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古韵新章——三游山西之静升古镇与绵山》

空山新雨

<p class="ql-block">昨晚从大槐树游览区回到酒店已过9点半,洗洗刷刷躺下时已经午夜。虽然与游览云丘山体力消耗相比有点小巫见大巫,但年龄不饶人呐,第二天睁眼时已快9点。我们后面的安排是游览绵山,老伴儿在网上订好了民宿,大约11点半,我们离开临汾洪洞县,前往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的源盛兴客栈。</span></p> <p class="ql-block">从洪洞到灵石约180公里,走高速两个多小时车程。我们在大运高速灵石收费站下的高速,车驶出收费站不一会儿,我便看到这座矗立在灵石县永吉大道上酷似皇帝御玺的雕塑,2018年到王家大院的时候曾两次路过他,印象深刻。我们将去的静升村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的中心,国家五A级景区王家大院座落于村腹部。静升村距高速灵石收费站不到3公里,是晋中市最大的一个村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就是老伴儿预定的</span>“源盛公”<span style="font-size:18px;">客栈,</span>位于静升镇静升村西街27号。我们下午2点左右到的,安排好住宿,看看屋外燥热的天气,便没有急着出门。傍晚时分,夕阳正好,正是游览的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出源盛公右转(向东)不足百米即是静升王氏家族五座祠堂中最小的一座祠堂—孝义祠,位于王家大院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南坡下,静升镇文昌西街与中心街交叉口西北280米,1998年对外开放,是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孝义祠最初为1780年乾隆皇上为旌表王氏十五世孙王梦鹏的孝行义举,下旨为其修建的孝义坊,于乾隆五十一年建成,到嘉庆元年时才扩建为孝义祠。祠堂坐北向南,总面积42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孝义祠东、西、南三面各有一座牌坊,这三座牌坊被人们称作王氏牌坊,体现了当地对美德的表彰和对文化的重视,是静升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中的牌坊在祠堂南面,牌坊南边正对着古戏台(上图),北边正对着祠堂(下图)。</p> <p class="ql-block">这座坐南朝北的戏台位于祠堂南边,与孝义祠隔牌坊相对。戏台四角挑檐,歇山顶,平面呈“凹”字型,有元代戏台遗风。</p> <p class="ql-block">这是祠堂东边牌坊,牌坊东面(下图)面对着静升镇中心街。出牌坊左转前往王家大院景区南门,左侧是文庙广场,沿中心街往前直行即到文庙。牌坊(东面)右侧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旌善老街”,旌善老街即现在的静升村西街。静升古称“旌善”,后取意“居静穆祥和、歌舞升平之地”而易名“静升”至今。</p> <p class="ql-block">这是祠堂西边的牌坊,他的西面面对静升村西街,也就是旌善老街。其实在当地方言中,“旌善”和“静升”发音是相同的。‌旌善一词的意思是:通过表彰来弘扬美好的行为和品质,源于晋文公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为远离官场乱象,偕母隐于绵山,晋文公命人放火烧山逼其复出,造成介子推母子罹难。事后晋文公后悔不已,发誓:“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善村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出了孝义祠东牌坊向东走,我们最先到的是文庙广场,夕阳洒落在古色古香的风雨回廊上,带着些许岁月的沉淀,宁静而淡泊。</p> <p class="ql-block">在文庙广场北侧,可以看到文庙内魁星楼的第三、第四层。魁星楼建筑面积97.8平方米,共4层,顶部为盔顶六角形,首层为砖砌南北向过道窑,正面、东侧面带木结构回廊;二层呈中心边长为2米的砖砌六边形,北面留门,其余五边各筑圆形望窗,外檐设立明柱;三、四层均为木结构,内檐筋柱通体隔扇装修,建筑造型别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还可以看到文庙前的青石双面镂空石雕影壁“鲤鱼跃龙门”,双面同一规格,同一图案,有宋代遗风,弥足珍贵。石雕影壁全长24.4米,分主、辅两部分,主壁高6.56米,长10.15米,厚0.88米,石砌底座;壁心面积18.19平方米,图案内容为鲤鱼跃龙门。影壁雕琢技艺精湛、匠心别具,涌动的祥云、河水、鱼和巍然矗立的龙门动静结合,极富韵味。影壁建造时间早于大同、北京的九龙壁,且双面镂雕,是中国元代雕刻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静升文庙是保存完整的一座元代乡村庙学,在村镇中有如此完整规模的文庙建筑极其罕见,他集中体现了元明清建筑艺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的特色,是儒的规矩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之美的实物典范。