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明代早期县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占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城墙分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全长3700米,高11米,下宽13米,上内宽7.95米,城墙以石为基,采用梅花丁的砌筑方法建造而成,呈现出古朴威严的风格。城墙共计设有城楼4座、角楼4座、望楼36座、魁光楼1座、瞭望楼1座,穿墙门洞6处(共12孔)。城内历史建筑遗存众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犹如一只头北尾南的凤凰,自古就有“凤凰城”的美誉,是2500年晋阳古城文脉的延续。在太原县城,城内外共留存大小寺庙、楼阁、祠堂几十处,比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城内现存文物建筑79处,太原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达49处。其中,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p><p class="ql-block">共4个词条</p><p class="ql-block">发展历史古晋阳城公元前497年,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在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地带据险筑城,因在晋水之阳,取名晋阳,为晋阳建城之始。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春秋五霸”之一晋国解体,晋阳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山西始有“三晋”之称。 据《晋阳古城勘察记》载,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太原市南的古城营村,发现了春秋晚期董安于所筑的晋阳古城遗址。当时所存的晋阳城南城墙残长626米,宽30米;西城墙残长2700米,其中有900米高出地面约7米。从连接现存于地上和地下的城垣遗迹来看,此城的南北长度估计可达4500米左右。经过二千五百年的风风雨雨,仍能保存如此“完整”,可见当年的晋阳城绝对是大邑。太原古县城作为古晋阳城的文脉延续,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古到今,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并被传承下来。如今城内遗留的文庙、县衙、关帝庙、以及随处可见的历史民居建筑等无不彰显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而赵氏与凤凰落晋阳的故事也就这样被流传。宋太原府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下令焚毁晋阳城,在晋阳故城北,今太原市小店区一带,新筑了平晋县城,后又选择在东北方向十余公里的唐明镇,今太原老城区,修筑城墙,兴建了太原府城。明太原县明朝初年,平晋县城被洪水淹溢,山西巡抚和太原知府上报朝廷,请求朝廷重建。经核准后,公元1375年,开始在汾河以西晋阳古城遗址上的南关村,建立太原县城。明清两朝,太原府城和太原县城并存,具有隶属关系。</p><p class="ql-block">日落下的太原古县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太原县城,东门曰观澜,西门曰望翠,北门曰奉宣,南门曰进贤,其中北门朝东开,东西瓮城城门都朝南开,南门正南,恰似展翅高飞的凤凰在空中翱翔,北瓮城内有两口水井、恰似凤凰的一双眼睛,南门正对关外的宝华阁,恰似凤凰的尾羽高高翘起,古城内的十字街,恰似凤凰的腹部高高隆起,时人美其称为好汉坡、凤凰腹,故曰凤凰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其中四周城堵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周长为3.8公里,不及晋阳古城二十分之一。“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明太原县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明清两朝既有太原府城,又有太原县城,但行政级别不同,具有隶属关系。太原县城内外共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与形成都是对古晋阳历史文化传承有力的佐证。明正德七年(1512), 太原县河东柳林人(今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人)王琼,时任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因母丧回乡丁忧。王琼作为京官,十分关心家乡建设发展。他主动帮助太原县知县白晟、梅宁,新建了四座城门楼、城墙上四个角楼,修缮了残损的城墙,增强了县城防御功能,崇墉壮丽甲县城。明正德十四年(1519),王琼擢升少师、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当时边境地区很不安宁,瓦剌又有犯境之虞,他倡议太原知县吴方,增高县城墙5尺,在夯土城墙顶部,用砖砌起高6尺的垛口。明嘉靖十九年(1540)、二十一年(1542),瓦剌军两次突袭太原县,劫掠富户财物北去。瓦剌军虽未攻击县城,但山西各府、县极为震惊,外患已到家门口了。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曾任浙江按察副使的高汝行,去职还乡。他与王琼长子王朝立等士绅,带头捐资输款,与时任知县合作,对县城城墙进行了增补和加固,并在城垣38处马面上,新筑敌台32座。明隆庆二年(1568),知县王世业又组织人力,对里城墙增宽1丈、高3丈5尺,虽未砌砖,但夯墙坚实。明万历十八年(1590),知县陈增美用条石筑城基、四座城门洞内侧及距地面3尺余的墙体,进行砌护加固。条石来自大井峪石料厂,系僧人妙峰化缘筹资,拟在汾河上建一座石桥,了却自己一桩心愿。当凿好的条石堆放得和山一样高的时候,妙峰和尚去世了,知县方将筑桥的石料,用于县城城防工程。除此之外,环城筑女墙,也称羊马垣或羊马城。在城墙外,开挖深3丈、阔10丈的护城壕,在城壕内侧广植柳树,起到注水后护堤及美化环境的作用。明崇祯年间,知县朱万钦与乡绅李中馥等,组织动员本邑人士捐款集资,烧制城砖,并用砖砌护了东、西、北三面城墙和城堵,剩下南城垣未包砖。城堵,为城墙凸出部门,因其形状像马长而宽的面部,俗称马面。明太原县城建设,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等,断断续续持续了200多年,与明王朝共始终。后因战乱等原因,明太原县城的城垣人为损毁殆尽,仅存北城门洞及其瓮城门洞和瓮城东残垣一段,遗存西城门洞及其南北两翼一段残垣,遗留西北隅城墙残垣和南门洞西侧的一截残垣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5月1日,太原古县城在以耿彦波为市长的带领下继大同古城后,太原古县城历经八年修复正式开放,“凤凰城”开城迎客。一年后的今天再游览太原古县城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正值中秋假期,城墙免门票、太原县府均免门票来往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加上群众性 表演给古城增加了浓厚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云中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9.16</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