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涯共此时,月圆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 中秋佳节,明月悬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月饼酷似天上的满月,象征着团圆,很多地方把月饼称为“月园饼”、“团圆饼。</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的时候,有几年的中秋节是在外婆家里度过的,一大家人相聚,其乐融融,留给我很多童年的美好记忆,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大人们为我们打中秋月饼。</p><p class="ql-block"> 外婆家临海而居,中秋节打月饼是村上的一个传统,到了中秋节那一天,外祖母会拿出一些钱来,让家人到村上的供销社买来红糖、花生、芝麻和香油等物品,再翻箱倒柜地找出几只月饼模子,用清水洗刷干净后,放在窗台上晾晒。这种月饼模子不是村上所有的人家都有,外祖母家里藏有一套漂亮的月饼模子,是用晒干的小鱼从商贩那里换来的。八月十五前的几天里,一定会有人来打招呼,要求借模子一用。外祖母是村上出了名的好脾气,凡有人找上门来借,总是笑盈盈地答应人家:“拿去吧,拿去吧,记着用完送回来就行,前院还要用呢。”</p><p class="ql-block"> 东西买齐了,但要真正打出成品月饼,需要全家人分工合作才行。和面一般由家里的壮劳力来承担,因为打月饼的面硬一些才能上面印出清晰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各家男人和面,汗流浃背的场面,加上渔民特有的幽默,整个和面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攻坚战。</p><p class="ql-block"> 和好一盆面必须循序渐进,在发面团里不断掺进生面粉,揉、摔、赶、压,十八般武艺都得用上,没有半天的时间弄不出一盆合格的面团来,很有紫砂匠人打泥条的味道。讲究一点的人家和面时还要加少许的食用油和白糖,保证烤出来的月饼更有质感。</p><p class="ql-block"> 拌馅儿是打月饼的核心环节,也是区别烧饼和月饼的标准。此时,外祖母会亲自操刀。在我的印象里,有点驼背的外祖母穿一件对襟长袄,系一条渔家人特有的围巾,60多岁的外祖母拌起月饼馅来不徐不疾,心无旁骛,把各种材料铺在宽大的面板上,手上腕上沾满了面粉,劳作虽然很辛苦,其实当年的月饼馅却很简单,无非是红糖,碎花生米、玉米面儿、芝麻等,如能买到一小包“青红丝”,调出来的月饼馅儿就算得上高级货了。</p> <p class="ql-block">打月饼的模子</p> <p class="ql-block"> 在我眼里,做月饼很像蒸包子,先擀出来面皮儿,再包上调好的馅儿,此时月饼还是一个馒头样的东西。接下来才是月饼成型的关键,这时候模子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过去月饼模子都是用木头雕刻出来的,将面团压在模子里后容易与内壁粘连在一起,需要先擦上一层油,然后叮叮当当地敲打几次才能将月饼扣在面板上,这也是人们习惯把做月饼称为打月饼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与现如今不同的是,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条件有限,没有电烤箱之类的炊具,月饼实际上是放在锅里烙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条件好一点儿的家庭,会生起炉火, 把成型后的月饼放在一个叫“平锅子”的炊具里面,此“平锅子”与现在平底锅还是有区别的,那时的“平锅子”是村上铁匠用铁板打制而成的,装有左右两个耳朵。这种铁锅平日里放在炉子上烙饼,中秋节用来烤月饼,但这样的机会一年也仅有一次。</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番漫长的等待,月饼烤熟了,烤出来的月饼质地坚致,白中透黄,然后在中间点上一个红点儿,月饼就算正式出炉了。</p><p class="ql-block"> 从外观上讲,那时的月饼与现在花样繁多的广式、京式、苏式月饼不能相提并论,但有两点做到了。一是甜,里面加了红糖、白糖,毕竟那个时候人们的血糖是不怕甜的。二是香,月饼馅儿里淋了香油,别看平日里渔家吃香油以滴计,但到了中秋节打月饼时,外祖母总会抡起香油瓶子咕咚咕咚地倒出几两油来,让月饼吃起来甜而香,柔而顺,与平常的粗茶淡饭迥异寻常。最重要的是,自家打出来的月饼每个人都可以在中秋节的晚上分到几个,让全家人大饱一次口福。不像买来的月饼,虽然好吃又好看,但分月饼的时候就不一样了,父母会用刀把月饼按人头切成小块,然后分给每人品尝一下,就像西游记里师兄三人分吃人参果那样,东西是好东西,还没有品出味道来就进到肚子里了。</p><p class="ql-block"> 渔家人打制的月饼虽然登不得大雅之堂,但中秋赏月却别有情趣。中秋之夜,约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儿,各自带上家里的月饼,来到海边赏月。此时的大海宽阔无比,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悦耳动听,头上一轮明月高高升起,乳白色的月光洒满海滩,身后的村庄树木一片朦胧,我们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品尝着香甜可口的月饼,顿觉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今年亲戚送来的自家月饼</p> <p class="ql-block"> 每当想起这些,我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唐天宝年间的一个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饮酒,品尝西域进贡来的胡饼。唐玄宗说:“胡饼虽好吃,但名字不雅。”杨贵妃此时正被天上的月亮吸引,听后若有所思地说:“胡饼像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何不将胡饼称之为月饼。”唐玄宗听后连声说“甚好,甚好。”此后,人们就将胡饼唤作月饼了。传说是美好的,但史书记载,“月饼”这一叫法最早起于宋代,中秋吃月饼习俗始于元代,有人把民间吃月饼与元末“八月十五农民起义”送信联系起来,虽然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但八月十五人们相互赠送月饼的习俗却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了。</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天地是美好的,清风徐徐,天高云淡,皓月当空,普天共庆佳节。</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美好的,瓜果飘香,五谷丰登,饼暖人心,大自然的馈赠是如此的丰富。</p><p class="ql-block"> 人世间是美好的,游子归来,万户团圆,人人共享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时代发展了,今天的月饼已经不再金贵,但我还是对过去的“土月饼”情有独钟。自家月饼虽然“土”了一些,却保留了浓郁的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蕴含着许许多多神话色彩和诗情画意,家家户户“打月饼”所揭示的中秋主题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中秋节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神韵。</p> <p class="ql-block">“土月饼”,一个时代的温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