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西藏(三)

MN

<p class="ql-block"><b> 藏南</b></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地图上的西藏比作一个斜放着的热水袋,那么喀喇昆仑山脉就是水袋的上口,横断山脉是袋底,水袋的左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右边是西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 </p><p class="ql-block"> 以雅鲁藏布江为分界线,将西藏分为藏南和藏北。如果以拉萨为中心画一个⊥坐标,雅鲁藏布江是横坐标,青藏公路(109国道)是纵坐标,那么将西藏划分为三大区域:一、藏南,雅鲁藏布江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区域;二、藏东北,雅鲁藏布江与青藏公路东北面的区域,这里主要是念青唐古拉山脉,都是山没有什么太好玩的地方,我们就是从东北角翻山越岭进藏一路来到拉萨的;三、藏西北,雅鲁藏布江与青藏公路西北面的广大地域,这里是青藏高原的高原,这里有冈底斯山脉,有羌塘无人区,有阿里大草原,有神山圣湖。</p><p class="ql-block"> 从旅游的角度要玩透西藏:之前“进藏”这一路的游玩只能算是到了西藏,浅尝辄止的热身运动而已;以拉萨为起点即将开启的“藏南”行,我们将去喜马拉雅山脉,这应该说是对西藏的中度游;我们还要去藏西北,那里才是我“圆梦西藏”的“终极目标”,去那里才是对西藏的深度游。 </p> <p class="ql-block">  来西藏,一是看风景,二是体民情。拉萨和日喀则是我们此行的一个重头戏,到拉萨和日喀则去瞭解藏族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信奉佛教而显得神秘。之前在网上了解了一下西藏的人文,不妨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一下,以便后面几天游玩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时好心中有数:</p><p class="ql-block"> 一、藏区和藏族</p><p class="ql-block"> 藏区分为三块即卫藏、康藏和安多藏。按照藏民的语系(方言)将藏民划分为三大族群:一是卫藏语系的藏民,集中在卫藏,“卫”在藏语中有中心的意思;二是康藏语系的藏民,分布在广大的康藏地域,“康”在藏语中有边缘的意思;三是安多藏语系的藏民,即一个方向区域内(安多藏区)的藏民,“安多”在藏语中是末尾或下部岔口的意思;在我们的眼里他们都是藏族人,只有他们自己才分得清其属于哪一个族群。</p><p class="ql-block"> 藏区不仅指西藏,还包括西藏周边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的藏族自治州、县。卫藏区在雅鲁藏布江中段和拉萨河流域,即拉萨、日喀则、山南和林芝一带,是藏族的发源地,是藏区的中心,即藏区外延扩大的起点,藏族外溢扩散的源头。藏族从卫藏外溢:在正北方向,从唐古拉山脉的南北坡一直向北延伸到青海、甘肃的藏族是安多藏;除卫藏和安多藏之外的那些分散的藏族统称为康藏。</p><p class="ql-block"> “巴”在藏语中是人或人群的代名词。康巴藏族即康藏,分布在西藏(卫藏以外)和与西藏接壤的四川、云南和新疆的广大地区。康巴藏族有几个支系:工布藏族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以狩猎为生,如康巴藏在香格里拉山区融入云南的僳僳族等少数民族,即云南迪庆的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生活在丘陵平原地区以农耕为主,如康巴藏在川西融入羌族,即川西的嘉绒藏族;还有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等。一直延伸到青海甘肃的安多藏融入蒙古族以游牧为生。</p><p class="ql-block"> “西藏”最初是卫藏的别名,因为卫藏是藏族之宗,又在大清朝疆域的西边而得名;后把所有藏族人居住的地方都叫西藏,故泛指大藏区;今天的西藏其名下是西藏藏族自治区。</p> <p class="ql-block"> 二、喇嘛和活佛</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的喇嘛就是入佛门的僧人,相当于汉传佛教寺庙里的和尚。和尚是有等级的:沙弥是小和尚,寺庙里管事的是大和尚,大和尚之上还有高僧和住持,喇嘛亦是如此。藏传佛教的寺庙有两种:小寺庙只供奉佛,大寺庙不仅供奉佛还办密宗学院。密宗学院培养喇嘛,一个大寺庙通过密宗学院以下派学业有成的喇嘛的方式管辖许多小寺庙,使寺庙之间不仅有了等级,还有了派系和辖区的概念。藏传佛教的僧侣分两条线:一条是寺庙里面对信众的,从扎巴(相当于沙弥)到喇嘛到坐殿活佛分七个等级;一条是密宗学院里传宗教学的,从格西(入佛门的学生)到堪布(讲师)到主座活佛又分若干等级。