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朝博物馆隶属南京市博物总馆,建在六朝建康宫城的建筑遗址上,是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不大,临街而建。如不是六朝博物馆几个大字比较醒目,经过时只以为是一个比较大的建筑物而已。</p> <p class="ql-block">六朝博物馆分四个篇章阐述公元3至6世纪的东方大都会主题,设有“六朝帝都”“回望六朝”“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大展厅。</p> 六朝风采 <p class="ql-block">"六朝风采″文物精品厅是本馆最为重要的器物展厅,其主旨在于从艺术的角度审视六朝文物,以美的名义去发现文物背后六朝“美”的真谛。整个展厅犹如一个巨大的“奁盒”,其内部空间根据展陈内容具体情况被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规则四边形独立空间,仿佛是奁盒中分列的不同小盒。各独立空间富有节奏感地按照顺时针方向串联在一起,使得参观流线通透顺畅。</p> <p class="ql-block">六朝青瓷以典雅的青色为时尚,并以此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尚青”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六朝青瓷的釉色因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时窑内温度和还原气氛的影响,呈现出的青色并不一致。这些不同色阶的青色,由浅入深、由暖到冷,浅绿如春,深绿如夏,青中泛黄者如秋,青中灰白者如冬,仿佛自然界的四季变化。</p> <p class="ql-block">青瓷香熏|西晋</p> <p class="ql-block">六朝青瓷作为尚未普及到平民阶层的生活用品,其艺术风貌必然带有士族阶层的审美情趣。从东吴到南朝,其造型的演变一脉相承,在不断的成长发展中,实用与审美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形体由扁矮圆顾到修长瘦俏,轮廓从刻板的圆弧到富于变化的优美曲线……,这些时代特征在鸡首壶的器型演变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鸡首壶的成熟,极大地丰富了六朝瓷器的造型,为后世唐宋执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三国吴•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在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吴墓出土,青瓷质。圆弧形盖,盖钮作回首鸟形。盘口,束颈,圆鼓腹,平底。瓷胎白中略带灰色,外施青黄色釉。上腹一周贴塑四个铺首、两尊佛像、两个双首连体鸟,排列整齐,间隔有序,均以褐彩勾勒。胎上通体绘有褐彩纹饰,笔墨流畅,是我国迄今所见以绘画技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青瓷点彩器盖</p> <p class="ql-block">青瓷狮形插器|西晋</p> <p class="ql-block">青瓷蛙形水注|西晋</p> <p class="ql-block">青瓷香熏|东晋</p> <p class="ql-block">青瓷点彩盖罐|东晋</p> <p class="ql-block">青瓷莲花壶|南朝</p> <p class="ql-block">青瓷鸡首壶|南朝。鸡首壶也称鸡头壶、天鸡壶,一般指壶身一侧贴有鸡首,另一侧带有把手的盘口壶。“鸡”与“吉”谐音,故有吉祥之寓意。鸡首壶是六朝青瓷中的典型器,其用途有酒器、茶具之说,也有明器之说。这种器型的出现,改变了原先壶、罐没有流口,倾倒不便的状况,是最早的执壶。壶上鸡首的造型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有写实,有夸张,千姿百态;壶的把手则逐渐伸长,由条形变为龙形;釉面由单一的青色到加以褐斑点彩,并出现了黑釉鸡首壶。</p> <p class="ql-block">青瓷莲花尊|南朝。青瓷莲花尊在南京东郊麒麟门外灵山南朝墓出土。青瓷质,喇叭形敞口,高脖,圆腹,圈足,尊盖形似僧帽。装饰繁缛华丽,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在一件器物上集中了浮雕,模印、刻划等装饰手法,将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形态丰富,变化多端,造型有仰莲或覆莲、单瓣或复瓣,巧妙穿插,上下呼应,创造了精美的艺术造型。青瓷莲花尊通体莲花渗透着浓厚的佛教色彩,是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1972年同时出土了一对,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p> <p class="ql-block">魂瓶,又称“堆塑罐”、“谷仓罐”,是一种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专为陪葬烧制的明器。魂瓶的形制来源于汉代的五联罐,装饰内容十分丰富,成型工艺极为复杂。集多种题材于一体的装饰风格显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当时人们祈求灵魂升天的观念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青瓷魂瓶肩部以上堆塑各种人物、飞鸟、楼阙、亭台,错落有致,姿态万千;腹部贴有简单的模印走兽、人物装饰。上繁下简的独特造型,体现了细节与整体的完美结合,是六朝青瓷艺术中极具特色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青瓷伎乐俑|三国·吴。