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保护民俗文化遗产 彰显传承民俗文化历史——中秋假期打卡“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时月时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2024年9月16日,中秋假期,一行人驾车打卡“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看到了社会各界抢救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不懈努力,感到了社会各界彰显传承民俗文化历史的功绩成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面积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有40处迁建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廊、名人院、文物库房、驿馆、店铺、茶楼、宾馆、研究中心、会议厅、人工湖、广场、园林景观等,是社会利学类民俗专题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2002年7月正式成立,2008年12月19日对外试营业,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截至2019年末,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有藏品数量17936余件/套,陈列展览28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藏品来源为抢救性征集、收购、捐赠等。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藏品年代悠远,上自周、秦、汉、唐,下及宋、元、明、清,分为四个系列十个类别。藏品类别主要为历代石雕、砖雕、木雕及生产、生活遗物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俗乡规等共33600余件(套),上自周、秦、汉、唐,下及宋、元、明、清,分为四个系列十个类别;征集明、清濒临消失的40院近千间古民居,其中已恢复建成古民居12院,戏楼、门楼13485平方米,移栽古树、成树1500余棵,另外还移栽、培育各种观赏、绿化树木8000余棵。截至2019年末,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有藏品数量17936余件/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拴马桩作为西北民俗标志物,又称望桩、祥桩,也叫石桩。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8600余柱拴马桩,主要征集于陕西关中地区渭北一带,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因雕刻手法精湛、艺术品味独特,拴马桩丰富了我国民间石雕石刻艺术的宝库,这些最能代表关中风情、关中文化历史的拴马桩,在古代曾是富贵人家显示自己显赫身价的像征,彰显着先秦民俗文化历史的缩影,被专家学者赞誉为“地上的兵马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拴马桩可分为桩首、桩颈、桩体、桩足四部分。其中,桩首为圆雕,造型各异。桩颈四面浮雕有动物、花卉及各种吉祥图案。拴马只是它很小的实用功能,拴马桩主要是用来镇宅辟邪、寓意吉祥、彰显身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拴马桩的材质以青石、沙石、大理石等为主。雕造拴马桩一般是就地取材,用的比较多的是富平桥山盛产的青石,因质量特别好,给雕造拴马桩提供了有利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拴马桩属地域文化,主要集中在渭河以北的富平、大荔、澄城、合阳等六个县。据专家考证,这些地方过去有大的马匹交易市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清古民居街区:主要选择现存于关中各地具有代表性的40院明清古民居,以及县衙、店铺、戏楼、画舫等古建筑,进行原样迁建,形成古民居一条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俗文化展览区:为大型展览馆和展示长廊,主要陈列周秦汉唐以来的历史石雕艺术品、民间工艺品、民俗遗物、名人字画以展示关中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婚嫁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度量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度量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交换而出现。随着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出现相应的度量衡器具及其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又推行度量衡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承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到了两曾南北朝时期,政权分 散更迭频繁,度量衡制度十分混乱。使之百姓嗟怨,闻于朝野。唐代度量衡相对统一,制度完备。宋元明清各代的度量衡都沿用唐制,基本是统一的。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租形态,在长期以实物地租为主,剥削阶级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加强对农民的剥削任意增大度量衡器具的单位量值,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到了民国时期,政府对度量衡划一,但实际没有遵照实行,也没有一个地方做到真正的 划一,极为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严格管理度量衡及其制度,有 利于农业生产,市场公平交易。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古代度量衡有较高的科学水平。与古代数学、物理、天文、水利、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西安民俗艺术博物院征集展出部分度量衡文物,使人们看到了计量粮食的斗升,测重量的称、戳及称砣,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市场交易场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兵器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兵器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会制造石器与弓箭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战争的扩大,作为战争工具的武器,开始从劳动工具中分化出来。商周时期青铜兵器具有强有力的杀伤能力,主要有刀、匕、矛、戈、戟 、剑、弩及护体的青铜胄 、甲 、盾等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钢铁兵器出现,随着钢铁锻造技术的发展,各种钢铁 兵器都相继制造应用 。约八世纪,我国又发明了火药并相继创造出火枪 、火炮 、火箭 、地雷等兵器、从而开创了兵器新纪元,使我国最早进入古代火器发展时期。中国兵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兵器的质量,达到了定型化、制度化、系列化的高度,加之火药火器的发明和应用武器已很先进 。明代中后期,火器成为军队中的主要装备,冷兵器地位下 降,但其仍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战斗兵器 。明清时期,我国民间习武之风盛行,诸家拳术与诸多器械大量出现,各类刀 术 、单双剑法 、长兵枪械及十八般武艺俱有,仅明代典籍中记载刀法的就有几十种之多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铁钟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钟有着悠久的历史,分铁质与铜质,用途为乐器、报时,古代祭祀或宴享时,以钟演奏,《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在古城内均建有钟鼓楼,晨钟暮鼓报时。常见在佛寺道观内建有钟鼓楼,如张继《枫桥夜泊》中有诗云: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展示的为明清时期的铁钟,造型为馒头型,顶有扭,下部口为喇叭型。其扭俗称“蒲牢”,为龙九子之一,同好鸣故为钟上钮,表面均有纹饰与铭文装饰,有几何纹、 花卉纹、特别还有龙纹、造像与八卦等。铭文有道观、佛寺名,重量及铸造时间等,更多的 为捐款人的姓名。一般均带有吉祥语,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从上面的铭文可知此钟的来源与铸造时代,为研究当时、当地民情风俗、佛寺、道观提供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它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里的一砖一瓦,铭刻着历史的沧桑;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里的一石一柱,述说着文化传奇。抢救保护民俗文化遗产,我们的责任;彰显传承民俗文化历史,我们的义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