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山西“代州古城”

英旋

<p class="ql-block"><b>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代州古城的规划“十分精彩”。代州古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坐落在雁门关下,滹沱河之阳,南控中原,北镇云朔。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接壤区,是中国古代南北通衢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商埠,是中国古代北境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古城。</b></p> <p class="ql-block"><b>  代州古城,西周时期为古代国之地,春秋属晋,战国归赵,秦建县,魏置郡,隋设州,清为直隶州。“阴山北去三千里,紫塞南来第一州”。据史料记载,代州古城建于西汉景帝后三年(公元141年),彼时称“上馆城”。北魏孝明帝时,和广武于此,隋、唐、五代、宋、元成为“代州城”或“雁门城”。史书记载:“太原以北,节郡数十,雁门为大”,“(代)州,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底三关,咽喉全晋”。由于历史悠久,留下众多文物古迹,徜徉古城,仿佛走进历史的长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边靖楼,</b><b>又名谯楼、鼓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十字街中心,居古代州城最高点,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是一座对守望瞭敌、指挥作战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建筑,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边靖楼坐北朝南,由高大的砖券门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木结构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台基底平面东西长43.3米,南北宽33.3米,高13.3米。</b></p> <p class="ql-block"><b>  中券门洞南北贯通。楼身高26.7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二层檐柱之上施五踩重翘斗拱,三层檐下施五踩重昂。每层四周搭交,形成上下重叠,柱网布局,别具特色。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周围廊用四柱。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共登青云”匾,登城入口处匾额由清道光年间的代州知州陈鼎雯所题。“共登”既有共同登楼的意思,也表示了共同进步之意。“青云”是指高耸的边靖楼如同直入青云一般,也暗喻人应当有青云一般的崇高理想,在代县当地就有句谚语“代州有座边靖楼,半身埋在青云里”。</b></p> <p class="ql-block"><b>  马道,建于内侧的登楼慢坡道,坡道表面为立砖砌法,利用砖的棱面形成涩脚,俗称“礓礤”,便于马匹、车辆运送兵器上下。一共62级台阶。</b></p> <p class="ql-block"><b> 边靖楼北侧“威震三关”匾,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州杨弘志所立,长10米,宽3米,为亚洲第一巨匾。三关是指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b></p><p class="ql-block"><b> “威震三关”匾之下的“万里长城第一楼”匾,长5.3米,宽2.7米,为中国古建专家罗哲文所书。</b></p> <p class="ql-block"><b>  “雁门第一楼”匾,悬于“声闻四达”匾上方,为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知州陈鼎雯所立,匾高2.7米,长5.3米。</b></p> <p class="ql-block"><b>  边靖楼南侧的“声闻四达”匾,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雁平兵备道汤豫诚重修边靖楼时所立。长10米,宽3米,与“威震三关”匾并称为“亚洲第一巨匾”。</b></p><p class="ql-block"><b> “声闻四达”匾之下的“晋北形胜”匾,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州杨弘志所立。</b></p> <p class="ql-block"><b>  通天柱,整个楼体建筑共有通天柱16根,每根高18.28米,从底座直达顶端。</b></p> <p class="ql-block"><b>  平台东侧石碑,东一为明代山西巡抚都御史杨宗气的“九日宴集”诗碑;东二为明成化十四年重修边靖楼记事碑;东三为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边靖楼记事碑。</b></p> <p class="ql-block"><b>  平台西侧石碑,西一为清道光二十七年重修边靖楼记事碑;西二为清雍正十一年重修边靖楼记事碑。</b></p> <p class="ql-block"><b>  大鼓,在古代大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还是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的号角和武器,同时也是报时、报警的工具。古代常把鼓作为最隆重的礼仪乐器。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为“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楼上。</b></p> <p class="ql-block"><b>  明代“官”字砖,砖长44厘米,宽22厘米,高(厚)10厘米。城砖上刻“官”字,说明当时修建边靖楼的青砖都是由官方督办的。在“官”字砖背面还铸印着烧砖工匠的姓名,这便是早期的“实名制的生产责任制”。