不远处有云湖河潺潺流过,乡村公路贯穿各家各户。云湖老街、云湖桥镇中心小学、石井铺村委会亦坐落于周围。每到夜晚,彩灯闪烁,歌舞翩跹,恍惚有置身世外桃源之感。</p> <p class="ql-block">赵志超,号耘斋主人,湖南湘潭人。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p><p class="ql-block">主要著作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毛泽东十二次南巡》《故园行》(与人合著)《独步芳躅》《飞越重霄》《播种芳菲》《秋蕴》《璀璨的星空》《追梦》《执着》《笃实》《联苑英华》《耘斋诗草》《耘斋联存》《耘斋新咏》第1—3辑及《湘潭人物皕咏》《湘潭风物皕咏》《吃在湘潭》《味蕾上的湘潭》等。共计出版发表作品900余万字。主编有《韶山魂》第一、二部及《光荣的史诗》《湘潭文艺家辞典》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