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永恒的中秋月

星星云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恒的中秋月</p><p class="ql-block"> 作者:赵 林</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喜欢自己故乡的月亮。”大师季羡林一生游历多处,但他一直老想到的却是故乡芦苇坑里的那个小月亮!</p><p class="ql-block">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感觉每个中国人都会吟几句与月亮有关的佳句。也正如,今晚我在故乡安徽,他在上海,你在北京,但我们都在欣赏着,和祖先一样的同一个月亮!</p><p class="ql-block"> 在少儿时,我对月亮的情感也并不深,大都是一种“嫦娥奔月,吴刚玉兔,桂花瑶池”的童话般梦幻。但有时内心里还是盼着一些月圆的日子,因为到时可以和小伙伴们在那稻床上,玩着游戏。在八月十五,还可以吃到月饼和花生。更曾掐着手指盘算着一个个阴晴圆缺,何时才能到大年时,就可以享用妈妈做的年夜饭。另外到了元宵节月圆时,又可以看花灯、猜灯谜啦!</p><p class="ql-block"> 至于睹物思情那些事,那时是不大懂的。随着学龄的增长,有时甚至认为赏月观花那是文人骚客的事,心里想,又有几个大忙人坐在那里看着月亮,浮想联翩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先辈对月亮的敬畏,真是可谓无微不至。他们时时观察月相,把不同时期的月亮分成“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更有“朔、望、既望、晦”之月说,月亮更成了他们的朋友。根据月相,他们播下希望,收割丰收。白天里,农夫们辛苦劳作,将士戍守边关,文官们日理朝政,佳人们临行密缝,他们也只有在安静的夜晚,借着月光,互相遥想着那年那月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千年一瞬,城市的万家灯火,那匆忙的脚步,还有那灯火阑珊的觥筹交错,或许让一些现代人忘记了头顶上的星空。甚至忘记了月圆的日子,更谈不上能坐在小院里或廊台上,去仰望那久违的月亮。</p><p class="ql-block">我也曾试想过,若朋友之间,不用手机,也不常联系,却都能心有灵犀的仰望着月亮,惦念着对方,这种境界该多好啊!对于今晩的月亮,那些思念的亲人、先祖、及先哲们一定景仰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p><p class="ql-block"> 这趟冒着大雨台风,一路奔涉着回到故乡,陪伴着年迈的父母亲坐在阳台上,看着月夜,这样的日子真的要珍惜。一起吃着从城里带回来的月饼,我突然问了句老母亲:“南溪老街上老陈家月饼还在做吗?”母亲答道:“还在做呀,生意还怪好。”小时候,我就记得他家做月饼,俗称老式的土月饼,那烤的黄亮亮的外观,饱满的花生仁,还有那看着就想吃的青红丝,回味无穷!我心里想,按照老陈家的经济条件,早应不需要做这苦差事了,听说主要是靠老母亲在做。也但愿像这样的百姓老店一直延续下去,联想着当下的一些老街、老店及老手艺,或许也仅仅剩下月亮了!</p><p class="ql-block"> 时近中秋,省城的一起“送礼设局事件”被各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官方尚未公布,在此我也不做任何评价。但我却想起了一件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中秋节的事情。那是一个九月份开学时,山里的一个同学在家里弄只野兔肉送给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看着这个纯朴的山里娃,摸着这个孩子的脑袋,于是慈详的收下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位老师趁着这位同学中秋节没有回家,于是把他及几个未回家的同学都请到家里小搓一顿。惊喜的是,其中有一道“硬菜”就是兔子肉。至于那顿饭间,师生们都叙了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那温暖的场面及那道“兔子肉” 一定会让这些孩子们终身难忘的!</p><p class="ql-block"> 回想今年的教师节,全社会都在要求我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人人争做新时代教育家!作为一名平凡的“教书匠”,能接触到的所谓的教育家少之又少。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对我们也是一个考验。但我想,当年的这位大摆“鸿门宴”的恩师不就是我心中的教育家吗!</p><p class="ql-block"> 永恒的中秋月呀,不变的初心情!</p><p class="ql-block">-于2 0 2 4年中秋佳节</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