静升文庙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庙入口处在文庙广场最东头,我们去时已关门,有点遗憾。从文庙平面图上我们看到:文庙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兴建于元至顺三年到至元二年(1332—1336年),为四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前向后依次排列着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尊经阁等,左右排列有廊庑。东南角建六角四层奎星楼一座。东院有赈济堂、义仓等建筑,西院为明伦堂、义学,单独成院,内设学宫。这是一座具有地方特色,堪与府州县文庙媲美的乡村先师孔子庙。</p> <p class="ql-block">文庙东侧有一条不知名的南北向柏油路,我们沿着柏油路一路向南,来到静升镇(村)文昌东、西街交汇的十字路口。正是傍晚时分,大小超市、地摊儿商贩,居民游客人来人往,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我比较喜欢这座静静守候在交叉口东北角的中国邮政营业厅,一栋充满古韵的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十字路口右转到文昌西路向西走,一座看似工业时代大烟囱的建筑出现在眼前,他就是2003年被公布为‌晋中市重点文物的静升文笔塔。他是一座圆锥形砖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span>高约26米,塔底周长12.3米。‌塔身通体无饰,塔刹形似笔尖。‌文笔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体始建年代不详,但</span>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元代。据说早些时候,塔旁还有一座打谷场和一个四季不枯的大水池,象征着笔、墨、纸、砚齐全,<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笔还在,但纸、墨、砚已不知去向。</span></p> <p class="ql-block">考虑到明天要去游览绵山,走过文笔塔不远,我们没有再继续西行,右转进入一条无名路(当然,是我不知道路名),记得中午的时候,我们就是从这里去的源盛兴。路旁这栋古建是静升的文化馆,古风古韵,倒也与门楣上“慕古风”三个字的意境完美契合。</p> <p class="ql-block">以我们住的源盛兴客栈为起点转了个大半圆,又回到旌善老街(静升村西街)。老街全长330米,是静升村原五里商业长街其中的一段。老街基本保留了静升古街区的原貌,历史遗迹众多,现存的标志性历史遗迹,由西向东依次为:拥翠巷楼、祯明巷楼、观胜楼、乐善好施牌坊、锁瑞巷楼、钟灵巷楼、师德碑、王家宗祠、王氏牌坊、戏台等。</p> <p class="ql-block">沿着旌善老街由西向东走,我们看到的第一座古建是锁瑞巷门楼,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琐瑞巷探秘。当地人告诉我们,整条街上的原住民几乎都已搬迁,各个巷子里居住的多是外来打工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座精美的砖雕影壁与图中的作坊隔路相望,他们之间靠近影壁一边有一口古井,本想着将古井与影壁同框,无奈堆放无序的自行车、电动车完全隐去了古井的身影……我猜测古井与作坊应该是一家,但没有说明,又没有人问,作坊又关着门……留个悬念吧。</p> <p class="ql-block">旌善老街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街上这一座座古老的建筑,都有着历史沧桑的底蕴,见证了古街上居民世代的信仰与文化传承;街上弯曲而有序的古巷仿佛是一条时光的长河,记录着老街的兴衰与变迁,路上每一块石板,都沉淀着岁月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与王家大院热闹非凡的景象相比,一墙之隔的旌善老街仿佛是一颗静谧的明珠,淡定而宁静。古老的建筑、深厚的底蕴、曲径通幽的街巷……这里是一处鲜有人来,却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钟灵巷,在“源盛兴”客栈斜对面。都到了家门口了,我俩信步走进去看了看,巷子不长,只有靠近门楼的地方有两户人家,剩下的几乎都锁着门,看着有几分萧条。</p> <p class="ql-block">这座小亭子紧邻钟灵巷门楼,亭子里的两通石碑就是“师德碑”,年代久远,碑上的文字能看清楚的不多。</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手工艺作坊在古街上有好几家,匠人们传承了古老的手艺,将木雕、布艺、瓷器等工艺品流传至今。