我们佛门外的人笼统地把这些藏传佛教的僧侣都叫喇嘛,而严格地讲喇嘛是等级比较高的僧人。</p><p class="ql-block"> 活佛是喇嘛的最高级别。在藏传佛教中有各种各样的活佛:各个教派的宗寺里有自己的坐殿活佛,各大寺庙的住持、每个密宗学院的主座都是活佛,佛门中的一些长老、法老、高僧等可能是活佛,一些小寺庙里的喇嘛只要当地人信他供他也称其为活佛,甚至藏区中的一些贵族花钱也能买来个活佛名号等。在所有的活佛中,只有拉萨市布达拉宫里的达赖喇嘛和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里的班禅额尔德尼是当时朝廷册封的活佛,因为有了权力的加持,在西藏这个宗教社会里,这两个名号下的活佛属于政教合一的超级活佛,有着比其他活佛都要高的威信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三、班禅和达赖</p><p class="ql-block"> 班禅和达赖是当年朝廷册封的两位大喇嘛的封号,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在拉萨的甘丹寺,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师有两个大弟子,一个去了哲蚌寺,一个去了扎什布伦寺;后来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争斗中格鲁派占了上风;朝廷为了招安藏区,而这两个寺院在格鲁派中首屈一指,便分别赐封这两个寺活佛的名号为达赖和班禅,并赋予他们行政的权力。</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卫藏以雅鲁藏布江为界又分为两个区:雅鲁藏布江以北的地区是前藏,以拉萨市为中心,是达赖的教区;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地区是后藏,以日喀则市为中心,是班禅的教区。作为册封的活佛,历代的达赖喇嘛世欲政权,而班禅额尔德尼则一心向佛,所以达赖喇嘛行政的权力辐射到卫藏以北、以东和以西的广大藏区并渗透进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后藏,成为卫藏乃至整个藏区的实际统治者。</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五世达赖喇嘛搬进了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藏区政教合一的首府,而班禅额尔德尼则偏居一隅一直住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p><p class="ql-block"> 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班禅额尔德尼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转世,达赖喇嘛被当作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从教阶论,班禅额尔德尼高于达赖喇嘛;但从政权统治来讲,达赖喇嘛的地位和作用高于班禅额尔德尼。</p><p class="ql-block"> 在藏民眼里,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这两位活佛犹如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十四世达赖喇嘛曾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过贡献,但1956年藏乱,他武装抗拒民主改革失败,于1959年逃亡印度建立了西藏流亡政府。今天,新转世的十一世班禅活佛还时不时地在扎什伦布寺广度着众生,而逃到印度去的十四世达赖喇嘛想复辟回到往日的“土司”统治那是不可能的了,倘若快90岁的十四世达赖喇嘛哪天仙逝,他的转世灵童怎么找,难不成在印度找吧,太阳或月亮要少了一个那可咋整。</p> <p class="ql-block"> 四、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属大乘佛教,信奉释迦牟尼。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渊源可追溯到1800年前,实在是太遥远了,我也整不明白。藏传佛教兴自于距今1200年前的吐蕃王朝时期,当时卫藏的藏王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统一了大藏区,在藏区建立了奴隶制社会,其奴隶制度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民主改制前)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两位公主都信佛,她们感化松赞干布使其放弃苯教信奉佛教,佛教才得以在藏区生根,后来逐渐演变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 藏区地广人稀,以前的青藏高原许多地方交通不便甚至与世隔绝。