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他乡中秋故乡月</b></p><p class="ql-block">图:部分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文:漓水渔歌</p><p class="ql-block">美编号:52514148</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轻吟一首苏东坡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带出天边那一轮明月,在这中秋明净的夜晚,幽幽的银光,让日夜忙碌的他乡游子,禁不住倚窗远眺那故乡的方向,缕缕乡愁,随月光飘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不知不觉中,我们这一代人,恍恍惚惚的就又度过了人生的一大半。或许是越到中年,就越是怀念儿时的种种往事。独自落寞时,夜深人静间,细细品来。甜也好……苦也罢……经过时间的酝酿,美好的和不如意的,都似一壶陈年老酒,回味无穷!特别在这“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佳节,是那轮明月无法抗拒的引力,牵动我的思绪如迅涨的潮汐,在心的海洋里激荡澎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与现在相比,简直就是天上人间的差别。山里乡村的孩子,能够读得起书就不错了,玩具、零食、漂亮衣衫,都是我们那遥不可及的美梦与奢望。不过,山里乡村的生活,虽然过得清苦平淡,但也自由自在,一切都可自给自足,与世无争。小时候最开心最愉快的日子,除了春节外,就要数八月十五中秋节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节日的到来,给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增添了许多平时无法享受的乐趣:有又香又甜的柚叶粑粑吃;还可以和大人们去乡上赶圩;晚上可以在明亮月光下的晒谷场上尽情地嬉戏。为了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要做柚叶粑粑吧来供月神、祭祖先。山里的娃娃一惯匮乏零食,大人们做柚叶粑粑,这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个大喜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听说明天要做柚叶粑粑了,我们这些娃娃就高兴的忙开了:帮大人到柚子树上摘柚树叶;到山岭上去采黄麻子(既中药山栀子,可做食用黄色颜料)。大人们则将糯米泡到水里泡起,第二天拿到村东小河边的水动力石磨里磨成粉。有时做的人多,石磨用不过来,村南还有一个“对咕哒”将米制成粉。(注:对咕哒是我们本地石碓的方言,一种古老的舂米工具,也可以将谷物粉碎成粉状。)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切材料准备好了,在中秋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柚叶粑粑了。先将柚叶洗干净,晾干备用。再将黄麻子捣碎,在盆子里加入井水,黄麻子用布包好在水里搓出黄汁,然后在水里溶些白糖。那个时候白糖很贵的,大人舍不得放很多,为了增加甜度,往往都要加点糖精。最后用这种有黄麻子汁的糖水来将糯米粉和好,接下来就正式开始做了。和好的糯米粉分成小剂子,有条件的也可以在剂子里包些花生芝麻馅,在手掌里搓圆,再放在两片叠合的柚子叶上,一个柚叶粑粑就做成了。将做好的柚叶粑粑一层一层在蒸笼里摆好抬上灶头,开始烧火蒸粑粑。在那几天,家家户户蒸粑粑,村子里到处都弥漫着柚子叶的清香味,还夹杂着黄麻子、花生米、芝麻的味道,直撩得你一个劲儿往肚子里咽口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约一个小时后,粑粑就蒸熟了。父亲把它从蒸笼里提出来时,那个热喷喷的香啊,那个金灿灿的黄啊!在一边的我不顾刚蒸出的粑粑烫手,抓一个就往屋外跑,惹得父亲拿起扫帚在后面边追边骂:这个饿牢鬼仔仔,还没有供月亮公公,你就先偷着吃了,快拿回来!呵呵……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十五日,就是乡里的大圩日。那一天,村子里家家为了赶圩,都起得很早。父亲在箩筐里一头放满山货,一头载起我,挑着我和乡亲们一起去二十里外的乡镇上赶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路上,父亲与乡亲们高兴的说笑,时不时有些叔叔们放出几句粗野的山歌,惹得大家一阵起哄!