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民俗文化系列之“七月半化包”

夏日长风

<p class="ql-block">  资源县古称西延,旧时有上下西延之分。县城以南的中峰诸地为上西延,县城以北原延东乡各村为下西延。二者地方语言各异,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上西延毗邻兴安县与全州县,语言口音及风俗受兴安、全州一带影响较大。而下西延地处资源腹地,南有中峰镇与全州、兴安间隔。北有桂湘交界处的梅溪、瓜里与湖南的新宁县间隔。东有越城岭相阻,西得隘门界屏障。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民俗文化环境,弱化了外界因素对下西延传统风俗的影响。使下西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生态民俗文化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身原有的本土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资源这个地方,说到七月半外地的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河灯歌节,却忽略了承载它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原来的河灯节只是中元节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并非独立的存在。它属于道教的祭祀活动范畴。古时候可以不定点,按各地的需要举行类似的活动。也没有当今如此之大的规模。上世纪末期官方或出于对濒危传统文化的保护了、传承和利用,将它打造成了一个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尽管有了官方的介入和加持,河灯节的规模和影响力与年俱增,但在本地人心里河灯在中元节中的份量并不是很大。祭祖才是中元节的重头戏。春祀秋尝,自古以来下西延人对春秋二祭十分重视。每年的清明扫墓和中元祭祖,不管多忙每家每户都会有人在家操持。下面让我们走进下西延,一起来零距离接触这里的中元祭祖民俗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农历七月十四日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但是下西延的中元祭祖活动早在农历七月十一日就开始了,要一直到十四日半夜止。其中还有不少的说道:每年的中元节阴司地府都会大赦天下,在七月的十一日打开鬼门关,让鬼魂们自由出入人间,回家来受领子孙后代的香火冥财和美食祭祀。直到十五日阴阳通道关闭。所以,传统的中元祭祖从七月十一曰就开始了。人们在堂屋中的神龛前和大门口分别摆上两席桌凳,神龛前一桌为家中先人座席,是先祖席位。大门口一桌为客座。是用来安置已故外戚客位的。一日三餐,主人家要清洁桌椅摆上杯盘碗筷。一定要注意杯碗在左筷子摆在杯碗的右边,供奉的菜品一般为三个或单数即可。净手焚香招呼先人入座。为什么要焚香呢?因为香烟是阴阳沟通的桥梁。通过焚香先人们才能感知和享受到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酒饭毕奉以茶水,阴阳一礼也。日复一日至十四日供奉更显丰盛,另以芭蕉叶包糯米粉叫菜叶粑供于餐桌,是为祖先们准备的回程干粮。在此期间,人们要从集市买回大量的冥钱及冥用品。用黄草纸做包皮折成5寸×4寸左右见方的长方体,内置冥钱三叠每叠七张或九张三折封成一包。包上竖写:“中元寄钱人阳居XX(自称呼)XXX(姓名)合家虔备冥财封作一大包,上奉故XX(亡者称呼)X(亡者姓氏)公(或氏)XXX(亡者姓名)老大人(或孺人)魂下亲领受用,无名野鬼不许侵占。天运XX(干支纪年)岁七月十四日具化。”对于那些非正常亡故的先人,因正常的封包他们得不到。则需要用竹篾制作一座三角锥形的物件,三面围以纸钱,锥顶插一三角有色纸旗。谓之钱山。旗上竖书:“中元寄钱人阳居XX(自称呼)XXX(姓名)合家虔备冥财钱山一座,上奉故XX(亡者称呼)X(亡者姓氏)公或氏XXX(亡者姓名)老大人(或孺人)魂下亲领受用,无名野鬼不许侵占。天运XX(干支纪年)岁七月十四日具化。”由于祖先们的包数量较多,人们还要为祖先们顾佣挑夫,挑夫的包写法较繁琐:信士XXX(姓名)逢中元时节合家谨具冥财封作一大包,上奉脚夫谨告受人钱财忠人之事,冥财有数,收讫有凭。不可贪没遗落。天运XX(干支纪年)岁七月十四日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致于寄包的对象范围可根据各人的心意,从自始祖以下所有亡故的先祖们中随意选择。原则上要由近及远。化包的数量也可随心意多少不限。在祭祀祖先的同时对各家所信奉的神祇也要有所表示。例如神龛下坛的护宅土地、灶皇府君、屋檐童子等等。他们的封包包皮的书写又异于祖先的封包写法。如下坛土地封包:“信士XXX(姓名)逢中元时节合家虔备冥财封作一大包,上奉本宅兴隆土地旺乡夫人神位前欣纳受用,祈保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天运XX(干支纪年)岁七月十四日化。”灶皇包:“信士XXX(姓名)逢中元时节合家虔备冥财封作一大包,上奉本宅灶皇府君神位前,欣纳受用。上天奏好事,回宫降吉祥。天运XX(干支纪年)岁七月十四日化”。屋檐童子包:“信士XXX(姓名)逢中元时节合家虔备冥财封作一大包,上奉本宅屋檐童子神位前欣纳受用。天运XX(干支纪年)岁七月十四日化。神衹包的数量一般为每尊二包即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化包的时间为七月十四晚饭后,家家户户或挑或扛,成筐成担去到户外大路边焚香鸣炮点然纸包,顿时鞭炮齐鸣火光冲天。场面极为壮观。而家中神祇的包则无须去户外烧化,土地包与灶皇包在神龛前烧化即可,屋檐童子的包则要在屋檐下烧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西延中元民俗的传承无关乎信仰,有别于迷信。仅存续于道德层面和孝道文化之中。封入包中的是一片感恩之心,化成烟火的是一缕思念之情。人们把对祖先们无限的怀念都寄托在春秋二祭,这便是中元民俗文化得以存续千年而未失传的原因。也是人性使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