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捷径

文学丛刊

<p class="ql-block">  作者:刘文华,男,江苏三强律师事务所律师,苏州大学法律硕士,税务师,英语翻译,盐城市诗词协会会员,写作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  成功有没有捷径?主流观点认为没有,很多大道理更认为没有。台湾歌曲《爱拼才会赢》唱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天那么神奇、主宰一切,只能贡献三分,还有七分必须考努力、靠打拼。还有一句十分流行的话: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p><p class="ql-block"> 走捷径,不但不受待见,而且广受批评。特别是孩子教育、励志教育,更将走捷径批得体无完肤。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学习一旦有走捷径的想法,那将是退步和堕落的起点。我们上学时,老师常说,知识如高楼大厦,必须一砖一瓦砌,根基必须牢靠,否则,高楼大厦不但砌不起来,即使砌起来,也会随时倒塌。思想和逻辑天衣无缝、无懈可击。</p><p class="ql-block"> 走捷径的思想如同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远。走捷径如同神仙动了凡心,少女动了春心,一旦流露,必须扼杀于萌芽之中,否则,就犯了天条。天仙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美好,令人痴迷向往,但这都是犯天条的故事和天庭悲剧。走捷径,不一定酿成悲剧,但却贻误成功、贻笑大方。很多成语和故事,都笑话走捷径。比如:守株待兔。记得老师刚给我们讲这个成语时,正在批林批孔,老师说守株待兔的农夫,跟孔子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想不劳而获。当时有位学生,不知天高地厚,站起来反驳老师说:守株待兔的农夫,天天守株,却拾不到死兔,也很辛苦,也是劳动,怎么是不劳而获?老师说:你这是一派胡言,帮孔老二说话?学生听到帮孔老二说话,这在当时就犯了天条,没有人再敢吱声。</p><p class="ql-block"> 到了高中,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再讲守株待兔,没有批判农夫不劳而获,而是批判农夫走捷径和投机取巧。老师说,成功从来就没有捷径,必须刻苦努力、勤奋敬业才能实现。兔子的获得,必须造猎枪、养猎狗、织猎网,必须勤练射击、勤训猎狗、勤织捕网。守株待兔的农夫企图走捷径获得兔子,不但徒劳,而且毒花社会风气。当时,全国正在严打,一提毒花社会风气,大家都不敢吱声。</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不服气的男生发言说:农夫的思想和行为,无论从逻辑角度还是科学角度,都无可厚非。农夫之所以守株待兔,是因为这棵大树的确撞死过兔子,并被他拾到,如获至宝。从逻辑角度讲,只要有一只兔子撞死,就不排除第二只、第三只兔子撞死。制造猎枪、驯养猎狗、编织猎网,需要投资和成本,从经济学角度,即使捕到兔子,经济上不一定划算。守株待兔,不需要投资、不花费成本,甚至也不需要一天到晚死守,最节约、最省事、投入产出最高。当时正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方法正好派上用场。这位同学还说,农夫守株待兔也有不可取之处,兔子撞树,虽曾发生,但属于小概率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极小。再说,如果兔子经常撞树,那就违背了生态学,或是兔子中邪。当时,数学老师正讲概率论。这位男生活学活用,说得大家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 走捷径的思想尽管抬不起头来,但却一直有人在走,而且,谁走谁受益,先走先受益。比如提拔,有人靠送礼提拔,就非常快,非常管用;有人靠死干提拔,却越干越原封不动。再比如,讨女人欢心,有人一掷千金,立竿见影,十分凑效;有人说恭维话、讨好卖情、装斯文,女人却无动于衷。可以这么说,做任何事情,如果只顾拼命,不思捷径,都无法成功。即使成功,也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也可以这么说,做任何事情、达到任何目标,都有捷径。会做事的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努力和拼命,而是诀窍和捷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只顾努力和拼命,不思诀窍和捷径,不一定就能够成功,成功了必然代价高昂。</p><p class="ql-block"> 最早意识到捷径的存在,是受高中英语课本中一篇关于马克思谈学外语的课文。