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 <p class="ql-block"> 我在文章的开始将黔军参与中国远征军和滇西抗战作为开篇,点明了此次极边之行的目的,从昆明到保山,从看到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看到了怒江、走过高黎贡山开始,我就逐渐沉浸到滇西抗战的氛围中,脑海中不时闪过松山大战役遗址纪念园中一片一片的烈士方阵,如一座一座的丰碑,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都将永远记住为中国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抛头颅、酒热血的先烈们,向他们致以永久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对中国远征军,对黔军将士在滇战场这段历史较为感兴趣,主要有以下原因:</p> <p class="ql-block"> 在抗战期间,黔军因并入国军序列而少有报道,感觉还是有点遗憾。1944年6月到9月,在怒江流过的龙陵县腊勐乡松山,中国远征军第8军将士(该军在贵州组建,贵州人为绝大多数)打响了名垂青史的松山战役,松山战役是日军在亚洲战场上被全部歼灭的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但也是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中国远征军以敌我伤亡1:6的比例最终攻占松山。从此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有学者是这样描述的:它是怒江的愤怒,更是中华民族的愤怒,它足以撼天动地。</p> <p class="ql-block"> 1942年4月初,中国远征军孙立人将军率新三十八师从贵州都匀出发,开始入缅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在军队组成中,有较多贵州人,这是因为抗战后期的正面战场,中国政府能够有效控制进行征兵的地方仅西南数省,多支远征军部队入缅前也是驻扎在贵州整训并补充兵员,加上原有建制中就有第八军及预备二师等在贵州组建的军队,导致了贵州士兵占有较大比例的客观事实。在今天的腾冲县城南来凤山,有一座“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日将士纪念碑”,1193名烈士名单刻入纪念墙,在此谨将碑上在两幅对联抄录下来以慰英灵,“黔中生猛士浴血滇缅剑扫倭寇酬壮志、乌蒙育雄杰等闲死生碑铭国魂昭后来”,“扬威滇缅黔人无悔洒热血、彰义腾越云岭有情慰英灵”。</p> <p class="ql-block">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今天我走进滇西抗日纪念馆,走进国殇墓园,深刻感受到在腾冲这片土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牺牲,每一处抗战遗迹都诉说着过往的英勇。访问腾冲,不仅是简单的地理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以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妄滥炸为开始标志,直到1945年1月27日与缅北远征部队在边境芒友会师标志结束</p> <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日纪念馆序厅由丰碑、雕塑、矩阵钢盔、前言文字、时间节点等几部分组成。我们脚下是时间节点,分别代表修筑滇缅公路、太平洋战争爆发、滇西沦陷、中国驻印军反攻、滇西远征军反攻、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会师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正前方由一组立雕和一组浮雕组成。立体雕塑,中间展现的是中国远征军将士,左边展现的是滇西抗日民众、右边展现的是国际盟军力量。正是这三股力量凝结成滇西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滇西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p> <p class="ql-block"> 浮雕再现滇西人民修路、支前的场面、远征军战斗的场面。浮雕墙上那么多人所展示的是裹着小脚、背着粮食,宁可自己饿死,也不吃背着军粮的滇西妇女;他们是那些明明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然而却跟着大人拿起钢钎、拿起锤子砸石头修滇缅公路的孩子;他们是千千万万老百姓。背后还有松山、有保山、有龙陵、有野人山、高黎贡山、有怒江、有中国,有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有自由、有正,站在滇西抗日纪念馆,在国殇墓园,油然想起屈原《九歌 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p> <p class="ql-block"> 三面悬挂着中国远征军及盟军佩戴过的德式、英式、美式钢盔。代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远征军及盟军将士不朽的英灵。</p> <p class="ql-block"> 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建于滇西抗战纪念馆西侧,全长133米,镌刻着103141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姓名。</p> <p class="ql-block"> 名录墙用清一色的火山青石镌刻,象征着远征将士们坚强的意志;主题墙上中镶嵌的是中缅印战区盟军服役徽标,左侧是“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八个魏碑大字,下方是铭记碑刻。名录墙主体由14个大面组成,曲折向前,不断升高,暗喻着自9·18事变以来14年艰难曲折的抗战过程,至中国远征军大反攻开始,全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取得最终辉煌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瞻仰过名录墙后往西,过一首门,就直接进入了国殇墓园,墓园的主体结构:大门、甬道、忠烈祠、小团坡烈士墓、纪念塔都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在苍松翠柏掩映下,依次递进逐层升高。</p> <p class="ql-block"> 以“碧血千秋”石刻为台基,后上方是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四周随处可见松树、竹林,环境清幽肃穆。忠烈祠为重檐歇山顶仿清建筑,是墓园的中心建筑,供奉抗日阵亡将士英灵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忠烈祠后面布满墓碑的圆锥形小山叫小团坡,拾级而上登上月台,正中石壁上刻着“天地正气”四个大字,这是于右任先生的草书。</p> <p class="ql-block"> 小团坡烈士墓冢绕塔而建,以塔为中心,墓碑排成八个扇形,呈放射状,似乎是一个冲锋的队形,总计3346座方小墓碑。一块块碑刻着阵亡将士的姓名和军衔的墓碑,簇拥着坡顶的阵亡将士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 纪念塔高十余米,塔的设计造型像一把出鞘的剑,比如犀利直指蓝天,这是民族精神铸就的剑,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塔身上方隽刻着霍揆彰总司令题书“远征军第20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座正面刻有李根源书写的“民族英雄”四个字。其余三面刻有第二十集团军总部所撰《二十集团军腾冲会战概要》。</p> <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园区内分散着许多与滇西抗战相关的雕像:滇女情深、李根源雕像、痛打日寇雕像、筑路雕像等等,每一座雕像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文天祥《正气歌》开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所言虽不是滇西的抗战,但与滇西这片热土如此相融,同样属于这些英雄儿女,属于孙立人将军和戴安澜将军为代表的远征军将士,属于李根源先生和张问德先生为代表的抗日民众,属于参战的盟军战友,属于滔滔怒江水,属于巍巍高黎贡山。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历史的沧桑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伟大的抗战精神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底色,这份精神,如同不灭的薪火,代代相传,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