这些工艺品,承载着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味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转一圈回到源盛兴不到3个小时,我们游览了除“拥翠巷楼、祯明巷楼、观胜楼、乐善好施牌坊“外的其他标志性古建、古迹。一路上,人们匆忙的脚步都是去往王家大院,古村古街却相对冷清。其实,灵石不止有民间故宫“王家大院“,还有静升古镇、古村、古街,他们同样也是人们了解晋中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走进他们,去感受岁月的沉淀,感受与时光的对话,享受那一种宁静淡定的生活姿态带给我们的心灵享受。</p> <p class="ql-block">绵山是我国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因其丰富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遗产,成为了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几年前到王家大院游览时,我们就做了去绵山看看的准备,结果连着几天的阴雨天气让我们抱憾而归。绵山,亦名绵上,又名介山,地处汾河之阴,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p> <p class="ql-block">绵山虽然地属介休市绵山镇,但却横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我们居住的灵石县静升村,就在绵山山脚下,距绵山大约10公里。4月27日一早,我俩便迎着朝阳驱车前往绵山风景区。我们的车转入378县道不久,便见车头正前方雾气缭绕,远处的峰峦时隐时现,仿佛我们正快速驶入仙境。很快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了建在半山坡上的绵山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一尊金灿灿的天马位于大门正前方,龙头马身,背有凌云翼,正欲踏云飞升。相传,天马是玉清元始天尊赠与介公的。在天马后侧高高的台阶顶端,是介子推的巨型铜塑像。</p> <p class="ql-block">介子推塑像位于大门台阶最高处。历史记载建于宋朝的介子推塑像早已焚于战乱,现在看到的是2011年重铸的介子推铜塑像。塑像左手扶忠孝16字真言,双目远眺,炯炯有神,仰望让人心生敬意。绵山总体面积为294.75平方公里,已开发旅游区面积为54余平方公里,共有14个大景区,360多个小景点。景交车运行的线路是:龙头寺,大罗宫、一斗泉、大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栖贤谷、水涛沟。我们决定跟车一站一站的走,随遇而安。</p> <p class="ql-block">绵山龙头寺游览区是景交车停靠的第一站,被人们称为绵山第一景。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原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后因唐太宗李世民前来朝山祈雨,遇到神龙显灵,逐改为龙头寺。“绵山胜境”大型石牌坊威风八面地矗立在公路上,是进入绵山游览区的第一个景观。这座石雕牌坊规制宏大,豪华气派,雕工豪放与精细相结合,牌坊石刻匾额点透了全山的主题:正面为“绵山胜境”,背面为“大道之山”,是绵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头寺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发源地。相传唐贞观二年遭遇大旱,二月初二这一天,唐太宗李世民来到绵山求雨,祈祷神龙现真身,保佑自己在位时四海升平,让百姓安居乐业。此时从云霄中飞出一条巨龙,盘旋在绵山之上,空中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李世民赶紧跪下朝拜。巨龙飞走了,李世民便下令在龙头出现过的地方修筑龙头,以示纪念,并规定每年的“二月初二”为龙抬头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图片是位于龙脊岭下岩壁上,表现唐王李世民大败宋金刚、收降尉迟恭的大型浮雕——百龙壁。浮雕全长60米,四周以古纹横砖砌边。江海翻腾、云雾缭绕的背景上,雕有形态各异、造型生动、刚劲腾飞的108条白龙。浮雕尽头是唐代军营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龙头寺游览区内的这一座唐代古军营,是国内唯一。门楼是一座二层城堡式建筑,门高14米,宽4米,全部采用从民间收购的旧砖拱券而成,庄严,肃穆。门额上有宋代四朝名相文彦博所题四个大字:“百二山河”。‌“百二山河”是汉语成语,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意思是比喻山河险固之地。</p> <p class="ql-block">进入唐营城门,城楼内院中,有一座重檐四角亭式大型木构建筑。檐下悬挂横匾“圣迹亭”。此亭也与唐王李世民有关。传说唐贞观十四年,长安久旱,李世民率群臣向绵山空王活佛祈雨。活佛田志超命弟子摩斯将淘米水洒向长安方向,八百里秦川顿降甘霖。