也有多嘴的婶婶婆姨给刚才那位爆粗歌的叔叔一顿对骂,更撩起了大家的兴致,山歌就对得更加放肆了,哄笑声,对骂声回荡在弯曲的山路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太阳刚出山头,河对面乡里那人山人海的圩场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四面八方来赶圩的人们与小商贩们,将本就不宽阔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圩场从老街道,一直扩展到河岸边,连绵三里多地,非常热闹壮观!当时正是八十年代初,我们那里从集体农业生产体制刚转为单干不久,社会开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开放了,市场交易活动空前的活跃!每逢圩日,以前死气沉沉的小街市,一下子翻天覆地的热腾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圩场上各色各样东西都有:卖农具家具的、卖杂货日用品的、卖布匹鞋袜的、卖五谷杂粮的、耍猴戏唱花鼓的……吆喝声、叫卖声彼此起伏不绝,整个圩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最有特色的,还是卖一种我们当地名叫油炸粑粑(也有叫麻园粑粑)的小吃。圩场上到处都有,卖的人多,买的人也多。简单的一口锅,几块石头垒个灶,门板长凳搭个案,一家人就在街边热火朝天地忙开了。早已发好的糯米粉,搓成汤圆样大小,然后在加糖的油锅里炸至金黄,捞出倒入撒满芝麻的簸箕中。摊主几个漂亮的翻转,一锅色香味俱全的油炸粑粑便出锅了!圆鼓鼓的粑粑上芝麻点点,诱人流涎。一条细细地竹篾,把它们十个、二十个的一串穿好,好似北京的冰糖葫芦,整齐地挂在案板上的竹竿上。 那时,十粒一串的是卖一角钱,味道香甜酥脆,我们那里大人小孩都爱吃,喜爱程度不亚于柚叶粑粑。当然也有月饼卖,好像是三角钱一个。这是国家干部,工人叔叔等这些有钱人才能买得起的东西,我们这些山里的娃娃当时心里根本不敢想,只知道八月十五最好的零食就是油炸粑粑与柚叶粑粑。现如今,油炸粑粑已成了家乡的代名词。游子归来,上街第一件事,就是吃一串油炸粑粑。老人家常笑话我们:你们哪是上街,简直就是吃串粑粑而已!嘻嘻……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挑着我在拥挤的人群里左冲右闪,大汗淋漓的才挤到老街中间的药铺,卖掉空闲时间去山里采回的药材。又挤到镇子东头那家收兽皮的铺子去卖兽皮,价钱最好的是果子狸的皮。将山货买了之后,父亲兜里大概有十几元钱吧,拖着我去圩场上买东西。主要是买一些做农活的用具、煤油,还有猪油与盐巴。当然也少不了我们姊妹们每人一串油炸粑粑,只每人一串,从不多买。在圩场上也不给我吃,一定要回家与姐姐们一起吃。记得那一回赶圩山货卖得价钱好,父亲高兴,会给我买一个小口哨,我可乐坏了,直把口哨含在嘴里“嘟嘟嘟”的吹得腮帮子发麻,这恐怕是我最宝贝最宝贝的玩具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买的东西都买好后,父亲就带我到圩场边那棵大樟树底下,那里有个老戏台,在表演着花鼓戏。因为我们村的乡亲都约定,散圩后在那里结伴回村。父亲怕戏班班头来收钱,只在离戏台稍远一点的地方观看,虽然看得不太清楚,但也津津有味。父亲久不久也跟着哼哈几句,那有点走调的腔口,惹得旁边的老乡捂着嘴偷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久,乡亲们陆续聚拢来了,大家到旁边的米粉摊上要一碗米粉当做午餐,边吃边聊今天在圩场上的收获与所见所闻,晒一晒谁买得的东西又便宜又好。要是哪位乡亲的东西买贵了,那位乡亲总会恼上好一阵子,直骂小商贩是奸商,投机倒把,黑五类份子,甚至骂到商贩们的祖宗十八代去才解恨!老实正直的山里人总是以自己做人的标准来衡量别人,所以非常痛恨那些不厚道的小商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赶圩是件快乐的事情,大家吃完米粉后就又急急忙忙往回赶,晚上还要供月神过中秋呢,圩上的不愉快很快被节日的欢乐气氛一扫而光!一路上乡亲们仍然有说有笑有唱,不同的是,弯曲的山路上,回荡的那些欢快的声音中,还夹着我那“嘟嘟嘟”的口哨声在给他们伴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圆又大又亮的月亮公公从村东边的黄花岭上伸出了胖乎乎的脑袋,山里乡村的夜晚被银色的月光笼罩着,那豆点大小的煤油灯在此刻已不显得有什么作用了。