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二,贝碧嘉</p><p class="ql-block"> “贝碧嘉”来访,这可不是一个美少女的名字,这是今年第十三号台风,于9月16日上午7:30在上海临港沿海登陆了。75年来曾有11个台风登陆上海,此次数她最强。这个怪兽摔弃了美少女之名的温柔,咆哮而入魔都的大街小巷,他疯狂撞击着钢筋水泥大厦,似乎力图将这些屋林拔出地面,他狂野敲打着各户窗子,试图破窗而入肆意妄为……狂风呼啸着替代了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暴雨瓢泼冲刷着藏污纳垢的犄角旮旯……城市人是最懂保护自我的公民,早已在接到告知后就备足物品闭门不出了,何况今日还是中秋小长假,“贝碧嘉”来时,不少人还在“回笼觉”里呼呼。外卖快递都停了,没人会外出与狼共舞,政府防台也少操心了。</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我仍是静坐室内,今夏日日如此,只是今天不用开空调了。伴着窗外的狂风暴雨,我在听梁晓声的中篇“红磨坊”中的“老师”,朗读者低沉的嗓音在讲诉一个悲惨的故事,“困难时期,李老师吃野菜中毒死了,新来的班主任冼约翰是个美籍华人,为了报效祖国,经台湾转香港偷渡到大陆,当了一名老师,因为他给学生讲了自己的故事,讲了美国的故事,被告发为美国特务而发配劳改,最终在年三十上吊走了。”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梁晓声的老师还是他朋友的老师,但我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样遭遇的老师应该有,灵魂工程师是小心翼翼生活在社会的一个阶层。冼老师死了,20年后平反了,书中这番风雨平息了,我却因此而黯然神伤。大风大雨中读这种故事,也似乎有了某种环境效应。</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梁晓声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是同龄人,并且有着共同的下乡经历,他的笔触敏锐却不尖刻,他的论理深沉而不教条,他的文词运用精准,无华却又多彩。总之我成了梁晓声作品的“粉”。儿子调侃我,“妈,你当年要是进了复旦,就是梁大作家的校友了。”事实是我们相距千里也。</p><p class="ql-block"> “贝碧嘉”咆哮了几小时,北上离开了魔都,我推窗感受着雨后潮湿的空气,久违的凉爽。很久没有这般享受。今夏高温灼烤二月,每日倦怠于空调牢中,无聊之中,写下了“365-”叙事散文十一篇。有人说这是我的回忆录,也有认为是个人之履历,其实全不,只是多年不作文,想与文字游戏一番满足笔瘾而已。一个人认字容易,识字却不易,用字则更难,古代就有“推敲”一说,文章实际就是文字的排列组合,但如不融入思想和情感,文便没有灵魂,没有色彩,枯燥乏味。我的“365-”集,实在不能称之为文,但却让十万美友陪着文字走了一程,受宠若惊,惭愧不已。今日,借“贝碧嘉”之力,谢美友之厚爱。</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风雨无常,“贝碧嘉”走了,也许过些天,不知道叫什么的又生成了,人生也如自然,风雨常在,不足为奇。</p><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咀嚼着往事,慢慢嚼,细细品,回味着,回味着……同一件事,不同的年代,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365”,每个365都在岁月里咀嚼着,回味着……</p><p class="ql-block"> “365+”在继续,“365-”就没有终点,此文就是这个没终点的一个结尾。</p><p class="ql-block"> 台风过后的明天一定很美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