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峰上的读书声

赣州曹真

<p class="ql-block">翠微峰上的读书声</p><p class="ql-block"> 曹真</p><p class="ql-block">王朝更替之际,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阐释他们的忠诚。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傅青主宁死不试清朝的博学宏词;八大山人为僧为道,装聋作哑……在江西宁都却有过这样一个文人群体,明朝灭亡之时,他们在海拔四百多米高的翠微峰上建起一座“空中学堂”,以书声琅琅对峙大清帝国的铁骑铮铮。</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翠微峰下,仰望峰顶,只见壁立如削。宁都的朋友带领我们来到一个山峰开裂之处,裂缝中依山设梯,我们由此登顶。走了十多米之后,裂缝中的阶梯突然变得异常陡峭,唯有手脚并用才能继续向上攀登。再往前,整个身体已经完全悬挂在峭壁之上。偶而俯身向下看,双腿顿时发软。我们只能举头向上,奋力攀援。蜥附蛇行半小时,终于登上峰顶。</p><p class="ql-block">翠微峰上竹树杂生,颇有苍翠之气。峰顶虽然宽度不大,而狭长的两端却有八百多米。漫游之后,我们找到一块平地,有人挖出几块古砖,砖上印有卦象,四断二连,是“震”卦。卦象下端是“草堂”二字,这一定是易堂古砖了。找到易堂遗址,我们都非常兴奋。据说“易堂九子”在此读史讲经、授徒造士达六十余年。易堂鼎兴之时,有弟子一百余人,房舍一十八间。想象着一百多人在峰顶齐声朗诵:“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势!</p> <p class="ql-block">“云中莲叶秋池艳,天半桃花春井香”,这是古人用来赞美易堂佳境的诗句。走过蜿蜒小路,我们还真的找到了两眼泉水,一清一浊,似乎在向我们昭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p><p class="ql-block">说起“易堂九子”,我们并不陌生。“九子”之一的魏禧在清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侯方域、汪琬齐名,被称作“清初古文三大家”。小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上还有他写的《大铁锥传》,文中那位性格豪迈、武艺高强、神力过人的“大铁椎”,是曾经令我着迷的一个侠客。</p><p class="ql-block">有人将“易堂九子”的结庐草堂与陶渊明的躬耕守节等量齐观,殊不知易堂九子所追求的并不是超然物外。他们身在高山,研修的却是经世致用之学。他们出游天下,结交非常之人,以为非常之寄。“魏丘诸子值明清嬗蜕之时,犹能兄弟戚友保聚一地,相与从容讲文论学于乾撼坤岌之际,不谓为天下至乐大幸不可也!”(陈寅恪《赠蒋秉南序》)</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的“不怕死”,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于草莽,不以生命为重;另一种是使命所在,万死不辞。前一种是“不知生,焉知死”的无知无畏,后一种才是真不怕死。中国的文脉,正是在以“易堂九子”为代表的文人志士那种“真不怕死”的精神中得以延续。这是我漫步在翠微峰顶,沉浸在四百年前的读书声中才能想到的。</p>