一年后,李世民亲率随从在此朝山拜佛谢雨。</p> <p class="ql-block">龙头寺游览区内有多个殿堂,人们可以一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览各种宗教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一边感受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同时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与龙头寺的深厚渊源。画面中的建筑是南天门。</span>龙头寺游览区以南天门为界,分为南北两院。南天门位居最高,是观落日晚霞的绝妙去处。</p> <p class="ql-block">进入南天门,老伴儿身后是是雷神殿(也叫天君殿),右侧是文化殿,绵山人文宗教基地。</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关帝庙、下图是真武庙。在关帝庙、真武庙等殿堂内,游客可以祈福许愿,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参拜过关帝庙、真武庙,我们前往龙脊岭。</p> <p class="ql-block">龙脊岭,因位居双龙交汇的背脊而得名。龙脊岭上绿树成荫古称“天然氧吧”;不仅有龙头、介子推母子雕像,还有龙涎泉、龙须瀑、景行亭、仰止亭、龙脊亭、旌介亭 、云蒸霞蔚牌楼、石刻、以及历史上得道成仙先贤曾居住过的洞穴石窟等十几处保存完好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唐营城门一侧的小门进入龙脊岭,先去了龙头。进入龙头前有一段比较陡峭、崎岖不平的山路,从龙头出来之后的路虽然狭窄,但上上下下全都是平坦的青砖路。</p> <p class="ql-block">登上龙脊岭,坐在龙牙上远眺晋南平原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驻足龙脊岭临山崖边,近处可望见绵山石牌楼,普救亭;放眼远方,晋南平原尽收眼底,阡陌如画,大道似线,村庄点点,一派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介子推母子雕像。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贵族,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了纪念他,晋文公将绵山命名为介山,将该地赐封为介休县。为了纪念他,晋文公又将介子推忌日定为寒食节,那一日全国范围内都不能生火做饭。后来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于是便将两个节日重合,以清明节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双龙盘跃踞峰巅,大道诸家赋首篇。云海茫茫浮胜景,仙风袅袅悟机玄。这四句诗出自《七律·绵山清明行七则三—龙头寺》,描绘了龙头寺的壮丽景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龙头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古建筑为一体的景点,有很多民俗,民间传说和典故,非常值得人们去观赏、游览。</p> <p class="ql-block">绵山风景区的道路缠绕着壁立千仞的山崖蜿蜒向前延伸,自成一道风景。景交车行驶其上,你随时都能体验惊险与美景的交融,感受心跳与风的交响,每一次转弯,都像是在探寻未知的起点,惊艳不止于眼前。</p> <p class="ql-block">离开龙头寺,我们乘车前往大罗宫游览区,当人们还沉浸在路途的风景中时,景交车已驶入大罗宫游览区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就是当年介子推所看到的“大罗仙境”,“三清上,曰大罗”。道家认为:神仙居住的天界有三十六重,最上层为大罗天,而大罗宫就是建在大罗天上的宫阙。大罗宫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罗宫是在原址上恢复修建的仿古建筑。整座宫殿巧妙的与山崖融为一体,高110米,总面积30000多平方米,下面七层,上面六层,有景点24处。群楼高耸、重阁巍峨,被人誉为“天下第一道观”,有山西小布达拉宫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游览区有电梯(画面中红色的立柱就是电梯),但只能到达六层。如果往返都乘电梯,将有一多半的景点不能到达,权衡了一下,我们选择了上行乘电梯,然后再全程徒步的游览方式。</p> <p class="ql-block">出了电梯,只见眼前崖壁上层楼叠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让人不得不为之惊叹!老伴儿迫不及待,先我一步登上大罗宫。</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罗宫,我们最先经过的是三清殿,三清殿位于大罗宫第七层,里面供奉的是玉清、上清和太清三位居住在天界的最高神灵。