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 吴福顺 编辑:吴瑶武</p><p class="ql-block">审核:吴朝晖</p> <p class="ql-block"> 旧时,每逢社会比较安定风调雨顺的年景,村族做神诞祖生竞相攀比,显摆排场。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大的乡里、大的宗族,喜欢请几个戏班对台竞技,俗称“斗戏”。戏班“输人不输阵”,往往拿出浑身解数迎接挑战,争取观众青睐。</p> <p class="ql-block"> 梅洲乡民为感恩地头神武德侯“大使公”的庇佑,每十二年一度在福善庵举行设醮祈福活动。几乎全村的村民都要参与,谢戏的人也特别多,在福善庵的前大埕共搭建了五个戏台,除了正戏台是平时就有的外,还另外用竹子、木架搭建了四座临时戏台,一字排开,气势恢宏。醮会期间,从农历十月初十开始,连续一个多月,潮剧戏将不间断上演。每天晚上五台戏同时在上演,剧团与剧团之间上演精彩的“五斗戏”。</p> <p class="ql-block"> 据九十多岁高龄的吴火宝老师介绍,梅洲的设醮庆典活动从福善庵建成后就有了,已经有五百余年了。梅洲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村庄富裕了一些,很多村民请戏班子演出,更加热闹了,就发展成了“斗戏”活动。斗戏一般是在过年过节迎神赛会时举行。在新中国成立前,梅洲的斗戏活动斗得比较厉害,那时斗戏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各“房头”争名誉,梅洲是诏安最大的自然村落,人口和“房头”众多,各个“房头”往往互相较劲。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争角色,每个戏班子大约会有一两个名角。斗戏一般是外来的戏班子跟本地的戏班子斗,台湾被日本占领时,禁讲闽南话,很多台湾戏班子跑到大陆来谋生,他们为了争一席生存之地,就要跟本地的戏班子斗戏,打名气。</p> <p> 戏团之间斗戏有一定的规矩,比如说演出前要先联系好,开演前主台的人先铜锣敲两声,等到那边的人也回两声,再同时开演。斗戏有时是戏团之间相互交流,有时是乡里事佬主导。</p> <p> 据史料记载,旧时福建的剧种多,戏班更多。为了争夺观众,彼此间竞争十分激烈。有时,请戏的主家为了排场,同时请两个戏班,在同一地点分别搭台,让两个戏班唱对台场。这样,便产生了斗台之风俗。</p><p> 据吴火宝老师介绍,旧时“斗戏”,以被先聘请的戏班为正台,后请的为副台。开演时,正台击小锣三声,通知副台准备演出;等到副台回击三声小锣之后,才正式开演。在福善庵经常上演“斗戏”,最多的是一次五台戏同时开演,称“五斗戏”。</p><p> 潮剧的对台斗戏,有“叫鼓”与“叫吹”之俗。“叫鼓”是通知对方开演。当一方准备停当,敲几声板鼓,对方若有板鼓响应,便可打起开场锣鼓,否则必须等待。“叫吹”则是通知对方结束演出。一方在停演前几分钟,吹几声唢呐,等对方响应之后,同演《京城会》结束演出。倘若有一方不执行,算是违约,必须向对方赔礼道歉,否则,便会激起同行公愤,群起而攻之。</p> <p> 斗戏就是一种较艺争胜,有时是聘戏的东家或豪富的观众故意悬红立锦标,以挑起戏班间的竞夺,一般以群众的评议、棚前观众多寡为标准。优胜者就可把一面绣有“潮剧之王”或“潮剧之冠”标旗拿去,标旗上的红包(奖金)也归其所有。因此,参加斗戏的戏班除尽量抛出拿手好戏和精彩技艺外,还得想方设法搞出奇的点子。有时斗戏双方势均力敌,各不服输,虽天明日出也不愿停鼓,待至东家来作仲裁判定,方肯罢休。</p> <p> 抗战胜利后,潮剧班社虽所余不多,但斗戏之风仍存,到建国后才绝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