当初佛教传入卫藏取代苯教被确立为藏教后在藏区散开,应该是在僧人录用、住持接替、寺庙制度、佛门戒律等方面的不一样,在藏传佛教中形成了不同的教派,据说有一千多个,主要有五大教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和格鲁派。我搞不明白这些教派之间的区别,大体知道:一、现在的格鲁派(黄教)是藏传佛教的主流,地位最高,卫藏及藏区内的著名大寺庙大都是黄教;“格鲁”藏语的意思是善律,黄教主张修法以戒律制佛,它属于后来新兴的改革的新教;为区别于其它的旧教,黄教将原来红面黄里的佛帽翻过来为黄面红里的佛帽。二、色达、甘青寺那里的红教是宁玛派,当地寺庙里的僧侣都是红衣红帽,红教是藏区最古老最守旧的一大教派。三、川西塔公草原上的塔公寺是花教即萨迦派,花教是家族世袭制。四、白教即噶举派,他们是苦行僧。五、噶当派是格鲁派的前身。相对于新教,那些旧教的修行者可以结婚育子云云。</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是从苯教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因而带有一些苯教的特征特性,使其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佛教:一是师徒传承的传道方式,大的寺庙都有密宗学院,每个喇嘛都有一个或几个跟徒;二是苯教特色,僧人教徒信众通过转山、转湖、转寺庙、转经筒、插风马旗和经幡、挂龙达、刻石头经文、搭玛尼堆、打卦和算命等,特别是长途朝拜、寺庙里整日伏拜和禅地清修等来拜佛求佛和礼佛;三是与汉传佛教不一样的佛门修行,入佛门的僧人除了通过念经、打坐、持戒等方式修行外,还通过冥想、瑜伽、辩经等方式开悟;四是最特别的转世灵童和现世活佛的选、修和任。</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的寺庙里都供奉着三世佛:过去佛是无量光佛即汉佛的燃灯佛;现代佛是释迦牟尼;未来佛是强吧佛即汉佛的弥勒佛。好像各个教派还有自己供奉的佛,我搞不清楚,只知道属于达赖喇嘛的寺庙里单独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属于班禅额尔德尼的寺庙里单独供奉着阿弥陀佛(弥勒佛)。另外,除供奉佛教的鼻祖释迦牟尼外,在藏传佛教的寺庙里都供奉着藏传佛教的始祖莲花生大师,在格鲁派的寺庙里还供奉着祖师宗喀巴大师。</p><p class="ql-block"> 在藏传佛教的寺庙里,对大师级别喇嘛的葬制是在寺院里建佛塔祭拜,对圆寂的活佛是在他们的宗寺里建灵塔殿祭拜。</p> <p class="ql-block"> 五、藏传佛教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佛教)的信仰是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僧侣来讲,他响往这个信仰而入佛门,修生悟道以成佛,成佛后去普度众生,修成正果后升天归西,去那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的“普度众生”是教化人们信奉佛,灌输:人世间是一个由地狱到天堂、由罪人到我佛的阶梯,芸芸众生在佛的召唤和指引下,各在不同阶段的阶梯上攀登,不为今世,只求来生,不上天堂,就下地狱。</p><p class="ql-block"> 信仰有不同的形态,进步的思想是信仰,宗教的迷信是信仰,科学的远景是信仰,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信仰。藏传佛教就是一种宗教,其信仰是没有科学和事实依据的想象(迷信)。在藏区这个信佛和拜佛的宗教社会里,佛门中(即僧侣)有佛门中的的信仰,佛门外(即教徒信众)有佛门外的信仰,这两者看起来都是信佛,但完全是两码事:佛门中信佛的“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意味着僧侣们的理想、抱负和对未来的憧憬;而教徒信众信佛的“佛”则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地说就是寺庙里的喇嘛活佛;喇嘛活佛虽然可以象征佛门的信仰,但他们毕竟是活人,以活人充当信仰这里面的变数就大了。再从拜佛的角度讲:在寺庙里僧侣的拜佛是在敬佛,修生悟道以成佛;而教徒信众的拜佛是在求佛,其吉凶祸福要喇嘛活佛来给他们指点迷津。所以在这“不缺信仰的地方”,对那些一心向佛的僧侣们来说,他们有他们的信仰,即迷信西方极乐世界;而对那些虔诚拜佛的教徒信众来说,他们的所谓信仰与其说是信仰,倒不如说是信佛,即迷信喇嘛活佛。</p><p class="ql-block"> 在政教合一的宗教社会里,统治者就是用宗教迷信来笼络人心,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迷信来管理社会。以前西藏的统治者是达赖喇嘛,作为活佛的他被奉为神明,作为册封的达赖他有着无上的权力,在藏民的眼里他就是太阳,在藏民的心里他就是信仰,在藏区这个地盘上他就是最大的“老爷”。