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中秋是归途(附:一部《水浒》传天下 世人皆知大名府:9月21~22日举办第七届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平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用小说的眼光打量过中秋,也以散文笔法写过中秋,但仍然觉得没有进入中秋。丙申中秋已近,强烈的中秋味道再次笼罩了我。是日深夜,沐浴在皎洁的月辉中,享受着一种难得的清凉,蓦然,一个特别的世界向我打开——中秋,原来是一条先祖给后人精心铺设的归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中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秋之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礼记•祭统》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依时有春礿、夏禘、秋尝、冬烝。流传至今的中元祭祖和中秋祭月,当是“秋尝”的重要内容。而无论是中元祭祖还是中秋祭月,都是为了合道,是趋吉避凶的方法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易•系辞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下》讲:“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华夏先祖视太阳为寰宇之间阳性之最,名为太阳,视月亮为寰宇之间阴性之最,名为太阴。作为中国民间农时重要依据的阴历即是据月亮运行周期编成。既然月亮在天地间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有着祭祖传统的中华先祖当然就要献祭。《国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力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所谓“夕月”就是祭祀月亮的仪式。不过当时祭祀月亮是在秋分这一天。据《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历代王朝也都把祭月列入国家祀典,严格执行。北京的月坛就是明代嘉靖年间为祭月修建的祭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人发现,秋分之日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此后,白昼渐短,阳气渐衰;黑夜渐长,阴气渐增。所以,在秋分这个阴阳相当,阳气“屈也”阴气“信也”的时刻祭月,既是敬送阳气之往,又是恭迎阴气之来。正如《周礼•春官》所说:“中春,昼击土鼓,龠欠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是。”但秋分是据太阳的运行确定的,在农历中不固定,或在月初,或在月中,或在月末。若在月末,就很难见到明月,无从献祭,后遂演变为阴历八月十五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民间,中秋献月饱含着百姓浓烈的感恩之情。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日清月丽,五谷和瓜果成熟了,作为受益者,就要首先把果实献给天地和祖先品尝,所谓“秋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人看来,祭就是吉。因为祭是人天中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量通道。生命来自父母,父母又来自他们的父母,寻根究底,肯定有一个第一父母。这个第一生产力,应该就是老子讲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是由道生的。要保持生命力,无疑就要保持和道的联谊。古人用的方法是祭。可见祭是人类和宇宙能量保持畅通的一种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任何事物都由三要素构成,即信息系统、能量系统、物质系统。月亮作为一个巨大的天体,肯定有它的信息系统和能量系统。这就是古人讲的“月神”。既然真有“月神”,《论语》中讲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显得必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要诵读祝文的。向西设坛,由祭官或女性贤淑沐手恭诵祝文,然后向月焚化。祝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先是歌颂,再是立志。作为阴性能量的载体,月亮有着太多值得人们歌颂的地方。想象一下,宇宙间如果只有太阳没有月亮该是一个什么情形。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月亮对地球有一定的保护和平衡作用。月辉更是重要的生长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让这种能量具有存在感,祭祀之后要分食祭品,古人名之为“饺”,我没有考证这是不是饺子的来源,但古人把饺子就称为“月亮馄饨”。随着祭礼的不断演进,月饼和瓜果就成了中秋的主要祭品。无疑,祭品是一种祝福化了的食品,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已经被磁化了。因此,在祭礼之后,我们看到,许多家长舍不得吃掉自己分得的祭品,要拿回家,让老人和小孩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中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秋之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秋有三个核心意象,一个是“中”,一个是“秋”,一个是“圆”。先说“中”。在我看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和”之重要。“中”“和”体现在状态上,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和谐人就不生病,就没有灾难,就风调雨顺,就国泰民安。而阴阳和谐的大前提是“中”。从心性层面讲,大多祭礼都是把人心引向中道,中秋月祭也不例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理解,“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反极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就是她的思维方式是“中”。我不消灭你,就不会埋下你消灭我的种子。我今天把你消灭了,终有一天你的后代会来消灭我。对应在养生上,去掉极端情绪,就能心平气和,自然健康长寿。“中”更加形而上的一个意思是贯通天地,正如“中”字的会意,它是一个贯通天地人的中线,这个中线,对应到人体上就是中脉,对应到心灵上就是现代心理学讲的零极限。而要保持这个“中”,就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要心存“都一样”。人的痛苦来自于“不一样”。古人为什么特别强调活在当下,因为忆往期来都不在“中”上,只有活在“这一刻”才在“中”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先祖讲的“中”。那是一种待在面缸里不出来的状态。一旦从面缸里出来,变成面包、面条、饼干、点心,就有了分别。有了分别,就有了喜好。有了喜好,就有了选择。有了选择,就有了争夺。有了争夺,就有了灾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如何才能待在面缸里不出来,古人的经验是中道,而祭礼,是引导人们还原中道的重要方法。