文中说马克思50多岁才学俄语,一年多时间就能阅读俄文报告,研究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学过外语的人都是知道,能够直接阅读外文资料,外语阅读理解能力已相当强,一年多不可能达到,但马克思达到了,原因除了马克思绝顶聪明外,肯定找到了学俄语的捷径。联想到我们学校的英语教育,原来初一才开英语,现在小学三年级就开,有的家庭幼儿班就让孩子学英语,一直学到大学毕业,英语还是听不懂、说不出、写不好,更谈不上自如运用。</p><p class="ql-block"> 我本人也是英语爱好者,但学英语很迟,高一才学初一英语,工作后也自学英语,早就能够自如运用。不是靠刻苦、拼命,而是靠“四不”:不拘一格、不按套路、不循序渐进、不按部就班。我没有从零开始,而是直接读最深奥、最难懂的英文。记得刚毕业工作时,接触《新概念英语》,一二册我一个字也没有看,直接读三四册。由于基础薄,满眼生词,读得懂得的句子不多,不过不要紧,文末有译文,我就一句一句对照,一个词一个词对照,一遍不懂就看两遍,直到三遍四遍,最后每篇我几乎能背诵出来,三四册学完,回头再看一二册,才真正理解杜甫的诗句“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 英语是语言,不是学科。我自始至终将其作为语言学习,不作为考试科目。语言是交流工具,听说读写译缺一不可。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除了能阅读削足适履的短文外,说不出、听不懂、写不好、译不全,语言能力不如识字不多的老农。一切从基础开始,误导了英语教育。马克思50多岁学俄语,如果从幼儿班起步,学到100岁最多高中毕业,谈何研究俄国情况?学了《新概念英语》三、四册后,我直接阅读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和狄更斯的《双城记》,听英文广播,看《中国日报》。外孙的小学英语教材开学刚发下来,薄薄一本小册子,感到无论词汇量还是语言强度太欠缺了。小学三年级开英语,比初一开英语提前了三年,这样的强度还不如初一开英语更好。</p><p class="ql-block"> 最近,参加中老年网上免费二胡培训,广告说只上六级课,包教包会,我不相信。外孙二胡培训每年几千元学费,学了好几年也没学出个所以然。参加了以后,才知道是真的。第一节讲握弓、拉弓、推弓、把位、按弦,第二节讲乐理、定调、演奏、换把等等,六级课下来,二胡的基本技法都讲完了,其他就靠自已练习了,最终达到什么水平,就看各人造化,不是老师的职责。这就是捷径。什么捷径?把必须掌握的技能,概括提炼出来,用最短的时间,最省事的方法,最直接的表述,不兜圈子、不弄玄虚、不玩噱头,教给学员,事半功倍,不走弯路。这应该是每个学科的教学之法。</p><p class="ql-block">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一位猎人教徒弟打猎,学端枪、瞄准、射击技法好几年,基本功已十分了得,但就是打不中猎物。有一日,师傅拉屎,徒弟在旁等候,此时一只免子在师徒面前跑过,师傅来不及举枪,就叫徒弟射击,徒弟问师傅怎么射击,师傅未加思考说:“向兔子正前方二尺开枪。”徒弟说:“好!”只见徒弟一个健步,举枪向兔子正前方二尺处射击,果然击中兔子。这是徒弟第一次独立命中猎物,十分高兴,但更疑惑不解,问师傅:“师傅,你平时都让我对准猎物开枪,却从来没有打中,今天你却让我超前两尺开枪却打中了,这是为什么?”师傅说:“兔子快速跑动,如果你对准它开枪,子弹射出,到达免子,兔子已跑出二尺,怎么能击中?”徒弟恍然大悟,说跟师傅学了几年打猎,今天才算真正学到真经。</p><p class="ql-block"> 很多抨击素质教育的文章,说来说去只说了一句话:西方教育让学生散放,学习自由,学什么自由,学了玩、玩了学。而我们的教育,就是把学生管死学死,不讲方法,压榨学生,结果素质还赶不上人家。这也难怪,长期以来,我们一谈教育,就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来不思捷径,不思取巧,认为教孩子如何取巧,就是让孩子不诚实、不学好。</p><p class="ql-block"> 记得2002年司法考试,我由于一天法律没有学过,完全零基础,按照正常逻辑,肯定先从法律ABC开始。看了考试大纲,说试题难度相当于法学本科优秀毕业生的水平。这点我相信,因为很多法学本科生考了好几年都过不了关。当时离司考时间不到半年,司考教材一大摞,足有几尺高,如果按步就班,一遍也看不下来,怎么通过考试?我想到一个办法,不看教材,直接突击试题,既省时间,又不吃力,还很快通过考试。后来,很多应考者问我司考诀窍,我都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捷径不是投机耍滑,而是做事技巧,科学之法。做任何事,方法技巧第一,勤奋努力第二。《学习的革命》一书说,革命的学习之法也许比学习本身更加重要。</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