</p><p class="ql-block"> 当统治者是佛,当“佛”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在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里,别跟我说他的信仰没有变味。已然是“老爷”的佛为了维系他的统治,为了维系他荣华富贵的生活,用宗教“信仰”来愚弄信众,用宗教统治来奴役百姓,藏区一千多年来的农奴制社会就是证明。</p> <p class="ql-block"> 六、西藏的农奴制</p><p class="ql-block"> 奴隶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农奴制应该是介于奴隶制与封建制之间吧。1959年之前西藏还是农奴制社会,统治阶级是农奴主,被统治阶级是农奴。当时西藏的统治阶级分三等,达赖及其寺庙里的大喇嘛们是一等,世袭的王侯贵族们是二等,各级地方官员们是三等。二等的贵族和三等的地方官是农奴主,一等的达赖及其寺庙里的大喇嘛们是农奴主们的主子,他们即是政权的掌控者又是这个宗教社会的精神领袖。</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西藏已经进行了民主制改革,推翻了农奴制,成立了民族自治区政府,翻身农奴把歌唱。今天西藏的那些宗教寺庙只是社会的一种业态,对当地的藏民来说,是他们拜佛礼佛的地方;今天有什么事儿是政府说了算,求“佛”已经不灵了。今天寺庙里的那些喇嘛们应该专心地修道了,作为党的统一战线的一份子,那些有名望的喇嘛活佛们可以进人大政协参政议政。</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进藏见到,西藏的佛教还是很盛行的,信众还是很多的,宗教社会的遗留还是很严重的。我在想:尝到了权力甜头的达赖及其喇嘛们能不留恋那荣华富贵的生活吗,就像闻到了腥味的猫能不惦记着鱼吗;布达拉宫里的达赖喇嘛已经跑到了印度,来朝圣的那些人是冲着圣地还是圣人;那恢宏的布达拉宫,地上的部分是天堂,地下的部分是炼狱(布达拉宫的底层地下室是关押农奴的监狱,世间非人的刑罚就发生在那里),我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赏它,只把它当作一座建筑的奇迹吗;那些金碧辉煌的寺庙,寺庙里那些纯金珠宝铸造的佛像、灵塔,它们都是信教的藏民用血汗换来的,难道只把它们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吗。</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松赞干布迎娶两位公主后,将他的大本营由山南迁往拉萨,在拉萨的红山上建布达拉宫(皇宫),又在布达拉宫的边上建大、小昭寺来供奉两位公主带来的两尊佛像(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就供奉在大昭寺内,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佛像供奉在小昭寺内),使拉萨成为藏区的首都,布达拉宫成为拉萨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曾在战乱中被焚毁,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十七世纪翻建的,应该是五世达赖喇嘛从哲蚌寺搬入布达拉宫,自此布达拉宫一直是西藏政教合一的首府,也是西藏级别最高的喇嘛寺庙。</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布达拉宫仍然是一座寺庙,它还是一个超级的建筑文物、著名的景点和记载西藏历史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预定的是上午九点的参观券,提前来先到它左前方的观景台拍全景,这个全景照即人民币50元票面的图案。从这里看去布达拉宫就是一幅画,一幅巨大的唐卡。</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藏语的意思是脱离苦海的船,布达拉宫供奉的本佛是观世音菩萨。布达拉宫地上部分计十三层,白色的部分是裙楼,是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主楼红宫七层,是寺庙和举办宗教仪式的场所。在这庞大建筑物的下面还有地下室,那里是关押奴隶的牢房。没看见有大门,有几道步梯路通往裙楼不同的地方;在布宫的两侧各有一条和布宫一体的通往红宫那一层的石阶大道,我们这些游客就是从一边上去,穿过红宫再从另一边下来。</p> <p class="ql-block">上布达拉宫的石阶路</p> <p class="ql-block">  进了布达拉宫不能不写点什么,布宫里面不让拍照,光描写怎么能说的清楚;我不信佛也不懂佛又没花钱买解说器,随着人流走马观花;布宫那么大,一条参观线路上上下下弯弯绕绕走过去,应该只看了个皮毛,据说该看的都让你看了。