青瓷伎乐俑群从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吴墓出土。从衣冠服饰和姿势的不同,分为坐榻俑、击鼓俑、抚琴俑、侍从俑等。青瓷坐榻俑,戴平顶冠,身着交领宽袖长袍,榻前放着长条几,当为主人。青瓷抚琴俑,戴冠,踞坐,手抚琴弦。青瓷击鼓俑,用鼓槌与手掌敲击扁鼓。青瓷吹奏俑,只身站立,似在吹奏。从陶俑的服饰和姿态推测这是一场十分精彩的宴乐,不仅有弦乐,打击乐,还有吹奏乐。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贵族生活场景,是十分珍贵的六朝青瓷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陶女俑|南朝</p> <p class="ql-block">石男、女俑|南朝</p> <p class="ql-block">微笑的女俑</p> <p class="ql-block">【墓志上的书法】六朝墓志书法上承汉代石刻书法艺术传统,同时吸收了南北书派的艺术营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书体呈现出由隶书向楷书、行书过渡融合的状态。有的谨严规整,刻工细腻;有的率意自然,笔画流畅。线条或厚重朴拙,沉静肃穆;或挺秀典雅,舒展从容。这些出自无名书家之手的作品颇具艺术价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高崧夫人墓志,李纂妻武氏墓志,李缉墓志,</p> <p class="ql-block">关中侯印(东晋)</p> <p class="ql-block">【简牍上的书法】六朝简牍上的书法以隶书为主,也有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些沉睡了千年的简牍,墨迹依然清晰可辨,墨色之燥润、行笔之疾涩皆一览无余,结体用字也一目了然,保留了不同的书法风格。它们多出自当时普通书吏之手,与“二王”等名家的作品有着天渊之别,但因其直接以毛笔书写,不需要刻工勾勒,故而得以全面保留了六朝书法真实的笔墨意趣。</p> <p class="ql-block">石门。2012年出土于南京栖霞区灵山大浦塘村南朝墓,根据墓志残存的志文推测,墓主可能是南朝齐梁时期的宗室贵族。石门柱正面阴刻神兽及花草纹,内侧面阴刻花草纹及武士像;门扇正面亦阴刻高约1米的武士像。纹饰线条飘逸洒脱,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是迄今发掘的六朝墓葬中唯一保存有纹饰的石门,且纹饰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于六朝绘画、雕塑艺术的认识,是研究六朝美术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p> 六朝人杰 <p class="ql-block">六朝多名士,他们或雄才大略,或慷慨激昂,或狂狷恣肆,或任情潇洒,或才华横溢,或放达不羁。他们兼具玄心与佛性、妙赏与深情,有着一流的才情、超凡的个性,成就了不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铁甲片</p> <p class="ql-block">铜弩机|南朝</p> <p class="ql-block">盛朱砂三足砚|东晋</p> 六朝帝都 <p class="ql-block">南京是公元三至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始名建业,吴黄龙元年(229)孙权迁都于此,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定为国都。西晋太康三年(282)改名建邺,建兴元年(313)更名建康。开皇九年(589)隋平陈统—中国,历经360年的建康都城宫阙荡为平地。</p><p class="ql-block">六朝建康城,是当时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繁华的经济都会,兼水陆交通枢纽、军事防守重地,是思想、文化交融的中心,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它是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的都城,是汉文化的精华所在,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瓦当屏前</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景</p> 江南雅韵 <p class="ql-block">六朝博物馆展厅设计凸显园林风貌,移步换景。展厅内几乎没有实墙,而是用竹子、荷叶等植物置景进行隔断,再运用光影效果,使得馆内视觉通透、移步换景,而摆放文物的展柜也使用了不反光的玻璃,文物说明则使用铁艺雕花的铭牌。</p> <p class="ql-block">屏风竹影</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二层的观众休憩区,根据“兰亭雅集”的意境,特别设计了一处曲水流觞的小品,四周挂着书法作品《兰亭序》,摆放的长方形矮座椅则是根据东晋墓葬内出土的陶榻设计制作。座椅上设有两个耳机插孔,观众只要自带耳机就可以欣赏到《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六朝琴乐。</p> <p class="ql-block">窗景中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这次时间匆匆,没看到回望六朝展厅。不过主要内容已看到,也不算多遗憾吧。小巧、精致,江南园林风的展厅,以竹子做背景的文物展出形式还是第一次看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