</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大罗宫上六层的第一层,也就是整个大罗宫建筑群的第八层,楼梯处一拐弯,就看见大殿门前栏杆处站立着一排飘飘欲仙的铜鹤,道家认为仙鹤是神仙的化身,因而道士也被称为羽士,他们的衣服被称为鹤氅,道士作法时走路的姿态也与鹤步相似,人们称之为仙风鹤骨,而道士离世,则被称为“羽化登仙”、“驾鹤西去”。大殿门两侧的墙上书写着摘自老子《道德经》的两句话: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是众妙堂,里面供奉有二百余尊唐宋元明的塑像,十余尊木雕像,四尊铁像,他们全都是按照文物古迹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的,工艺精湛,气韵生动。</p> <p class="ql-block">来到第九层,这里是讲经堂,门前10根盘龙柱,大气磅礴、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讲经堂正中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堂内最珍贵的是墙上悬挂的老子《道德经》百家书全文,由全国百位名家书写,镌刻在108块花梨木上。现百位名家已有多人去世,《道德经》百家书已成绝版。</p> <p class="ql-block">第10层的10根柱子被莲花缠绕,少了盘龙柱的霸气,多了几分仙气。</p> <p class="ql-block">向下望去,仿佛真的下绝浮尘,上近逍客。在这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p> <p class="ql-block">第11层是藏经阁,仅看藏经阁外部装饰就已经让人有马上入内一探究竟的冲动,可惜没有开门,里面什么也看不到。据说藏经阁的大厅有300多平方米,藏书近万册。第12、13层没有开放,好像是在维修。其实即便是我们已经走过的地方,除了第八层,每一层都搭着脚手架呢。</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是我国最大的道家建筑群,也是我国道家神系最完善的文化建设群,7—1层以下的建筑有:三清殿、药王殿、凌霄殿、元辰殿、斗姆殿、救苦天尊殿和财神殿。每一个殿建筑风格不同,每一个殿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走出宫殿建筑群站在广场上回望大罗宫,感觉这庞大的山体就如同一头俯仰着的狮子,驮负着这座金碧辉煌,气势浩大,庄重威严的道家宫殿。难怪大罗宫又名“狮岭驮宫,还真是名副其实。后面还有好几个景点,我们不得不加快脚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罗宫建筑上</span>精美的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  大罗宫一侧的崖壁上悬挂着许多道教法器,主要包括铜铃和云牌。这些法器是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旨在寄托人们的追求和实现梦想,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游览了上六层(实际上只看了8—11层),我们没有乘电梯,而是沿着石梯一路向下,粗粗的游览了下七层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罗宫游览区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30分,接下来的天桥、一斗泉、云峰寺,各种原因,我们只是在附近转了转,并没有深入景点游览</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天桥景区。绵山天桥是一条修筑在悬崖绝壁上的石头栈道,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栈道长300余米,宽 1 米多,上离山顶千尺,下距沟底万丈,盘桓半空,形若游龙。多云天气,漫步桥头,人在桥上行,云在脚下飞,所以又被人称为云中栈道。依栈道崖壁一侧建有洞神宫、祖师殿、七真殿、水母殿、悬空长廊等道教建筑,还有柏龙、兔桥、须弥石等名胜景观。最值得一提是中国古代最险要的军事堡垒——石勒寨。石勒寨由从奴隶到皇帝的传奇式人物石勒所建,其中陈列的石勒寨三道防线、迷魂阵、吊桥、聚义厅等建筑等,都是了解魏晋时期军事文化的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山脚下望向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天桥和建筑,实在想不明白10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完成这项工程的,即便是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想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也绝非易事。</p> <p class="ql-block">从画面中的石阶上去便是一斗泉游览区。一斗泉是一处天然生成的石泉,因仅仅能盛一斗水而得名。