这里面光线很差,靠酥油灯照亮;这里的大殿一个个的那么气派(大都关着门,开门的也不让进,只能在门口看),而楼梯走廊却很是狭窄,显得不配套;一路上除了佛还是佛,尤其是在过道边像橱窗一样阴暗的房间里跳动的鬼火中那些稀奇古怪的佛让人感到阴森。当我从另一头的出口一走出来的时候,心情豁然敞快,感觉是从光明走入了昏暗,又从昏暗走进了光明。</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很认真地在布宫里观看,出来后回忆有三处印象深刻:一是记不起来是哪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让人无言以对,简直是太奢侈了;二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客厅,这位既负了如来又负了卿的多情王子,其客厅里的摆设蛮有讲究:客厅有小礼堂那么大,他主座的后面是观世音菩萨(慈悲),左侧是文殊菩萨(智慧),右侧是金刚菩萨(力量),这应该意味着政教合一的宗教统治的理念吧;三是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里大雄宝殿的那样一个大殿里,供奉着三尊大佛,中间是佛教的鼻祖释迦牟尼,左边是藏传佛教的始祖莲花生大师,右边是格鲁派的宗师宗喀巴大师。</p> <p class="ql-block">布宫前朝拜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这么大点的小孩</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  正赶上中午饥热交迫,大昭寺我们没进去,在大昭寺外围的八郭街逛了一大圈。傍晚到哲蚌寺我们进去了,太累了往上实在爬不动了,只在下面的几个地方转转。</p> <p class="ql-block">八郭街上的清朝衙府</p> <p class="ql-block">偷拍的藏民</p> <p class="ql-block"> 哲蚌寺</p><p class="ql-block">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拉萨的最主要的寺庙,是达赖喇嘛的宗寺,是达赖喇嘛的密宗学院所在地,在这里供奉着达赖喇嘛先宗的灵塔。</p><p class="ql-block"> 松赞干布是先为王再信佛的,达赖喇嘛是先信佛再为王的,有说松赞干布是达赖喇嘛的前身,或者说达赖喇嘛是松赞干布的转世,在藏民心中他们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在大石头上的唐卡画</p> <p class="ql-block">打拳吗?其实是在辩经</p> <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p><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寺之一,是历代班禅的灵塔祀殿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密宗学院所在地,是历代班禅活佛布道的法台和住持的颇章,现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是该寺的活佛。</p><p class="ql-block"> 我对寺庙不感兴趣,为表达对历代班禅的敬仰,进寺祭拜,愿班禅活佛佛心永驻,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护国利民。</p> <p class="ql-block">扎什伦布寺全景,四座大殿一字排开</p> <p class="ql-block">偷拍的喇嘛,个个膀大腰圆神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灵塔,应该是九世班禅活佛圆寂后真身供奉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强巴佛,汉佛叫弥勒佛;藏传佛教的班禅活佛是弥勒佛的化身或转世</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寺庙游玩下来颇有感触:</p><p class="ql-block"> 藏民信佛拜佛,一路走来亲历这种浓烈的“信仰”对我这个不信佛的人来说处在被征服的抗拒之中,他们的那种执着甚至让我怀疑对信仰定义的理解,但我清醒地意识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令人响往却太虚无高远了,就像南迦巴瓦雪山和珠穆朗玛峰,仰望的东西太高你够不着,向往的地方太远你到不了。</p><p class="ql-block"> 目睹那些不远千里朝拜用身体丈量信仰的人,眼见那些大寺庙里露宿佛殿走廊天天俯拜信仰的人,那些踽偻蹒跚背着成沓的钱到寺庙里供奉信仰的信众,那些蜗居在陋室空房里只为留住在“圣地”能每天转寺庙转经筒的修行信仰的教徒,真不明白他们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不禁想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刻薄的话:“忠厚是无用的别名”——虔诚是愚昧的别名。