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跟着黑悟空走遍三晋大地看古建(之一)龙门寺</h3> <h3>六朝古建﹣﹣龙门寺<br><br>龙门寺位于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初名法华寺,又名惠日院,创建于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三月七日宋太宗降旨"更惠日为龙门"。据寺内碑文载,龙门寺鼎盛时期,殿堂僧舍达百余间,僧人达三百余,香火极盛,曾为晋冀豫培养了许多高僧。因此,龙门寺可以称得上僧俗心目中的佛教圣地。民国二十二年,平顺县在龙门寺创建了第二高级小学,直至60年代初,因此龙门寺也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龙门寺保存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的古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名冠华夏。1996年被国务院第四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西配殿<br>大雄宝殿<br>龙门寺现存建筑年代最久者为第一进院西配殿,创建于五代后<br> </h3> <h3>山西的古建古寺都隐藏在山洼洼里,不是自己开车很难找到。</h3> <h3>龙门寺位于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东1千米的山间台地上,原名法华寺。坐北朝南,据碑文载,创建于北齐武定二年(550),五代后唐、北宋时期均有扩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赐额更名为龙门寺,建隆元年(960)寺院规模达到极盛,有"殿堂寮舍数盈百间",金、元、明、清历代皆有重修。现存建筑山门(天王殿)为金代遗构、大雄宝殿为宋代遗构、西配殿为五代遗构、东配殿为明代遗构、燃灯佛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建筑均为清代遗构。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山门即天王殿,是金代建遗构。</h3> <h3>山门是金代建遗构。</h3> <h3>山门外面的碑碣。</h3> <h3>山门即天王殿,是金代建遗构。</h3> <h3>山门即天王殿,是金代建遗构。</h3> <h3>山门即天王殿外面的砖雕。</h3> <h3>重修碑刻。</h3> <h3>金代的斗拱构件。</h3> <h3>大雄宝殿,是宋代遗构。<br>大雄宝殿,是龙门寺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充分体现了释迦牟尼至高无上的地位。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歌山顶,前后檐当心间设格扇门。大雄宝殿重建于北宋圣绍五年(1098年),比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皇家颁布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早五年。因此,该殿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及《营造法式》颁布对营建的影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h3> <h3>大雄宝殿大屋顶。</h3> <h3>大雄宝殿侧面看屋顶的宋代斗拱构建。</h3> <h3>斗拱构建的最外端,由立柱支撑着,这就是宋朝建筑的特点。</h3> <h3>围绕大雄宝殿四周都是碑碣。</h3> <h3>大雄宝殿外墙面上还保留着文革的标语,可见也已经50多年前曾经的样子。</h3> <h3>大雄宝殿前面的经幢。</h3> <h3>大雄宝殿前面的经幢。</h3> <h3>明朝修善碑记。</h3> <h3>西配殿为五代遗构。<br><br>龙门寺现存建筑年代最久者为第一进院西配殿,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屋坡平缓,柱子粗壮,柱头卷刹和缓,柱间横向联接用阑额,无普柏枋,闽额至转角处不出头,泸斗直接坐于柱头,严守唐规。除驼峰和侏儒柱外,其他构件形式和制作手法,与南禅寺大殿诸多相仿。脊部平梁上增驼峰及侏儒柱,乃五代新构,开平梁上置驼峰、侏儒柱之先河。殿宇虽然不大,但建年确切,形制稀有,是我国现存唐、五代时期悬山顶建筑的唯一实例。</h3> <h3>鼓楼。</h3> <h3>钟楼</h3> <h3>东配殿,明代遗构。</h3> <h3>燃灯佛殿,位于第二进院正面,三开间,悬山顶。柱头斗拱仅置于前檐,五铺作双下昂,要头乃乳袱伸出檐外制成,梁架为三极袱对前搭牵用三柱,梁架构件多是自然弯材稍加砍凿而成,断面极不规则,呈现出典型的元代风 .</h3> <h3>元朝至清朝的壁画彩绘,可惜壁画的色彩已经损坏严重了。</h3> <h3>其他建筑的雕花窗户。</h3> <h3>龙门寺侧柏,1450年树的古树</h3> <h3>站在龙门寺远眺,太行山就在前面。</h3> <h3>正因为藏在深山老林里,六朝古建筑才保存如此完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