正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b></p> <p class="ql-block"><b>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陆仲亨(明代开国功臣,安吉侯)修建边靖楼,建楼所用青砖,是在代县上馆镇大烟旺、小烟旺、橙草沟村一带烧制。当时的制砖工匠的技艺已日趋精湛,烧制好的青砖已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最高标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钟楼,</b><b>位于边靖楼东侧,县城东大街路北,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前,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咸丰年间均有维修。2004年6月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代县钟楼为砖木结构,台基呈正方形,边长15米,高5米。台基上筑楼,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首层施重檐,高14米,面宽、进深均为五间(11米),四周设回廊。二层楼顶覆以青灰筒板瓦,挑檐吻兽,四角置风铃,摇曳有声,华丽庄严。</b></p> <p class="ql-block"><b>  钟楼内悬铁钟一口,钟口直径1.66米,钟上铸有铭文:“天延村灵岩院”、“金大定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八月十三日造”。古钟雄浑纯亮,声达四方。古钟是古代传递信息,预警军情的重要工具。钟楼与鼓楼相互映衬,形成代县一景。</b></p> <p class="ql-block"><b>  钟楼现遗建筑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构建,与边靖楼互为战时预警、报警系统。2010年至2011年,省、县分别出资,对其进行落架大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代州城址~西城墙,</b><b>代州古城筑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素有“南绛北代”之美称。完整的原城墙周长9里13步(约合4521米),高12米,底宽15米,顶宽10~12米。</b></p> <p class="ql-block"><b>  东、南两面城墙已被拆毁,唯西城墙和部分北城墙尚存。西城墙于2014年按原规制重新修筑。重修后的西城墙高12米,顶宽8米,总长1270米,设有马面、垛口和女儿墙。</b></p> <p class="ql-block"><b>  代州西门瓮城坐落在西城墙中段,城门的正上方嵌石匾,镌刻“车辅晋阳”四字,取“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之意,诠释着代州古城在三晋的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城门洞上方建有望楼,2009年依照明清建制复建,为二层三檐歇山顶,高20米,加上城墙12米,总高32米。西门瓮城及西城墙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体现了代州古城昔日重要的战略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代州文庙,</b><b>亦称“孔庙”,位于代县县城西南隅。始建于唐代,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因战事被烧毁,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重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八月竣工。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代州文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由万仞坊、棂星门、节孝祠、名宦祠、乡贤祠、戟门、大成殿、敬一亭、崇圣祠及东西两侧碑廊、廊房组成。</b></p> <p class="ql-block"><b>  “万仞宫墙”坊,是文庙特有建制,本为学生崇仰孔子之词,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后人因筑“万仞宫墙”于孔庙之前院,以象征孔子学问精深,德行高迈,思想深邃,非常人所能仰及。在古代,“万仞坊”的正门通常不开,只有考取功名的人才能通行,而庶民只能走旁门。</b></p> <p class="ql-block"><b>  棂星门两侧墙壁上各镶嵌一组琉璃团龙,镶嵌年代不详。左边是“蟾宫折桂”,意指攀折月宫桂花,寓意应考得中,出自《晋书·诜传》。右边是“鱼跃龙门”,意指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位于今山西省河津龙门山所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出自《辛氏三秦记》。</b></p> <p class="ql-block"><b>  泮池,为半圆形,中架玉带桥,两边有井。泮池底边均有石雕,上置花草、飞龙石栏,雕刻精美。古有“入泮礼,正衣冠”之说。</b></p> <p class="ql-block"><b>  大成门,门因大成殿而得名。“大成”典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大成门又称“仪门”,意谓入此门者须衣冠整洁,仪表端庄。门列二十四戟,亦称“戟门”,又称“棘门”,取以刺御恶之意。</b></p> <p class="ql-block"><b>  大门两侧有孔子、孟子两尊树雕,原为明朝所建州衙大堂前的两棵古槐,于2006年枯死,2008年经县领导决定将其雕刻为孔子、孟子两尊雕像,安奉于大成门两侧。</b></p> <p class="ql-block"><b>  大成殿,为文庙主殿,明成化年间扩建,也是文庙的核心。因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故称孔庙的正殿为“大成殿”,意指兴学、兴教、尊孔、祭孔,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借以弘扬中华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大成殿内有“八卦藻井”,既宏伟大气,又精致玲珑。