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活跃在上海的川邦银行

汪海

<h3>  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至 上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金融体系。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同时也是长江沿岸城市金融网络的枢纽,操握着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金融权柄。而重庆是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 与上海遥相呼应, 成为长江沿岸金融网络中最重要的支点之一 ,起承接转启作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以重庆为总部的川帮银行聚兴诚、四川美丰、川盐、川康平民等银行纷纷在上海设立分行或分支机构,成为民国时期活跃在上海的金融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br><br> 近代金融史上,四川现代银行体系发育较晚。重庆开埠以后,迅速崛起成为四川和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银钱业随之发达。1899年中国通商银行在重庆最早设立分行。1905年四川省建立了第一家官办的浚川源银行,总部也设在重庆。其后聚兴城、四川美丰等一批川邦银行陆续开业,总行也大都设在重庆。重庆成为当时四川和西南的金融中心。因此,民国时期外省人所称的川邦银行,大多就是这些总行设在重庆的银行。</h3> <h3>  川邦银行第一个在上海设立分行的时间要早于民国,第一家为浚川源银行。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2月13日浚川源银行在上海宁波路开设分行,经理为董兰舫。<br>  浚川源银行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川督锡良奏请设立的四川省官银行。1905年10月19日开业,总行设在重庆,同时设立成都分行,第二年就在上海设立了分行。宣统二年(1910)总行迁成都。辛亥革命事起,该行曾遭受巨大损失,总分行一律歇业。民国元年(1912)川省注入新官资后重新开业。上海分行不久亦恢复,改设在南京路集益里,以吴庶咸为经理。嗣后四川长年政局跌宕,该行无法正常运作,上海分行于民国九年(1920)被迫停业。总行延至民国十五年(1926)2月也最终清盘。<br> </h3> <h3>  第二家在上海设立分行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聚兴诚银行(简称聚行)。民国八年(1919)8月12日,聚行上海分行选址在河南路426号正式开业,用高薪聘请苏州人周荣峰任经理。周在上海银钱业很有影响,与江浙帮关系密切,所以聚行在上海的开局很好。从开业到1951年底聚行参加公私合营结束在沪经营共32年,是川邦银行中在上海经营时间最长,最具规模与影响,最具代表性的银行。1931年被当时《银行周报》称为:“银行公会会员长江上游唯一之金融机构。”全盛时期其地位不逊于中国通商、四明、上海商业和金城等民国“四小行”,故上海银行界又有“无聚不成行”之誉。<br>  尽管这家川邦银行在上海已消失了70多年,但其始建于1930年代中后期的聚兴诚银行上海分行大厦,至今仍站在江西中路上,虽历经多次修缮和加建,但依旧散发着当年“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时代魅力,不仅见证了聚行当年的辉煌和上海金融业的繁荣,至今还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评为上海市第五批、三类优秀历史建筑。<br>  另外,在淮海中路与雁荡路转角,有一幢漂亮的公寓建筑,今称“永业大楼”,旧名为“杨氏公寓”,其原来的英文楼名为Young Apartments。就是“聚兴诚银行”在上海投资的产业。在上海的公寓建筑中堪称佼佼者,也早已被列为上海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br><br>  聚兴诚银行是川帮银行中设立最早, 也是最有实力和影响的商业银行,成立于1915年3月,总行设在重庆。系重庆富商杨文光及其族人出资创办,脱胎于杨文光打造的聚兴诚商号,具有典型的家族企业特征。也是川帮较大商业银行中唯一无军政背景的民族资本银行。<br> 上海是重庆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迄至1936年‚海关统计显示‚:重庆向上海输出的货值占了重庆全部输出货值的51%‚;重庆直接从上海输入的货值占重庆全部输入货值的93∙6%。聚兴诚银行的业务经营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以汇兑为中心,存放业务亦与汇兑相结合。聚行在上海开设分行就抓住了这一巨大市场,业务蒸蒸日上。与此同时,聚行还善于做套汇。当时重庆的汇率是以重庆、上海间的汇率“申汇”为基准,翻码头做“套汇”、炒申汇后来成为聚行主要业务。全面抗战爆发前该行汇水收入平均占其总收益的40%以上。聚行在沟通上海和重庆的金融联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上海分行也成为其长江下游全行的资金调动的枢纽,到1946年上海分行存款额高达36亿元法币,几乎占整个聚兴诚银行存款总额的2/5,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以调剂支持内地各行。<br><br> 1947年,聚兴诚银行还利用其在上海滩和川邦银行中的影响,发起成立了四川银钱业上海聚餐会,订有章程18条,建立了参加行会务委员会,明显带有川邦银钱业在沪的同业公会性质,为维护川邦银行在上海的利益与发展发挥了作用。</h3> <h3>  上世纪三十年代,川邦银行在上海设分支机构形成第一个高潮。四川美丰、川盐、川康平民、重庆、和成银行等先后来上海开设分行。川康平民银行1937年9月由川康殖业、重庆平民和四川商业银行3家合并而成。在此之前,这三家银行都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合并后改组为分行。此外,四川建设银行于1934年11月也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到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川邦银行共在上海设有6家分行,一个办事处。<br>  八年抗战时期,虽然上海银行业也曾一度畸形繁荣,但川邦银行在沪只增加了西亚实业银行一家分行((1942年2月)。不过一直到1941年12月上海租界完全被日军占领前,这些川帮银行在上海的机构仍照常营业,发挥着沟通上海与大后方经济、金融联系的重要作用。<br>  抗战胜利后,上海全面恢复了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又迎来川邦银行在沪开设分行的新一轮高潮。先后有巴川、建国、四川农工、通惠实业、永成等20多家银行上海分行开业。到1947年底,除3家已倒闭分行,上海的川邦银行总数已达25家。占同期上海商业银行总数的25.77%,四分天下有其一。在上海外埠银行中,川邦与广(广东、香港)邦银行并称两大势力,其实力与影响是其它省银行所不能比拟的。</h3> <h3>  长江浩荡‚,自西而东‚,上游西部重镇重庆,与下游东部大都会上海形成东西呼应之势。深入考察近代重庆与上海的经济关系‚,我们看到首先是因对外开放引起的贸易扩大‚,以及两地金融联系的加强。这给今天提供了启示:上海和重庆两大直辖市有独特地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长江经济带如今是中国经济大动脉,使它们可以连接成特殊的伙伴关系‚,上海应该成为重庆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重庆可以成为上海进入西南腹地的重要中转站。无论是经济交往、金融联系‚,还是产业、技术转移与交流等方面,重庆、上海两个直辖市携起手来,比翼齐飞‚,将创造出不一样的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