父亲此时赶忙拿出一个米筛,里面摆上柚叶粑粑、剥好皮的柚子、花生、染红的熟鸡蛋放在大门口的桌子上,在柚子皮上插上香,酌三杯清茶,开始虔诚地供月神与祖先。这一切完毕后,才回到堂屋里与我们开始吃饭。平时不爱沾酒的父亲今天也会喝上几杯,但总是不胜酒力,会喝得有几分醉意。 我与姐姐们想着晒谷场上的耍处,胡乱扒几口饭,再往口袋里装几个柚叶粑粑便往村边的晒谷场上跑,扔下父亲孤零零一人在家自斟自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里已经很热闹了,月光下的晒谷场上,也不亚于白天镇子上的圩场:这边一帮女孩子蹦蹦跳跳的跳起了大绳、踢起毽子。绳子是用稻草搓的,毽子是用鸡毛插在电筒油的盖子上做的(注:电筒油既电池)。那边一帮男孩子在击铁环(铁道上的螺栓垫圈)、打陀螺,玩斗角,一片嘻嘻哈哈,不亦乐乎! 姐姐们去踢毽子去了,我没有铁环,力气小,也打不起陀螺,只好与一帮年龄相近的娃娃到西边的柴堆里玩捉迷藏的游戏;玩腻了捉迷藏,又玩八路军打小日本的游戏;玩腻了,还不尽兴,抓几个小妹妹过来玩老鼠嫁女的游戏!就是这个游戏最有趣,老鼠新郎、老鼠公公都是由前面的游戏玩输了的娃娃来扮演,抓过来的小妹妹自然就要扮演老鼠新娘啦。几个力气大点的娃娃两人一组,双手结合搭成轿子状,将老鼠新郎新娘及老鼠公公抬起往小河边的土地庙走。我们则跟在后面,一边“当当当”敲击从家里偷来的鼎锅盖,一边唱一首特别有意思的童谣:八月十五,老鼠嫁女,嫁到哪里去?嫁到猫狗村。猫猫不要,狗狗咬人,只好藏到土地公公庙背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唱着笑着闹着来到了土地庙,我们一放下老鼠新郎新娘及老鼠公公就赶快往回跑,不可以被他们追上。要不然,如果被老鼠新郎新娘及老鼠公公追上谁,那么就会应验一个不成文的“恶咒” --- 那就是来年村子里所有的老鼠都跑到谁家去做窝,将他们家的谷子全部吃光光!所以大家拼命的往回跑,生怕来年老鼠到自己家里去做窝。 当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家时,父亲带着几分醉意的看着我,好像有什么话要对我们姊妹几个讲,却欲言又止。眼神里有一丝察觉不到的哀怨与忧伤,深深地叹口气,独自去房间睡去……我只还沉醉在刚才老鼠嫁女游戏的欢喜当中,父亲的异常举动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多年以后,我懂事了,才读懂了父亲那一丝黯然神伤的眼神。“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家人团聚的日子里,父亲在思念一个人,就是早早去世的母亲。父亲怕扫去我们过节的欢乐气氛,把这份刻骨的思念,深深地压在了心底深处…… 深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十年以后,我们终于在父亲千辛万苦的抚养中长大,带着父亲的期望,走出了那个山窝窝,走进了霓虹灯闪烁的大城市。在这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总觉得有许多的迷惘与困惑!整天忙忙碌碌的,真有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味道。只有当他乡中秋的明月向大地洒下缕缕相思的时候,才知道回首想起霓虹灯外那个宁静的小山村。都说时间能够冲淡一切,但仍然无法磨灭那些孩提时代深深的烙印。哪怕是你到了垂暮之年,那份远去岁月的天真,总会伴随着你两鬓成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社会在进步,却换来人与人之间那种亲情的倒退,换来家中老人们孤寂的留守。好想再尝一口那日思夜想的柚叶粑粑;好想再去圩场上买一串那香甜酥脆的油炸粑粑;好想再去看一看那座老鼠嫁女的土地庙……这一个简单的心愿,却成了我现在的美梦与奢望。故乡就在三小时车程外的青山绿水间,在这交通发达的今天,虽近在咫尺,却因纷繁琐事的牵绊,仍然似隔着千重山万道水一样,远在天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那些远去的岁月哟……那首古老的童谣啊……想着想着……唱着唱着……不觉又送走一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如果时间可以倒退,人生可以从来,我愿意做回一位山里的汉子,在弯曲的山路间对月高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感谢老师们雅赏!</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