这里本是玉清原始天尊的道场也称洞真宫,传说很久以前绵山缺水,元始天尊云游至此。用拂尘醮东海之水,往绵山洒了几点。绵山便有了很多泉水,将最后一点滴在此处,形成一斗泉。天桥景区和一斗泉景区相距不远,两个景区之间有道路相连。只是我们站在山脚下看见了天桥景区的略影,而在一斗泉这里却只能看见山门和在被苍松翠柏掩映下的那一条通向山顶的小路。</p> <p class="ql-block">绵山是一座集佛教、道教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名山。如果说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游览区,承载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那么云峰寺所拥有的正是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每当雨后,云蒸霞蔚,古刹若隐若现,恍如仙境,这就是著名的自然景观“抱腹栖云”。</p> <p class="ql-block">连接云峰寺崖上与崖下的重要通道叫通天云衢,又称天梯。他犹如一条巨龙扭曲呈“之”字形盘踞在悬崖峭壁上,共有四百多台阶,预估全长有300多米。以往遇上这样的挑战,我们是当仁不让的,今天却是退缩了,因为云丘山之旅留下的疲惫还没有消退,不想再雪上加霜。</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绵山抱腹岩,自古以来被当地人称为“大岩”。岩上的这个山洞高约60米,长约180米,深50米,坐东朝西,云峰寺大小二百余间殿堂和禅房就座落在其中,夏季雨淋不住,冬至雪飞不到,据说洞里同时容纳一两万人在也不显拥挤。洞外悬崖峭壁上悬挂的铃铛,是唐太宗李世民留下的,当地已延续千年的“还愿挂铃”民俗活动。每逢庙会和吉日,善男信女们会请人来挂铃还愿,场面非常惊险刺激。</p> <p class="ql-block">没有游览天桥、一斗泉、云峰寺是绵山之行的一大遗憾,特别是云峰寺,是绵山绝对值得一游的地方,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去绵山。</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栋建筑让人仿佛有一种到了泰国的感觉,这是前往正果寺的电梯入口。正果寺是绵山风景区内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寺院,尤以寺内保存着八尊高僧和四位高道的包骨真身塑像而著名。无论是对于信仰佛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喜欢探索历史文化的旅行者来说,绵山正果寺都是一处不可错过的地方,我们当然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电梯出口距离正果寺大约还有30分钟的山路要走,不用担心路途寂寞,惊险刺激的山路和沿途的自然风光足以让你打起十二万分的精气神。</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进入正果寺的山门,画面中的塔叫灵应塔,又称空王灵应塔、灵验塔,最早为唐太宗李世民礼佛谢雨时敕建。在山下就看见了,现在他就矗立在我们身后。</p> <p class="ql-block">正果寺,也称为上方院,位于云峰寺上方。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主要是为了安放当时云峰寺的住持师显之师思本和怀德的真身而建。正果寺内供奉着宋、元、金得道高僧、高道的包骨真身塑像,显示了其在宗教文化上的重要性。这是正果寺正门,12尊白骨真身塑像和灵应塔都在这个门里面。</p> <p class="ql-block">据《介休名胜考》记载,绵山灵应塔是唐太宗敕建,最初为七层四角式砖塔。宋代文彦博重修,按照当时规制,塔的外形由四角方塔变为八角楼阁式宝塔,塔层由七层变为明七暗九层。</p> <p class="ql-block">灵应塔的底座正面。灵应塔年代久远,屡毁屡修。最后一次是抗战期间,被侵华日军炮轰毁坏。现在的这座塔是2003年在原址上修旧如旧,保持了宋代基本风格。灵应塔为砖砌,总高69米,为我国高山寺院之最,绵山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每层都增加了挑角飞檐,周围有腰檐、走栏、栏杆等附属构件。整个建筑高大雄伟,而又不失轻巧灵动之感。元明清一直沿袭此制。</p> <p class="ql-block">一层廊柱,透过廊柱看到的即是供奉包骨真身塑像的正果殿。</p> <p class="ql-block">灵应塔每一层都藏有别样的风景。登上塔顶,群山风光尽收眼底,灵应塔内部主要以各种艺术手法展现空王佛田志超的成佛过程,并珍藏着历代名人赠送的各种礼品,以及佛像、经卷、壁画等。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了地宫和一层。</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大殿位于灵应塔一侧,2001年由三佳公司在原址重建,都叫“正果殿”。绵山为大道之山,佛道共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果殿东殿为佛,</span>殿前立盘龙柱,里面供奉着北魏时期8尊高僧“真身舍利”。