藻顶绘有精美的龙形彩凤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庙,</b><b>俗称“老爷庙”,位于县城西南隅,始建于元天历二年(公元1324年),明弘治、万历年间均有重修。“文哥”中,除大殿抱厦外,其他楼台、廊厢均被改建。2004年由代州武庙民间修缮委员会按原制重修。</b></p> <p class="ql-block"><b>  武庙坐西向东,门前有牌坊五楹,中题“壮穆忠武”四字。牌坊后为乐楼五楹,中楹接下即为庙门。</b></p> <p class="ql-block"><b>  乐楼对面,筑有五尺高露台,护以雕栏。台上建大殿五楹,为明清时规格最高的庑殿顶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大殿斗拱有单昂、双昂、三昂等多种样式,屋顶正脊设鎏铜制宝顶,四条垂脊各置七尊跑兽,为典型的皇家建制。</b></p> <p class="ql-block"><b>  前设卷棚抱厦“献殿”,结构奇巧,造型美观。中悬“天日同昭”横匾,为明邑人大司马孙传庭所题。南北两庑彩绘关帝圣迹,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城隍庙,</b><b>位于代州城内西北角,创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重修。庙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480平方米。原庙依南北中轴线置山门、戏台(乐楼)、钟鼓楼、寝宫。</b></p> <p class="ql-block"><b>  现戏台已毁,现存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内塑哼哈二将;大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塑城隍及十殿阎君塑像。殿前古槐、古楸树各一株。</b></p> <p class="ql-block"><b>  寝宫面阔五间,悬山顶建筑,内塑城隍夫妇及侍女像,四壁绘彩画。整体布局井然有序,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将军庙,</b><b>亦称“武安君庙”、“李牧庙”,位于边靖楼西侧,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64平方米。四进院落,主体建筑为牌楼、山门、戏台、大殿。山门为“外屋内阁”式结构,向外三间门房一体,向内飞檐挑角,中间起阁,形成一种特殊的建筑结构。</b></p> <p class="ql-block"><b>  戏台下为通道,上为明三暗五楼阁式建筑。主殿与献殿相连,面阔五间,为带抱厦式勾连搭建筑。三大建筑形制奇巧、结构独特、风格多样,对研究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现陈列室为雕塑艺术工作室,室内陈列着诸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去时正好遇到两位年轻的雕塑师,正在精心雕塑,作品已接近完成。不由心生感佩:“后生可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慈云庵,</b><b>创建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清康熙年间曾募捐重修,嘉庆十一年六月维修立碑,民国以后又有修葺。</b></p> <p class="ql-block"><b>  慈云庵坐南面北,东西40米,南北55米,院中有后殿、中殿、东配殿。院内廊壁嵌明代、清代、民国间石碑各一通。殿内壁画保存17平方米,其造型技艺高超,线条圆滑有力,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昌祠,</b><b>位于县城东门前。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供奉文昌帝君(即梓潼帝君)张亚之。祠东西长58米,南北宽25米。祠内有正殿五间,东西有配殿各十一间,南殿九间。正殿为砖木结构,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前设抱厦,单檐歇山卷棚顶,灰色筒板瓦镶心,四周以绿琉璃瓦剪边。殿前设月台、雕栏。除正殿外,其余建筑已改建。殿东有重修碑记两通,分别为清雍正元年十二月十六日立和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菊月谷旦。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酒仙庙,</b><b>位于县城西南方向,北临西大街,南与武庙相连。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十五年、四十八年曾两次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庙内主祀钟离祖师,左右配祀刘伶、杜康。现在庙已不够完整,但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修酒仙庙的碑仍保存完好。此庙与代县琉璃井、玉液井(甜水井)一样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古代州是久负盛名的黄酒之乡,素有“南绍北代”之誉,而酒仙庙也被誉为“一座酒仙庙,半部黄酒酿造史”。</b></p> <p class="ql-block"><b>  甜水井,亦称“玉液井”,坐落在县城内鼓楼北甜水井巷。与“琉璃井”属同一年代古井,约有一千余年历史。据州志记载,甜水井水“味甚甘”,曾是鼓楼西周边居民的重要饮水水源,也是酿造黄酒的最佳水源。相传宋代著名的“代州金波又琼酥”所指“琼酥”酒就是用此井水酿造而成。现存古井井口,由一四孔巨石盖顶,每孔0.35米。井深7米,木限衬底,石头砌壁。2010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阿育王塔,</b><b>俗称“白塔”,是隋代皇帝杨坚敕建的佛祖真身舍利塔。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初建,时称“龙兴”,为木塔。唐会昌二年(公元812年)灭佛被毁,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重建,改“龙兴”为“圆果”。后屡建屡毁,六百多年历遭三劫。