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之“用典”

华夏之子

王勃 <p class="ql-block">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的心志。</p><p class="ql-block">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运用了五十九个典故,表达了他特定情境下错综复杂的心志。</p><p class="ql-block"> 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p><p class="ql-block"> 这一句仅二十字,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它演绎了汉代四位文武官员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倾吐出他们怀才不遇的遗憾和愤怒之情。</p><p class="ql-block"> 王勃不着一字写自己,却字字倾诉自己的心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年少气傲的雄才大略,可以感受到他明珠暗投的怨愤,他的报效大唐盛世的愿望喷薄欲发。典故在这里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至。</p><p class="ql-block"> 冯唐,历文、景、武三朝名臣,景帝任其为相,他性情耿直,得罪权贵,被免。武帝时有人推荐,但90多岁未能效力。</p><p class="ql-block"> 李广,汉武帝时五次率兵攻打匈奴,种种原因未被封侯。</p><p class="ql-block"> 贾谊,文帝器重他,也因小人谗言未能重用。李商隐有诗评价“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见其境遇。他只做几年太傅,终未获官位,抑郁而终。</p><p class="ql-block"> 梁鸿,一生坚守清正人格,秉持高尚道德,终因一篇诗文触怒皇帝,无奈隐姓埋名,流寓江东,毕生清贫,却收获“高士”的盛誉。</p><p class="ql-block"> 上述四位都是怀才不遇,王勃不言自己怀才不遇,借用四位名士抒写自己的心志与郁闷。</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中还有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清云之志;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众多典故。</p><p class="ql-block"> 典故用得好,起到言简而意丰,含蓄而蕴藉的作用,使诗文耐人回味,意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请看下面一首宋诗,就是巧用典故表达诗人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庆庵寺桃花</p><p class="ql-block"> 谢枋德</p><p class="ql-block">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p><p class="ql-block">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p><p class="ql-block"> 谢枋德,南宋人,宋亡后仍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十二年,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p><p class="ql-block"> 此诗中“桃源”用典,本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诗人借桃花源典故“渔人避秦”,写自己“怕有渔郎来问津”,表达自己心系南宋,不愿为元统治者效力的愿望,刻画了一个隐士形象。</p> 谢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