</p><p class="ql-block"> 虽然现在西藏的社会制度变革了,经济也发展了,交通也便利了,但在精神领域(起码表现在寺庙的内外)它还没有完全摆脱原来宗教社会的阴影。宗教给藏民们画了一个大饼,偷换概念用“佛”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用迷信来束缚人们的手脚,长此以往根深蒂固。其实说到底这个地方还是有点落后了,以前的农奴指望菩萨能給他们指引一条生路,今天的信众冀望拜佛能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来西藏的游人把这里的拜佛称作是对信仰的追求,其实这里只是盛行佛教,流行藏传佛教式的拜佛;不管他们对佛寄予了什么样的希望,无论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拜佛,把自己的命运栓在救命稻草即喇嘛活佛身上都是不靠谱的。</p><p class="ql-block"> 相对于僧侣来讲那些教徒信众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拜佛求的应该是心理安慰。我进寺庙如果拜佛,是信其有的祈求或愿许,这种图既得利益的信拜不是信仰,就算再怎么痴迷地信和虔诚地拜也不是信仰。还有西方宗教的祷告和救赎之类的信拜,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坦率地讲这不是自欺就是欺人。</p><p class="ql-block"> 我从不怀疑出家人的信仰,只是质疑那些教徒信众的信仰。我钦佩这里的那些藏民对佛的虔诚,钦佩之余内心泛起隐隐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p><p class="ql-block"> 在西藏的众多湖泊中有三大圣湖:羊卓雍措、玛旁雍措和纳木措。</p><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又叫羊湖,在拉萨的南面,距拉萨100公里左右,海拔4441米,面积675平方公里。羊卓雍措是西藏最大的泊,含盐度不高,是鸟类的栖息地,从生态角度讲是西藏最美丽的湖泊。</p> <p class="ql-block">  车子开到观景台拍了几张远景。在观景台的周边有藏民摆摊供游客拍照(收费)的雄壮的藏獒、硕大的长毛拖地的尤其是白色的牦牛、穿着花裙子或戴着礼帽的被修剪得精灵古怪的羊羔叫人大开眼界,我远远地只偷拍成功了几只藏獒。在滨湖的路上,兴奋地拍到海鸥,意外地拍到藏岩羊。</p> <p class="ql-block"> 卡若拉冰川</p><p class="ql-block"> 在路边只要有好的地方或好的角度观景,都被圈起来私自收费;卡若拉冰川就在路边抬眼可见,你要是下车拍照就得交钱,这么难得的景儿谁又甘心放弃呢。</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就在路边,海拔5020米,在如此近的距离(两公里左右)清楚地观赏冰川的身姿。有路可以去到海拔5560米的冰舌的跟前,我不敢贸然前去。</p><p class="ql-block"> 问那年冯小刚拍电影《红河谷》炸冰川制造雪崩场景的地方在哪儿,收费的当地人抬手一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可见那里冰川的下部有一块模糊的残缺,就像新娘婚纱的裙摆上有一块不起眼的渍迹,不注意看不出来,盯着看是瑕疵。望着那模糊的残缺我在想:它就像在疤痕体上制造的创伤,若干年后伤疤依稀还在;创伤一旦发生其表面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伤疤一旦形成其器质就天生无法弥补,即便时间可以抹平当时的疮痍,但疤痕永远地留在了那里。盯着那瑕疵我若有所思: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追求完美是好事,过分地苛求会适得其反让人无所适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鹰有时飞的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允许人犯错改错是善良,揪住一点不及其余不是愚蠢就是歹毒。