</b></p> <p class="ql-block"><b>  直至元世祖忽必烈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体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通高40米,周长60米,占地面积1876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塔平面呈圆形,塔基砖石砌筑,平面长方形,长50米,宽30米,高1.5米。台基上设束腰基座,刻有仰覆莲花瓣及缠枝花纹。</b></p> <p class="ql-block"><b>  塔身为圆形覆钵,塔刹分为刹座、相轮、伞盖和宝珠。刹座须弥式,座中心矗立一铁质刹杆,砌相轮十三层,上置圆形露盘,状为伞盖,极顶置宝珠,上下叠置。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路居馆,</b><b>位于阿育王塔西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54平方米。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忻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代县廉政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1948年4月6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及叶剑英、任弼时、胡乔木、陆定一、江青等,由陕北东渡黄河赴西柏坡途中,路居代县。在短暂的时间里,毛主席接见了当地干部并听取工作汇报,追溯了代县的起源,赞扬了代县的大米,并指挥了正在进行的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在代县革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纪念馆现存正房6间,西厢房6间。</b></p> <p class="ql-block"><b>  周恩来、任弼时路居室,此处为周恩来副主席和任弼时秘书长居住的房间,格局与毛主席的房间基本一致,也是小客堂两侧各有一间炕房。周恩来同志住在西间,任弼时同志住在东间。里面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时的原貌。</b></p> <p class="ql-block"><b>  毛主席路居纪念室,当年毛主席同代县主要干部工作座谈和当晚下榻的地方。纪念室中间是一个小客厅,摆放着四方木桌和两把椅子,都是当年留下的原物。小客厅左侧是当晚江青和李讷休息的房间,右侧是毛主席当晚工作到半夜后休息的房间。</b></p> <p class="ql-block"><b>  现6间厢房已辟为“毛主席路居纪念馆陈列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烈士陵园,</b><b>原为明清两代雁平兵备道署衙门遗址,曾是山西省立第五师范校址(1915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代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呈长方形,东西宽39米,南北长153米,占地面积5967平方米,建筑面积390平方米。现为代县重点文保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代州衙署,位于古城东大街路北,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知州田立创建,明、清两代屡有增修。是华北地区较大且较为完整的州属衙门之一。其原制是,大门为“武威门”,面宽三间;后仪门三楹,大堂五楹,左设幕庭,右设斋室;大堂后退堂三楹,旁辟别院;退堂后正廨五楹,西设可轩。</b></p> <p class="ql-block"><b>  现仪门、大堂已毁,大门、退堂、三堂及别院仍保存完整。衙署大门按原式重建,屋顶通体覆青灰筒板瓦,周围用绿色琉璃瓦剪边,外观雄伟;衙署二堂面阔三间,前设廊檐,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代州衙署布局合理,风格古朴,营造技艺精湛,堪称北方明清建筑之典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玳官邸,</b><b>位于县上馆镇东南街村周家巷11号,是一组民居建筑群,始建于1930年。据《代县志》记载,周玳(1887~1972年),字子梁,代县马站村人。1927年任阎锡山部炮兵司令,1928年任晋军总参议,1949年在北平投诚。1952年任林业部专员,1956年任山西省政协委员,1972年病故。</b></p> <p class="ql-block"><b>  周玳官邸正门建有对景砖雕照壁,柁头镂空绕莲,正脊草龙,砖雕三踩斗拱,额下为砖雕“老鼠盗葡萄”底座为仰莲须弥座石雕,是一座艺术含量颇高的精品照壁。</b></p> <p class="ql-block"><b>  周玳官邸,总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996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均为四合式。前院过庭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南房五间。后院正面二层藏书楼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院西辟花园一处,并建有六角亭一座。</b></p> <p class="ql-block"><b>  整个大院建筑技术、装饰技术、雕刻技巧均十分精湛,别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方建筑的秀雅风格,是代县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处民国时期建筑。现为市级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代州古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各有牌坊,与当年四大城门相对应,可对各条大街的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地位作用有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此来代州古城,时间短暂,只能粗粗浏览,但已深切感受到古城的魅力,确确实实不虚此行!</b></p><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4年5月9~1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