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旅游——【神奇的都江堰】🌺🌺

世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秦蜀守李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275年。由于孕育了繁荣富饶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持续发展,都江堰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光辉范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都江堰,这座由古代水利大师李冰精心设计的伟大工程,它不仅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更是四川人民福祉的源泉。李冰以其超凡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驯服了狂野的岷江,使之化为温顺的甘霖,滋养了广袤的成都平原,让这片土地变得肥沃而富饶,孕育了璀璨的巴蜀文化,也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朽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项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工程设施,通过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等,实现了无坝引水,解决了灌溉、排沙、防洪和控流等问题,至今仍然在发挥巨大的作用,灌溉滋养着天府之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都江堰以其江水如翡翠般碧绿透亮,宛如一匹无垠的绿色锦缎,悠悠地铺展在天地间,汩汩流淌,见证了千年的岁月静好与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不仅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千千万万的游客前来观赏、瞻仰,更是以一项举世闻名的卓越工程,谱写出中华民族历史与智慧交织的华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都江堰景区的堰功道两侧,有十二大名人铜像,包括诸葛亮、文翁、章仇兼琼、高俭、刘熙古、赵不惮、卢翊、古当普、阿尔泰、施千祥、丁宝桢、强望泰等,这些塑像展现了都江堰建设中的有功之臣。共同组成了一条历史的长链,纪念着对都江堰建设和维护做出贡献的人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在都江堰的堰功道上,有一尊诸葛亮的铜像,代表了他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如果说都江堰的开堰之功在李冰,那么护堰之功,则在诸葛亮。诸葛亮在护堰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在他担任蜀汉丞相时,最早以国家的名义建立起一整套具有典范性的工程管理制度:一是专设一位承担全部管理责任的“堰官”;二是在堰官之下,特别征调选拔了1200名护堰的壮丁;三是划分堰官和征丁两者的责任,明确规定为“护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另外,为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配合,诸葛亮又对成都的西北方向、从都江堰引水进入城区的河渠系统、进行彻底地加固和重修,实现对都江堰的利用完全做到了兴利除弊。由于他重视水利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三国鼎立及北征伐魏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刘熙古,字义淳,今河南宁陵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宋太祖乾德四年,由兵部侍郎迁任成都知府。此时正值成都西北郊九里堤和縻枣堰堤岸崩毁,水患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农田灌溉和成都城的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刘熙古吸取了先贤治理都江堰的经验,不仅先后多次规划、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更直接主持规划修复了几近废弃的防洪大堤,大堤长九里,工程浩大壮观,时称“九里长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明代治水“劳模”——施千祥,字子吉,号半峰,福建福州人。明嘉靖年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他认为笼石治水容易损坏,花费巨大,不如恢复铁石治水更牢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于是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他集中火炉11座,大锅50余口,大胆设计铸造铁牛形分水鱼嘴,共用铁七万二千五百多斤、炭十三万斤,并亲自参与劳作,昼夜施工,废寝忘食。这项伟大的工程,不仅在都江堰发展史上又是一次铁石治水的典范,在中国铸造工艺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是都江堰历史上从水力学的角度论述水工结构防冲理论的开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章仇兼琼为官期间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疾苦,先后在新津、彭州、眉州等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元二十三年,在温江新源水附近,利用隋蜀王杨秀为修建宫殿水运木材所开的旧渠,开新渠“通漕西山竹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开元二十八年,他又在新津西南两里,修通济渠一座、小堰十座,从新津邛江引渠南下,全长120里,灌溉眉州、通义、彭山一带农田46万亩。玄宗天宝时期,他还在成都北郊十八里,重开了张仪所建造的万岁池,“筑堤积水溉田”。章仇兼琼兴修水利的业绩,是唐代四川水利史上最突出的代表,为后人所景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以铁治堰”的实干家——吉当普,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在任时主持重修都江堰,对后世治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铸龟固堰”正是他的治水举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除水患民困,他提出了“坚筑永固”——即用铁石浇筑鱼嘴的构想,并制成工程计划示意图,在鱼嘴分水堤处铸造了一万六千斤的大铁龟(因为龟在中华民族眼里是象征长寿之意,在这里铸造大铁龟就是想使这项工程一劳永逸),这是都江堰治理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改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高俭,字仕廉,是唐朝初年的政治家,唐太宗贞观时期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当时成都平原人口大增,旧有的渠系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临江便于灌溉的农田价格飞涨、价值千金,豪富之家争相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高俭率众在导江开渠引水广溉农田,一举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蜀中大获其利”“人以富饶”,高俭因此获得世人称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赵不憂,字仁仲,南宋绍兴十七年(1157年)任成都转运判官。当时治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官吏为谋私利、偷工减料,导致都江堰水利工程坚固性极差。他在主持都江堰大修中,不仅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而且亲自深入工地参加施工,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得以修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后来,赵不憂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为崇国公,上任时,正遇四川大旱,随即拨贷官银救济灾民,因而深受蜀民爱戴。离任时,欢送的百姓从成都延伸到双流,有的百姓挡住去路,泪流满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清代“堰工”阿尔泰,清乾隆二十八年任四川总督。在任期间,修建“平直道路、整治都江堰水利工程”,颇有建树。乾隆三十一年,修都江堰,加长铁链来缚铁桩。他认为都江堰要整治水患问题,必须清除堰底不够坚固的淤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卢翊,江苏常熟人,为官刚正不阿、以法治称,明朝正德八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他主张恢复竹笼卵石等传统的都江堰修缮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位期间,陆续组织劳力3000人,分为8班,每8年服役一次,“每年助青竹数万竿,委官督织竹笼,装石资筑”。经过他的努力,灌区农业连年丰收。他题写《治水记》碑文,并将“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重刻于石上,供后人遵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丁宝桢是清代的一位官员,也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有贡献的人物之一。他的石雕像位于堰功道,代表着历代官员对都江堰的维护和发展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丁宝桢上任四川总督之初,恰遇大水肆虐,灾后,大修水利工程,涉及范围之广,在都江堰岁修史上是空前的。为了更好地解决岷江水患,丁宝桢对渠首工程进行了大改造,将笼石拦水改为条石拦水。将都江堰鱼嘴、金刚堤、人字堤、仰天窝鱼嘴、蒲阳河鱼嘴的笼石拆除,改用条石砌筑。条石间用铁链联结,石缝用桐油调和石灰嵌缝。这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条石换笼石“坚筑”的一项改革措施,开创了都江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铁石坚作。石砌河岸和鱼嘴一直沿用至今,被称为“丁公鱼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翁是古代的一位官员,也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之一。他的雕像位于二王庙附近,象征着他对水利工程的贡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