正中为北魏净土宗祖师昙鸾塑像,两侧为唐思本、怀德、师显、宋智玄、明哲、金普钦、元神远、圆空等的包骨真身像。</p> <p class="ql-block">正果殿西殿为道,殿前立柱上装饰着缠枝莲花,里面供奉的是宋代高道玄虚道人、玄智道人、松风道人,松竹道人4位的包骨真身像。绵山共有15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骨</span>真身塑像,正果寺有12尊,还有三尊在云峰寺。</p> <p class="ql-block">这些包骨真身塑像虽经千年,但看上去骨架依然完好无损,身形不朽,灵气不散,因此被游人和专家称为“世界奇迹”,“东方木乃伊”,他们研究绵山历史文化和地理气候的重要文物。塑造这些真身佛像过程非常复杂,大师们在圆寂之前,会进行一系列特殊的修行。首先,他们会尽量保持双腿盘屈,打坐入定,然后喝水,以排除体内的杂质。在体内完全清洁之后,他们会停止进食和饮水,静静地等待呼吸自然停止,最终圆寂。然后,门徒或信徒们会以特殊的方式制作这些佛像。这种制作方式使得肉身佛像得以长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相传在古代空王佛田志超曾在正果寺讲法,恰有五条龙盘旋在空中听法,随后得道飞升。基于这个传说,现在正果寺里设置了很多关于五龙的景点。画面中金碧辉煌、栩栩如生的五龙雕塑位于正果殿东殿和灵应塔之间的崖壁上。龙雕下面应该是个喷水池,但当时没有喷水。</p> <p class="ql-block">没有记住这条长廊叫什么,位于正果殿脚下。长廊即是人们歇脚的地方,也是弘扬佛法和道义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长廊一侧墙上的碑刻,详细介绍了正果殿内8位高僧、4位高道的生平、经历和事迹。碑刻的人物画像栩栩如生,碑刻上的书法亦可称为丹青妙笔。</p> <p class="ql-block">正果寺悬崖下一座不大的院子,静静地守候在路旁,外表看起来好像很不起眼,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院内依山崖建有弥陀殿、圣母殿、观音殿、三大士殿、送子娘娘殿和五龙殿五座庙宇。除了古风盎然的弥陀殿是上方院中唯一劫后余生的建筑,其余的砖木结构房屋全为近年新建。他就是上方院的另一个寺院—</span>五楼寺。据说北宋诗人皇甫韶的“和诣岩祈雨”说的就是这里:路尽山尤胜,溪深水愈豪。寺楼今不见,依旧五峰高。</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弥勒殿。此殿别具特色,是一横向窑洞,进深一间横三间,俗名“枕头窑”,是当地匠人的夺天妙作。此殿始建于后赵建平三(332)年。</p> <p class="ql-block">五楼寺内的所有建筑都朴实无华,非常的接地气,唯一博人眼球的就是崖壁上的腾龙祥云雕塑。离老远就看到了,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典故。</p> <p class="ql-block">进入栖贤谷游览区,迎面而立的是封侯亭,是当年文彦博宣旨诰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时所建。亭子似一座桥架在荷塘上,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一派皇家建筑气概。亭内有宋神宗的圣旨碑刻,弥足珍贵。这是封侯亭正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封侯亭背面</p> <p class="ql-block">有许多描写栖贤谷的诗句,而“九曲蜿蜒一线天,栖贤谷底访先贤”这两句诗,因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最被广为流传。栖贤谷是一道蜿蜒而上的峡谷,相传当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沿栖贤谷上行可到达介公庙、介公幕。但多数游览过栖贤谷的人都说这个景点不适合年纪大的游人,不仅路难走,而且须攀十余架天梯才能到达目的地。我们仅在封侯亭周边短暂停留,在栖贤谷山门前拍照留念,便离开前往绵山之行的最后一个游览区—水涛沟。</p> <p class="ql-block">栖贤古封侯亭风光</p> <p class="ql-block">水涛沟以自然山水、瀑布群和清澈溪流著称,大小70多个景点分布在10余里长沟内,漫步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游览水涛没有捷径,一条道走到底然后原路返回。面对这张水涛沟游览图大致估算了一下,往返水涛沟脚力好的也要3个多小时左右,何况我们。我们最后走了接近三分之一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水涛沟的入口。整座大门被绿色包围着,深幽不可测。</p> <p class="ql-block">群山环绕,高峰入云,清清的溪流从南面沁源县的马跑泉发源,兜兜转转流过长30华里的岩沟,滋润着数百顷良田,孕育了绵山数千年古老的文明。这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着录的“石桐水”。