就像人对感情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一样,人对生态的破坏也是不可逆的,所以要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样去呵护生态,不要轻易地破坏它,因为没有后悔药可吃;没事最好不要去触碰那伤疤,因为往事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  在去亚东的路上还经过几个小景点:</p> <p class="ql-block">紫铜藏雕</p> <p class="ql-block">宗山王府</p> <p class="ql-block">朗通(领主)庄园</p> <p class="ql-block">曲美雄谷抗英遗址</p> <p class="ql-block">多情湖风景</p> <p class="ql-block">卓木拉日雪山(神女峰),海拔7600米</p> <p class="ql-block">牧羊的藏民</p> <p class="ql-block">藏居</p> <p class="ql-block">飞禽</p> <p class="ql-block">走兽</p> <p class="ql-block"> 亚东县</p><p class="ql-block"> 在东喜马拉雅山脉和西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有一处喇叭状的山沟,它就像一个楔子嵌入喜马拉雅山脉直抵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这个地方就是亚东县。它就像我国伸入印度次大陆的触角,触角的左端是锡金(现归属印度),右端是不丹;前些年我国和印度发生军事冲突的洞朗地区就在触角尖。</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情湖与卓木拉日雪山,在帕里草原的尽头是亚东沟峡谷口。亚东沟峡谷就像长长的唢呐柄,盘旋而下从海拔4600米来到海拔2900米的唢呐嘴处,这里就是亚东县城。亚东县城这里是一块峡谷盆地青山绿水,属于亚热带温湿气候,那么亚东沟就像是一条项链,这峡谷盆地就是挂在这条项链下的翡翠。</p><p class="ql-block"> 亚东沟一路的风景就像去墨脱,气候越来越温暖湿润,植物越来越茂盛。</p> <p class="ql-block">  亚东县城不大,窝在山坳里。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免费提供(搞活动)中巴送我们去景点。</p><p class="ql-block"> 从县城向西上山是去不丹,这一路又叫巴夏景区,主要景点有:</p> <p class="ql-block">  巴夏瀑布,在我看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而这里它可能是稀缺资源。</p> <p class="ql-block">  三棵松,他们说:在这个海拔高度和温湿度条件下生长这样的松树是世上罕见。</p> <p class="ql-block">  庞达村,是一个援建新设的村庄,百十来户人家,这个地方离不丹很近,从多情湖那边移过来一些藏民在这里居住,巡边以示主权。我们回去时,巡边的人把一个中年妇女交到我们车上看着带回县城。</p> <p class="ql-block">  这条路通往不丹,前面巡边的人拦着不让往前走了。</p> <p class="ql-block">  从县城向东上乃堆拉山去印度(锡金)的路是国道,山顶上的垭口是国门,海拔4600米,有边防军驻守:</p> <p class="ql-block">噶举寺</p> <p class="ql-block">高山杜鹃</p> <p class="ql-block">云端哨所</p> <p class="ql-block">国门</p> <p class="ql-block">  乃堆拉国门这里不让擅自拍照,手机相机都被收去,这张照片是随车的政府工作人员给每位游客定点拍的打卡照。 </p><p class="ql-block"> 锡金归属印度后,这个道口就关闭了,不过应该还是有边贸往来的。国门的那面就是印度军队的防区了,中印边境只一道铁丝网相隔,两边的军事设施紧挨着铁丝网而建,我们的地势高些,他们的地势要低,我们这边都是两层以上的楼房,他们那面尽是些趴趴房。两军对垒兵戎相见,人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我问一个兵:“阿三挑衅我们能不能干过他们”,“那必须的”兵微笑着回答。看着这些兵,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孩子,哪一个不是父母的心头肉,为了家国置身沙场,我们不禁向他们致敬点赞。</p> <p class="ql-block">  从亚东出来奔珠峰而去,一路期待一路祈祷,希望能让我见到珠峰而不虚此行。一路上抢拍了一些雪山,也不知道它们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珠峰大本营</p><p class="ql-block"> 从拉萨向西南340公里到日喀则,从日喀则再向南偏西340公里到珠峰大本营,珠峰大本营到珠穆朗玛峰直线距离还有20多公里,共700多公里。没错布达拉宫的背后是喜马拉雅山,可这700多公里(直线距离至少也得四五百公里吧)是个什么概念。去看珠峰,只有在珠峰大本营观景台那里才能从两山的夹缝中顺着北坡看见珠穆朗玛峰的全貌,还得是你得有幸才能够看得到。</p> <p class="ql-block">珠峰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到珠峰大本营还有250多公里,开始收费;前150公里按自驾车型收费,后100多公里换乘当地景交车收费,平均一个人摊200多块钱;很多人嫌贵,借口担心看不到珠峰或高反在此折返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在所不惜,来一次西藏多不容易,无论如何也要去碰碰运气。