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人多爱兰,以此寄托追求清闲生活的精神情节。古代文人爱兰的重要方式就是将野生的兰草或兰花移植于庭院,在庭院及居室内赏兰。兰的种植和赏兰环境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古代文人根据兰的生长习性和静赏这一赏兰文化特性来决定的,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兰的种赏环境模式。</p><p class="ql-block">一、种兰环境</p><p class="ql-block">宋代前后的兰分别指不同的植物。宋代以前的兰专指香草类的兰草,它是花和草均有香气的菊科类植物,又称为都梁香、佩兰等,兰草与今天人们在端午节沐浴时用的艾草等香草相似,只不过兰草的香味更纯正,其用途更加广泛,既可用于沐浴,还能用于焚香、祭祀用品、中医药和调制美酒等。兰草原产于山地和水边陆地,其生长适应性强。宋代以来的兰指兰花,是花香草不香的兰科植物,原产于山地,它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及湿润,畏烈日及干躁,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高。</p><p class="ql-block">宋代以前的兰草种植法属于地栽法,庭院中凡是采光好和便于观赏的位置均可种植兰草,其中,在庭院中央(即中庭)种植兰草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因为此处种植兰草,便于观赏,从正房、东厢房、西厢房里往里看,均能看到庭院中央的兰草,也方便闻兰草的香味。东晋末年诗人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写到:“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这里的前庭即是正房前面的中庭。《晋书》写到:“罗含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人以为德行之感。”即是说东晋朝廷重臣罗含,晚年辞官隐退回家,回家之时,中庭突然生长出许多兰草和菊花,人们说这是受他美好德行感应所产生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此外,在庭院周边四周的花园中,也种有植兰草。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在《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诗中写到:“虚室罢游兰。”因书斋位于东园内,在书斋曾能闻到的兰草香,说明兰草香气来自东园。唐代诗人李贺在《南园》诗中写到:“杜若已老兰苕春。(注1)”这说明在南园种植兰草。唐代诗人徐夤在《北园》诗中写到:“兰蕙还将众草衰。”这说明在北园种植兰草。魏晋诗人曹植《公宴》诗中写到:“清夜游西园……秋兰被长坂。(注2)”这说明了在西园种植兰草。</p><p class="ql-block">宋代以来,庭院种植兰花的环境趋于一致,主要集中在庭院的东园。北宋文学家苏辙在《种兰》诗中写到:“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由于东轩处于东园,因此,东轩又代指东园,此处“客种东轩”即是指兰花离开原来生长的山谷,移种在自家庭院的东园里。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真州东园记》中写到:“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这里也说明了幽兰种植在东园。南宋兰花园艺家赵时庚在我国古代第一部兰谱《金漳兰谱》中,对其自家花园作了介绍,其花园朝向东,即是东园,内有书斋“赵翁书院”,“繁阴之地,环列兰花。”并且在阐述兰花采光方法时说:“(兰圃)右宜近林,左宜近野,欲引东日而遮西阳也。”这是针对东园而言的,进一步证明他家的兰花种植在东园。东园朝东,既能接受早上太阳照射,又能避免午后烈日曝晒,非常适合兰花生长,所以绝大多数文人将兰花种植在东园。</p><p class="ql-block">宋代以来广泛采用盆栽法种植兰花。兰花可以根据主人某些特殊需求,在庭院不同位置进行移动摆放,例如,明末官员郭之奇在《堂乃有庭盆花次第循阶墀而布列以愉宾朋以媚幽独也》诗中写到:“群菲虽并列,兰蕙独依棂。”诗中说明,为了欢迎文人雅士的宾朋,主人特地在宾朋的必经之路中庭临时摆放了许多盆栽花卉,并且特别将兰花摆放在靠近窗的位置,以迎合“窗下幽兰”表现幽雅的传统,以及表现幽兰独立于众花的意境。这种摆放是临时性的,并不代表兰花固定种植在中庭,主人种植兰花的原地应在东园。</p><p class="ql-block">也有极少部分文人将兰花种植在西园的,但是由于西园存在烈日曝晒等不利于兰花生长的诸多因素,结果是种不好兰花。南宋文学家朱松在《秋怀十首其三》诗中写到:“莳兰西窗下,萧艾病其根。白露堕秋夕,美恶两不存。”这里的“西窗下”是指正房西窗外的西园,诗中意思是主人将兰花种在西园,最后种死了。</p><p class="ql-block">除上述兰花种植环境外,没有发现任何在北园和南园种植兰花的例子,这是因为北园采光差,而南园采光又太强,环境恶劣,均不适宜兰花生长。</p><p class="ql-block">二、赏兰环境</p><p class="ql-block">古代文人选择赏兰环境很有讲究,一般都选择在幽静的地方赏兰,没有人打扰,静静地独自赏兰,这种赏兰的讲究方法,尤以宋代以来表现得最为突出。</p><p class="ql-block">宋代以前,由于兰草主要种植在中庭,且不可移动,所以那个时期赏兰的地点相对单一,即是中庭。</p><p class="ql-block">宋代以来,人们开始以赏兰花取代赏兰草,赏兰花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园及东轩。</p><p class="ql-block">东园是庭院最重要的花园,其中种有名花美木,开凿有水池,建有亭子和东轩。东园属于一个封闭型的环境,具有很强的私密性,经正房西厅侧门外出,围绕正房外墙向东走,通过一段小径才能到达(注3),一般的外人或闲杂人等,未经邀请很难入内,很有“曲径通幽”的意味。东园环境十分幽静,它既是良好的兰花种植地,同时又是赏兰花的绝佳之地。明朝南京礼部尚书顾清在《东圃题陈明之菊期南夫二郎》诗中写到:“菊芽兰茁尽春工。”这里描写春天到来之际,在东圃(东园)观赏兰花的情形。</p><p class="ql-block">东轩是地处东园的休闲类小型建筑物,主要供主人读书、休息之用,集书斋和卧室为一体。东轩是赏兰的重要位置,既可在轩室内透过轩窗,望远观赏花园里的兰花,也可将兰花移自轩室内的几案上观赏。清代养生学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兰可置室内,可移之窗外。”又说:“如盆兰吐花,移之窗外,即是一幅便面(注4)幽兰。”即是说看窗外的兰花,犹如是一幅美丽的扇面兰花图画。明代诗人胡应麟在《卧游室午睡起题》诗中写到:“轩窗不盈丈,周遭艺兰若。”这里也表现了从轩窗往外观赏兰花的情景。明代养生学家高濂在养生著作《遵生八笺》中说,书斋(即东轩)清供花草六种入格:兰、夜合、黄萱、菊花、水仙、美人蕉,并说:“六种花草,清标雅质,疏朗不繁,亭亭玉立,俨若隐人君子(注5)。置之几案,素艳逼人。”该处说明在书斋(东轩)内赏兰花方式,就是将兰花置于几案上进行。晚清光绪末年的上海《点石斋画报》上曾经刊登一幅画《恭邸养疴》,描写的是恭亲王奕訢因遭慈禧太后猜忌,被罢官后,在恭王府养病的故事,画中反映了恭王府书斋的情形,在几案上就摆放了盆栽兰花。</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注1。兰苕:兰草;兰花。</p><p class="ql-block">注2。坂:山坡;斜坡。</p><p class="ql-block">注3。根据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中有关兰圃内容整理。</p><p class="ql-block">注4。便面:扇面。</p><p class="ql-block">注5。隐人:隐士,即隐居不仕之士。隐人君子:犹隐君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