事实上,现代人已经很难体会古代祭礼中的那种大清净了。那怎么办?按照老子教的,向惯性生命相反的方向走,把我们可能的财富、体力、智慧分享给社会。渐渐就能接近中道。老子讲:“多藏必厚亡。”为什么?因为“藏”把我们的生命力变成物质,积压在低频状态。如果奉献给社会,它就又被激活,还原为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中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秋之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秋的另一个核心意象是“秋”。它对应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收”。中秋作为节日给人们的心理关怀就是要引导人们进入收敛,把过分的欲望收起来,为了明春更好的播种。农民这时开始耱地护墒,把地力收起来冬藏,以备第二年春种。因此,这个节日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暗示,是对人的重大关怀。如果说一辈子人活八十岁的话,不惑之年就要进入收的时候了。把能量存下来,传给下一个生命周期。对应到人伦,就是把能量转移给子孙后代,或者奉献给公益。在协助央视拍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古代有那么多官员,人生并未进入暮年,却主动告老还乡,或高堂尽孝,或从事农桑,或兴办义学,等等,足见古人是把“秋藏”作为一种自觉,也把“有福不享、留于后人”作为一种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看庄稼,看看果木,人们就会得到启示,它们一年辛苦,结出果实,自己却不享用,全部贡献给人类,这就是天演仁道。这种仁道,还通过生生不息的繁衍力体现出来,对此,看看种子就会明白。谁能知道,一粒粒小小的种子里,潜藏着那么巨大的生长力。那是一份收于秋藏于冬的慈悲,正是这种慈悲,形成一种生命相续之力。由此可见,种子是藏起来的花朵,也是一种藏起来的大仁大义。这也许就是古人以“仁”命名种子的原因,比如桃仁,杏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秋”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那就是“圆”,它是和谐宇宙的频率,也是吉祥如意的频率。大到宇宙,所有的天体是圆的,轨道是圆的,小到细胞,也是圆的。对应到人间,就是圆满不缺。既然不缺,那就不缺财富,不缺长寿,不缺康宁,不缺好德,不缺善终,所以“五福临门”。对应到“五伦”,有父母在,我们就能享受到来自上面的能量;有儿女在,就能享受到来自下面的能量;有夫妻兄妹在,就能享受到来自平行的能量。有祖先在,就能享受到纵坐标的能量;有国家在,就能享受到横坐标的能量,此谓“祖国”。因此,古人也把“五伦”形容为“五轮”,也是一个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应在文化上,它就是一个大团圆结构。因此,有人说中国的戏剧不够深刻,其实它才是真正的深刻,因为它是重要的心理暗示。中国古人早就知道,什么样的念头会形成什么样的结果,就像什么样的底片会投射什么样的影像。如果平时读的文学作品是大团圆,潜意识里就会形成无数个大团圆的底片,下一个生命周期播放出来的生命景象就是大团圆,当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是大团圆,她怎么能不长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祖先们早把天理、地理、物理、人理、心理搞通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所以用月饼献月,还是这个道理。古人讲,境由心造,反之,心也由境造。看到一个圆,心里就有一个圆;心里有一个圆,气就是圆的。气圆则和谐,和谐则健康。所以,月饼作为祭品,正是为了唤醒人们内心的圆满。纪录片《记住乡愁》中有一句台词非常经典,父亲给儿子讲,只有你的心是圆的,你手里的月饼才是圆的,如果你的心不圆,再高超的技术也无法把月饼做圆。可见经营并非为了经营,而是为了圆满心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此看来,月饼上面的一切意象都是心灵底片:像玉兔那样没有暴力性;像嫦娥那样长生不老;像蟾蜍那样多子多孙;像“桂花”那样富贵芬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此,中秋赏月又何尝不是心理暗示,赏什么?无非是一个圆一个明。由圆和明对照之下的人生感叹就从文人墨客的笔下流出。核心话题无非是如何让生命有常。如何才能让生命有常呢?记着初心,存着归意,以一种面对天地祖先的真诚和虔敬,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对应到文题上,就是止于秋,行到圆,回到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中秋节的四个主要元素:祭、中、秋、圆。它是古人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干预,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量设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16年9月15日8版</span></p> <p class="ql-block">郭文斌,1966年生于宁夏西吉县将台堡明星村,先后就读于固原师范、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文学院。任宁夏作协主席,宁夏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宁夏授予“塞上英才”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第九届主席(兼职)、宁夏作家协会第九届主席。第十二届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郭文斌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公众号:guowenbin6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mwVrLjg9y98sIDmEep_cQ"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郭文斌:『如意』的背后是『天意』——由《吉祥如意》说开去</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久闻『大名』 迎宾归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部《水浒》传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世人皆知大名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间烟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和气清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面八方客,打卡来大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南海北宾,省亲回故乡</span></p> 感恩网络图、视、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秋佳节,送上最真挚的祝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愿你和家人幸福安康,善愿顺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