今天天气还好,但愿上去后天遂我愿,得圆我“最高境界”之梦。</p><p class="ql-block"> 喜马拉雅山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地球之巅。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被周边40多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山簇拥,构成了一幅宽几十公里的苍穹雪域图。可以想象:珠峰大本营观景台的海拔大概5200米,与珠峰的高差3600米,直线距离20公里,在这样的距离以这样的仰角去看这样的雪山,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场景!</p> <p class="ql-block">  刚下景交车抬眼一片茫茫,经人指点珠峰只露出一点点,赶紧拍下一张。</p> <p class="ql-block">  步履维艰地走到500米开外的观景台(就是一块开阔地),珠峰还被云团笼罩着。从下午五点半到六点半我们一直守候在那里,席地而坐忍受着高寒高反,渐之而来的是心灰意冷的高度的失望。一步三回头往回走的时候忽然珠峰探出头来,迅速地再抢拍下来:</p> <p class="ql-block">珠峰山脚下的绒布寺</p> <p class="ql-block">珠峰观景台右侧山峰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以为看不到珠峰了,驱车去定日途中在海拔5198米的加乌拉山口有幸拍到了傍晚夕晖薄暮中的珠峰。</p> <p class="ql-block">(注:这是同行的摄影爱好者用相机拍的。)</p> <p class="ql-block">  在加乌拉山垭口,我痴痴地凝望着幻境般的珠穆朗玛峰——这我此行“圆梦西藏”的最高境界,各种思绪纷至淼来:</p><p class="ql-block"> 所谓“境界”:对艺术作品来讲,指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中蕴涵的深刻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对一种思想或理论来讲,指剖析认知事物的角度和概括提拔的高度;对修养或品行来讲,指修为或躬行达到的那种超脱的纯粹度;那么对于一个自然景观来讲是我们人为赋予它的想象,即它给人以想象力的形状或超乎人们想象的态势。</p><p class="ql-block"> 珠穆朗玛峰就在眼前,这“形态”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它的高耸、磅礴,它的冷峻、孤傲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这得见它的过程、以这种方式相见和它呈现在我面前的姿态,这三种情形叠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何止是孤高,还有旷达和俊朗,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或许它就是以这种方式和形态来暗示我——这才是它的或者说是我要找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回头想想这“三顾”的经历似有所悟:</p><p class="ql-block"> 一、不要走得那么近,离的稍微远一点会看的更全面,才能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二、在下面仰视只能见到山的高,只有站在一定的层次才能看见山的貌。</p><p class="ql-block"> 三、不该你看到的你做的再多都是无用功;该你看到的你会看到,到时候它会以它的方式(时间、地点)以它最美的身姿让你看到。</p><p class="ql-block"> 四、一开始就有那么点意思(“珠峰露出尖尖”“探出头来”)说明有戏,要把握住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p><p class="ql-block"> 五、幸亏我见到的珠峰是它美景的这一幕,倘若是在珠峰大本营的观景台那里,直面高山会让我感到渺小感觉到压力,可能就是另一番感慨了。其实要想让人臣服,在排斥的状态下即使再伟大也让人很难接受,在吸引的状态下会让人心旷神怡地向往,心甘情愿地接纳。珠峰之于我,巍固可敬,美更可期。</p><p class="ql-block"> 六、最美夕阳红,温馨又从容。一个白天都用云雾包裹着自己,收敛着自己,快到夜晚了,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走出来展示一下自己。夕晖中的珠峰是那么的温馨而显得俊朗,是那么的从容而显得旷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