他时而平缓,时而激湍,并在几个地段形成近三米落差的小小瀑流,和周围的青山、怪石、奇树、相映成趣。被人称为“山西小九寨”。</p> <p class="ql-block">走进水涛沟,流泉淙淙,涛声不绝。</p> <p class="ql-block">依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述:“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山西<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佳煤化有限公司在水涛沟内</span>开发形成了五龙瀑、水帘洞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郦道元北魏时河间范阳人,历任安南将军,御史中丞等职。他生性淡泊名利,为注《水经》倾注了毕生精力。</p> <p class="ql-block">这个人造景观叫虎口余生。潺潺溪水中一条鱼和一只虎视眈眈、断了尾巴的老虎。</p> <p class="ql-block">这一处人造景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叫水牛搏鼍,又名水牛竞渡。</span>北魏太和十一年(467)郦道元来绵山考察“石桐水”,曾见有水牛与鳄鱼相搏,最终战胜鳄鱼。数年后便有了这一处景观。水涛沟真正的景观都在最后,我们进沟没走多远就撤了。</p> <p class="ql-block">位于绵山水涛沟游览区的万寿图,每一个到水涛沟游览的人,一下景交车就能看到他。万寿图集中国传统书法之大成,将一万个不同写法的寿字集为一体,寓意游人延年益寿,是绵山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万寿图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人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绝佳场所。欣赏过万寿图,我们就在不远处的停车场乘<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交车返回游客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返回途中路过绵山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4年,</span>介休市绵山风景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据史料记载,</span>在当年抗战遗址上恢复修缮的一处红色革命文化圣地,主要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span style="font-size:18px;">领导人民依托绵山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长达8年艰苦卓绝抗日武装斗争的光辉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绵山朱家凹是一处与明代朱家王朝有关的景区。景交车在朱家凹设立了站牌,但往返在朱家凹都没有停车,不知为何?</p> <p class="ql-block">龙文化在绵山表现的淋漓尽致,龙的各种造型的雕塑都是金光灿灿,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下午5点多回到客服中心,宽敞明亮的接待大厅与早上来时相比安静了许多。大厅北侧就是清明寒食文化展厅,此时已经闭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绵山景区转了整整八个小时,绵山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都让我欲罢不能,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绵山历史悠久,</span>早在北魏之时山上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绵山 上的仿古建筑群,集华夏古今之精华,令人刮目相看,叹为观止!</span>绵山自然风光优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势陡峭,壁立千仞,苍松翠柏,流水潺潺、瀑布成群;绵山更有因介子推的忠、孝品德而流传千年不衰的清明寒食文化……</span>有山、有水、有名人、有历史、有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步有景,景景有典,</span>能游更能读,这就是绵山,一处非常值得一游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6—27拍摄</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6日落笔</p><p class="ql-block"> 拍摄、撰稿:我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